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強
摘要:就目前中國農村城鄉經濟差距很大的實際狀況分析,如果中國農業地區要想進一步縮小農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經濟距離,就一定要大力推進農村經濟法制改革,進行持續的優化和調整,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的工業中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今,產業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許多新興產業涌現,但盡管如此,農業生產依然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它不僅僅是保征民生的基本要素,更是促進國家發展與社會和平、安定的關鍵。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引言: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業作為支柱產業的作用逐漸弱化,但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適合不同的農作物和農業生產需求。盡管農業工業的發展與區域特征密切相關,但是農業經濟經營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
我國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更加重視農業經濟管理,以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為基礎,建立起系統化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這對我國的農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農業經濟管理的內涵
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管理是運用現代農業科學、經濟科學的成果,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領導、組織、決策、指揮和調節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節。
農業經濟經營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根據經濟與自然的規律,對農業生產力進行合理的組織,正確的處理生產關系,并通過適當、適時的調整上層建筑來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妥善處理好國家、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調動農村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村產品的綜合經濟效益,使市場經濟發展中對農業的需求做到最高水平。
農業經濟管理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它的自然性由生產力和社會化關系所決定,第二個特點是它的社會性質由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所決定。
2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2.1健全經濟管理機制
在過去,二元體制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原有的經營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此,有關部門必須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健全的農業經濟經營體制。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機構要起到領導的作用,要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環境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經濟管理策略,并以農業集群的發展效果為依據,對經濟政策進行動態的調整,從而建立起一個穩定、有序的農業經濟管理格局。
與此同時,還應該確立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管理方針政策,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構建新型的現代化管理體制,從而更好地與目前的農業經濟狀況相適應,在解決農業發展矛盾的同時,保護農民的利益,讓各個鄉村都能獲得合理的訴求。
2.2做好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優化工作
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去城市打工,農村只剩下老弱婦孺,勞動力數量相對不足,許多良田荒廢,浪費了大量耕地。因此,有關部門要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做好土地流轉制度,結合農村的特點,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這樣,就可以持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讓它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例如,以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事實基礎,落實土地承包責任制,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方面的制度,對閑置的土地進行承包登記和管理,建立新的土地流轉模式和制度。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范,使其更好的發揮出土地的價值。
2.3實現規?;r業管理,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力度
隨著農業管理越來越呈現出規模化的特征,加快農業生產與市場經濟的銜接速度,是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在規?;r業經濟管理的指引下,農戶擁有更穩定、更多樣化的銷售渠道,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保證了農業管理的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的投入,對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極大的支持,這有助于相關人員更順暢地進行工作,創造出高教的工作空間,提升網絡信息平臺的應用效果。
伴隨著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出現,檔案管理呈現出了智能化、數字化的特征,借助于計算機來完成工作數據的處理,從而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準確性。
在農業管理環節,隨著數據類型的逐漸增加,信息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全面,在大數據技術的指導下,可以更好地完成數據庫的構建,保證數據追蹤過程的動態化發展,在展示工作便捷性的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3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既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農業是國家的基本產業,其經濟經營是其基本,只有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經營,才能使其更好地發展,才能讓新的農村建設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