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12-31
[作者簡介]高玉亮(1983— ),男,甘肅會寧人,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摘 要]當前,數字經濟正成為我國農業領域資源要素重組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了新動能。研究表明,數字經濟能夠提高鄉村產業生產經營效率與效益。然而,當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還面臨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數字經濟人才匱乏、鄉村產業發展數據共享流動機制尚不健全、底層技術創新不足等。為此,各地區在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要采取措施解決上述問題。基于此,文章首先闡述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表現,然后分析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問題,最后探討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選擇,以期推動數字經濟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最大效能。
[關鍵詞]數字經濟;鄉村振興;產業振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0.035
[中圖分類號]F49;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4)10-0-03
0? ? ?引 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化,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給鄉村產業振興帶來了新機遇[1]。鄉村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及社會穩定。面對生產效率低下、市場接入難度大等挑戰,鄉村產業亟須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實現轉型升級。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相繼發布與實施,如何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解決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問題,提高鄉村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成為鄉村產業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2]。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討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具體表現、現實困境和發展路徑,不僅可以為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也有助于鄉村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助力鄉村經濟的全面振興[3]。
1? ?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表現
1.1? ?提高鄉村產業生產經營效率
在當今數字經濟的浪潮中,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數字信息技術,尤其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著鄉村產業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從而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首先,數字信息技術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智慧化和自動化,極大提升了鄉村產業的生產經營效率。精準農業生產的實踐,依托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能夠監測和分析土壤濕度、氣象條件、作物生長狀態等關鍵信息,從而為農作物的種植、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提供科學指導。這種精細化管理使得資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的產出效率和農作物的品質。其次,建立數字支持體系推動了產業信息的高效流轉,進一步優化了鄉村產業的生產經營過程。通過構建云平臺和信息服務體系,農業生產者可以輕松獲取市場動態、農業技術、政策法規等信息,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例如,2019年,貴州省銅仁市借助“智慧碧江農業服務平臺”,對該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結構進行數字化重塑,提升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林地、土地等集體資源流轉中的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4]。
1.2? ?提升鄉村產業的生產經營效益
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新路徑,在提升生產經營效益方面展現出顯著的優勢。首先,數字經濟通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顯著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成本。不同于傳統農業依賴資源投入的粗放管理方式,數字經濟賦能下的農業生產更加注重信息和數據的應用。這種以數據為基礎的精細化管理不僅減少了資源浪費,還提高了抗風險能力,從而在根本上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成本。例如,遼寧省新民市積極推進“數字農業”建設,在全國率先建設“數字孿生農業基地”,建設“三農”專題數據庫17個,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益[5]。其次,數字經濟還顯著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溢價能力。通過品牌化、標準化農產品追溯體系的建立,鄉村地區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消費者對健康、綠色、有機的農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在數字平臺上,通過明確的產品信息展示和品質保證,農產品可以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從而實現價格溢價。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趨勢和市場需求,農產品生產者可以更精準地調整生產策略,生產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銷售價格。
2? ?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數字經濟人才匱乏
首先,基礎設施不足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很多鄉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互聯網接入速度慢、覆蓋范圍有限,這直接影響了數字化技術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效率和范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與產業數字化規模分別達到
9.2萬億元和41萬億元,占數字經濟的比重分別為18.3%和81.7%,數字經濟的二八比例結構較為穩定。其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44.7%、24.0%和10.5%,同比分別提升1.6、1.2和
0.4個百分點[6]。由此可見,農業數字化水平明顯低于全行業數字化平均水平,農業數字化發展明顯滯后[6]。其次,數字農業應用型人才缺乏。目前,我國缺乏農業數字化復合型人才,且整體數字素養不高,導致數字化農業技術較難應用與推廣。《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當前我國數字人才總體缺口在
2 500萬至3 000萬人。而這一現象在鄉村地區更為突出,數字人才的短缺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一大痛點[7]。
在當前的鄉村數字化進程中,雖然具備傳統計算機技能的人才資源較為充足,但深度掌握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尖端數字化技術的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既精通信息技術,同時對農業生產和產業運營有深刻了解的跨領域復合型人才就更為稀缺[7]。
2.2? ?鄉村產業發展數據共享流動機制尚不健全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資源的轉化與利用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路徑。這一過程涉及數據的采集、存儲、傳遞、分享及加工等多個環節。但是,鄉村產業目前在實現數據資源化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障礙,尤其是在數據的存儲、流通和共享機制建設等方面還較為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與此同時,目前鄉村產業數據的采集仍依賴傳統方式,導致收集到的信息受到地理和區域的限制,形成了數據“孤島”。不同地區的部門間存在信息封鎖、系統互不兼容、技術平臺難以整合等現實難題,阻礙了數據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此外,大部分農村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數據共享體系,線上線下數據難以高效融合,數據共享流程復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時效性差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
