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興


明亮整潔的室內布置,優雅靜謐的閱覽環境,便捷現代的電子閱覽屏……走進位于湖北省潛江市浩口鎮集鎮中心的浩口社區農家書屋,一群讀者和中小學生正盤坐在木質地板上全神貫注地讀著手中的書。
裝飾一新的浩口社區農家書屋里,分門別類擺放著3萬余冊的圖書,為它的高顏值增添了濃濃書香。
打造舒適環境讓讀者“想進來”
2022年,浩口鎮多方籌措資金,充分征求書屋讀者的裝修意見建議,聘請專業設計師對書屋設施謀劃布局,經過改造升級,浩口社區農家書屋煥然一新。新增紙質和電子閱覽室、研學室以及數字農家書屋等空間設備,整體空間相比之前也更加寬敞明亮,嶄新舒適的桌椅讓讀者的體驗感進一步得到提升,吸引著集鎮和周邊村的3.2萬居民爭相打卡。
“農家書屋吸引了非常多的新讀者,最近來農家書屋看書的孩子特別多,這里不光有農技、政治、經濟類的書籍,每年還會增補大量的少兒讀物,改造完成之后,新華書店、圖書館還捐贈一些青少年喜歡看的書目。”浩口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潘世茂欣慰地說道。
浩口社區農家書屋聯合鎮文聯推出了頗具影響力的季刊雜志《八仙橋》,現已刊發11期,退休教師楊維舉擔任雜志主編,浩口社區農家書屋作為八仙橋文學編輯部,集聚文藝愛好者、退休教師、文化鄉賢,交流讀書寫作心得,碰撞靈感,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成為了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的聚集地。
提供優質服務讓讀者“看下去”
“假期里,孩子們都跑到這看書了,不僅安全得到保障,還能學知識長見識,我們文化志愿者輪流排班,開展學習和讀書輔導,家長都放心地把孩子往這里送。”浩口鎮文化志愿者田蓉看著這些廢寢忘食讀書的孩子們高興地介紹道。
近年來,浩口社區農家書屋組建文化志愿者讀書分隊,輪班制在農家書屋開展服務和閱讀活動,同時探索“書屋+”模式。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群體分工制服務,實施“書屋+候鳥”“書屋+技術”等服務模式,大大提高了浩口鎮農家書屋圖書檢索和實用解讀的效率。
“今年我承包的蝦稻共作面積將近60畝,毛收入50多萬元,純利潤20多萬元,鄉親們都羨慕并且開玩笑說我這是‘金蝦,還有不少人找上門來學技術。”莊場村的養蝦大戶蔣新權高興地說道,“剛回浩口養蝦的時候,我還是個門外漢,很多養殖技術除了請教前輩和專家外,我隔三差五會去農家書屋取經,了解病害的原因,書屋管理員會直接找到我需要的農技手冊,現在又有了數字農家書屋,跑腿的工夫都免了,用手機就可以找到免費的養蝦指導資源,更方便了。”為了增加書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每年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出版物前,都會征求到訪讀者的意見。與此同時,為了順應數字閱讀趨勢,市全閱辦在實體書屋的基礎上建設覆蓋全市行政村的數字農家書屋,只需要到書屋認證一次,以后就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手機、電腦獲取海量免費讀書聽書資源。
豐富活動內容讓讀者“不想走”
浩口社區農家書屋每天都會有將近500人次讀書愛好者光顧。為進一步規范農家書屋活動管理,提升農家書屋專業服務水平,浩口鎮聚焦實施“四個融合”,開創了農家書屋全面發展新局面,一是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結合,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二是與農村黨員教育相結合,融入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三是與公共文化服務結合,融入社區文化體系建設;四是與非遺傳承結合,融入浩口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
按照年初制定的農家書屋閱讀活動要點,社區以“全民閱讀月”為契機,推出了黨員領導薦書、農技知識講座、主題讀書征文、群眾文化展演、種養大戶分享等4大項9小項農家書屋閱讀展示活動,為浩口集鎮的干部群眾提供優質的讀書交流平臺。其中讀書征文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一屆,面向所有浩口干部群眾,農家書屋組織文化站、鎮文聯、市協會等基層專家綜合評獎,舉辦頒獎儀式對優秀作品公開獎勵表揚,同時將獲獎的優秀征文報送市、省級參賽,浩口三小學生羅小妹的《讀<和烏鴉做鄰居>有感》就是通過浩口社區農家書屋組織的征文比賽脫穎而出,經過層層推薦,最終榮獲湖北省第十屆“童之趣”快樂書旅征文大賽一等獎。
“我們每次放假回來都會來這里聚一聚、看一看,書屋經常舉辦活動,特別是暑假,線上和線下我們都有參與,不僅可以讀書還有獎品拿,非常有趣。”一位返鄉大學生激動地說。
近年來,浩口鎮組織策劃了十屆“浩口鎮青年歌手大賽”,十一屆“浩口鎮讀書征文暨經典誦讀大賽”,五屆“鄉村村晚”等文化活動。先后榮獲“中國民間文化(潛江民歌)藝術之鄉”“全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浩口鎮無疑是一座文化重鎮。浩口社區農家書屋優質的閱讀服務發揮著涵養鄉風文明、提升農民文化素養的重要作用,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先后榮獲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授予的“書香門第 耕讀人家”“三十佳農家書屋”榮譽,書屋管理員潘世茂也被評選為“全國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
在推進全民閱讀、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浩口鎮黨委把農家書屋建設管理當作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努力將農家書屋建設成為村民們精神“加油站”、致富“黃金屋”,孩子們暢享閱讀的“游樂園”,鄉賢們的“交流研討站”,以高質量文化服務供給不斷增強基層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