湘西州委宣傳部 鳳凰縣委宣傳部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灣沱水繞城過?!蔽挥诤鲜∥鞑康镍P凰縣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
鳳凰縣文化資源豐富,擁有12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8351件各類庫藏文物,264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22個中國傳統村落。
近年來,鳳凰縣結合實際、守正創新,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讓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著力構建保護體系,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走進鳳凰古城,沱江岸邊的吊腳樓、蒼勁古樸的萬名塔、飛檐翹角的風雨樓……這些見證滄桑的文物古跡,不斷向人們講述著古城過去和現在的故事。
縣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古城里的文物之所以保存完好,得益于該縣創新“文物+保險”的文物保護新模式。
從2012年開始,鳳凰縣財政將該縣國有產權的文物保護單位納入“文物+保險”模式,每年出資約40萬元,給文物買保險,讓保險公司給文物保護單位找疏漏、上設備、織密“防護網”,為每個文物量身定制安全可靠的保護方案。
鳳凰縣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社會參與”的文物利用新模式,即文物所有權歸政府、管理權歸文物職能部門、經營權歸企業,不僅增加了收入,同時緩解了文物維修資金不足的難題。
為構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一體化格局,鳳凰縣多措并舉,打出“組合拳”。先后制訂了《湖南省鳳凰古城堡文物保護規劃》《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全面梳理歷史文化資源,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建立相關部門聯合審批制度,加強對鳳凰古城房屋新建、裝修維修等項目審批和監督,有效地保護鳳凰古城的歷史風貌。
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加強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走進鳳凰古城,沈從文、熊希齡等一批名人故居極具民族特色,吸引了各地游客前來參觀。鳳凰古城筸軍博物館、陳渠珍紀念館、山江苗族博物館等館藏文物琳瑯滿目,館內鳳凰陽戲、儺戲等非遺文化展演更是獲得了游客的嘖嘖稱贊。
近年來,鳳凰縣著力提升創新能力,以全縣126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載體,探索“文物+展覽館”保護傳承新模式,推動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探索“文化+旅游”模式,賦能鄉村振興。創新古城堡、古村落、古遺址“整體收購、整體遷建、整體保護、整體利用”四整體的保護運營模式,鼓勵、支持群眾參與旅游開發,發展農業基地、經營旅游商品、開辦農家樂,讓鄉村“火”起來,群眾口袋“鼓”起來。2023年,山江苗族博物館與鳳凰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案例獲評“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
探索“非遺+品牌”模式,加快融合發展。利用縣內83個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名錄項目和121個非遺傳承人資源,通過“非遺”生產性保護,成立各類傳習所、傳承中心、傳承基地14個,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機關、進校園等活動200余場次。包裝打造苗族銀飾、蠟染、姜糖等文旅文創品牌,向中外游客宣傳、展示鳳凰縣的傳統民族文化,不斷提升鳳凰縣旅游的文化內涵。
著力強化宣傳推廣,放大文化遺產影響力
2023年7月13日,第二屆湘西州旅游發展大會開幕式文藝演出在鳳凰古城——鳳凰樣子文化村舉行?;顒釉诖笮臀璧浮豆奈桫P凰》中拉開序幕。舞臺上,上百面苗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扣人心弦,百余名身著盛裝的苗族阿妹載歌載舞,流光溢彩、絢麗動人,散發出湘西的醉人氣息。
為進一步放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鳳凰縣加大文藝創作力度,充分利用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重點打造《邊城》《苗寨故事》《巫儺神歌》《鳳凰樣子》《竹山花開》等大型文化演藝活動,讓鳳凰縣的厚重文化吸引天下游客,年均觀看量128萬人次。
打造品牌活動,展現文化魅力。鳳凰縣充分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春節等節假日發放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材料,積極推介鳳凰文化。成功打造“四月八”跳花節、苗族“三月三”、苗族“六月六”等傳統節事旅游品牌,堅持兩年舉辦一屆中國鳳凰苗族銀飾服飾節和國家級攝影雙年展,并成功舉辦了譚盾水上音樂會、中韓圍棋對抗賽、省鄉村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文化節會活動,全面提升鳳凰古城的知名度、美譽度。
推動合作交流,傳播文化自信。以鳳凰縣區域性防御體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加強與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部門和學術單位的合作交流,不斷做好文化遺產的價值提煉和研究。積極參加首屆山東濟南中國非遺展、首屆四川成都國際非遺展,并赴波蘭、捷克、泰國、迪拜等國家宣傳展示苗族銀飾、蠟染、紙扎等非遺項目,獲得當地群眾的青睞。
“滿城文物,滿眼風光。”這是人們對鳳凰這座小城最精準的評價。在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鳳凰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長足進步,鳳凰縣文物保護中心榮獲全國第五屆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鳳凰古城成功入選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將迎來光明前景,進一步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