2.3? ?底層技術創新不足
《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數據資產高度分散,數據收集能力有限、覆蓋范圍不廣,導致底層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處于初級階段,底層技術創新不足[8]。一方面,技術的滯后導致農業領域缺乏適用的高新技術支持。即便數字經濟的概念在鄉村產業中得到了推廣,實際能夠落地的技術卻因為創新不足而應用受限,這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另一方面,數據資源的分散和整合能力的弱化,使得即使在數據量日益增長的今天,鄉村產業仍舊無法充分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科學決策和管理。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但目前農業農村領域在這方面能力較弱,使得數字經濟的真正價值無法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得到有效發揮。
3? ?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
3.1? ?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支撐
第一,充分激活公共資源。針對農村邊遠地區的數字基礎建設,政府應通過設立特定基金優先保障。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如農產品的加工廠、種植基地及農業技術園區,政府還要提供先進的5G網絡、物聯網技術和區塊鏈基礎設施。第二,激發社會資本對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興趣。在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采取財政補貼等形式吸引私人投資,填補資金缺口。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可以動員更多資源參與到鄉村數字化建設中,還能促進大型企業特別是電子商務、快遞等行業的企業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力度,如加強智能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更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提升農村電商服務水平等。第三,高度重視農村地區數字經濟人才的培養,通過鼓勵教育機構開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專業課程,如信息技術、網絡數據分析、智慧農業和人工智能等,致力于構建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庫。針對農戶和家庭農場主,實行定制化的培訓計劃,以提升他們在構建數字鄉村、實施智能化農業技術及現代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為廣大農戶普及基礎的智能技術操作和電商知識,提升其數字化工具的使用效率。通過利用直觀的視覺技術和開發符合當地需求的教育應用程序,擴大培訓范圍,提高培訓的吸引力,進一步擴大教育覆蓋范圍。此外,為了激勵更多大學畢業生和退伍軍人參與到數字鄉村創業中,政府應實施經濟刺激政策,如優惠貸款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從而加快鄉村產業數字化的步伐。
3.2? ?完善鄉村產業數據流動機制,促進鄉村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
為了讓數字經濟更加高效地促進鄉村產業的綜合發展,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是關鍵[9]。第一,政府需要更新自身的職能,采取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管理思維,積極推進數據領域的改革,致力于打破各種信息壁壘,建立一個促進資源共享的農業大數據平臺,以便鄉村產業最大限度利用政府數據資源。同時,拓展數據在鄉村產業中的應用范圍,加快數字化技術在農業多個分支領域的應用,提高各類資源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的綜合效能。推動構建一個由政府、研究機構、農業企業、農戶以及鄉村社會團體組成的網絡化產業生態,通過搭建覆蓋各個部門、區域和行業的數據共享平臺,為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更為精準和高效的決策支持。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數據資源的廣泛應用,也能為數字經濟在鄉村產業振興中賦能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深化技術研發與創新。集中力量在數字技術企業、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科學研究中心之間建立合作框架,專注開發滿足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的關鍵技術,推動智能裝備快速發展。具體而言,應著力推動高級種植技術的開發,提高傳感器技術的精確度,提升農業無人機的應用效率,加強智能化農業機械的使用。此外,應用和整合北斗導航系統,為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撐,顯著提高鄉村產業與數字化技術的適配度。第三,加強信息技術和工具的開發與應用。針對我國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強化信息技術終端與移動互聯網產品的創新和開發。開發商需要與農業領域的專家合作,基于農村產業的實際需求,開發和推廣簡單易用、功能全面的移動應用程序。
3.3? ?健全相關法律與制度,優化數字經濟賦能環境
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要從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層面予以支持。目前,國家層面為加強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已頒布多項政策,如《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為數字鄉村的發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導和方向。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也需要密切跟進,通過經驗總結和成功案例推廣,利用先行試點帶動整體進步,推動地方性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實施,進而促進數字經濟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激發數字經濟賦能潛力,地方政府還應構建多維度的支持體系,優化賦能環境。在土地資源方面,在鄉村規劃和土地使用策略中,合理增加專門用于鄉村產業發展的土地,確保鄉村產業的空間發展需求得到滿足。資金支持層面,旨在利用中央和省級的政策資助引導,刺激社會層面的資金投入,通過整合國內外資源,包括社會資本和國際金融機構的支持,構建起多元化融資體系。同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如推廣農村數字金融服務,利用線上平臺和移動應用實現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拓展鄉村產業的融資途徑,加速其數字化轉型進程。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榮,柴兵佳.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邏輯、機制和路徑研究[J].黑龍江金融,2023(7):40-44.
[2]邢昭.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22(30):25-27.
[3]孫小英.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策略[J].鄂州大學學報,2023(1):82-84.
[4]陳毅輝,洪碧云.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2):105-109.
[5]人民數據.數據變成“新農資”,讓農民挑上金扁擔[EB/OL].(2023-11-29)[2023-12-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3879918988696865&wfr=spider&for=pc.
[6]本刊綜合.“數字引擎”加力賦能實體經濟:《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發布[J].中國信息化,2022(7):20.
[7]楊江華,劉亞輝.數字鄉村建設激活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
190-200.
[8][作者不詳].《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出臺[J].上海城市規劃,2020(1):116.
[9]石瑩瑩.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3(2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