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教育在培養幼兒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大班幼兒而言,其思維和行為都會逐漸向小學過渡,因此培養其任務意識成為重要的教育方向。本文探討了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重要性以及培養策略,以期為大班幼兒幼小銜接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任務意識是指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幼兒會明確自己的任務,并完成自己的任務。任務意識在幼兒期是比較薄弱的,這與幼兒的心智發展特點有關,任務意識與任務導向、任務執行等因素密切相關。任務導向是指幼兒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并制定計劃來完成所設定的目標,這種解釋通常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同時,任務意識也是一種責任意識,讓幼兒可以有目標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也可以對自己負責。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階段幼兒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大班幼兒正是培養其任務意識的重要時期,一方面是因為大班幼兒在上小學之前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是因為大班幼兒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知。在這個階段進行任務意識培養,有利于其未來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任務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進行,讓幼兒逐步對自己的生活有大致的了解,在培養任務意識時也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在開始時可以讓幼兒每天都要對自己的一天進行規劃,從簡單到復雜來培養。同時,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一些小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這樣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第一,要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使大班幼兒對任務意識形成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能積極應對。第二,要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采用游戲化、生活化、情境化的活動方式。第三,要符合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使任務意識在活動中能夠自然生成。
任務意識的培養應該是長期的,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幼兒對任務的看法和態度,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讓他們能夠積極參與到生活中來,這樣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他們的任務意識。
(一)引導幼兒制定目標和計劃
制定目標和計劃是幼兒任務意識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使其樹立起明確的任務意識。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任務活動是幼兒的學習過程,對幼兒完成任務的態度與方法進行指導,對提高幼兒的任務意識有重要意義。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積極為幼兒制定計劃,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根據不同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進行任務意識的培養,使其學會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和策略。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要引導幼兒在完成任務活動中形成良好的習慣。例如,對于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一定時間的等待,讓其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也可以讓他們將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事記下來,然后再選擇其中重要的事情去做。例如,教師可以對幼兒說:“你們都想成為爸爸媽媽的小幫手嗎?”如果幼兒們回答說想的話,那么教師就要對他們進行一定的鼓勵,并幫助他們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目標和計劃;如果幼兒回答不出來,教師就要引導他們思考和努力。
(二)在任務中滲透游戲和趣味元素
大班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具體的,在進行任務訓練時,可以將游戲和趣味元素引入到任務之中。例如,在進行“水果拼盤”任務訓練時,教師可以事先將準備好的水果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在桌面上,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份水果拼盤。這樣,在完成任務時既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又能鍛煉其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當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誰來完成這個水果拼盤?”幼兒在觀察和思考后會找出答案并進行回答,通過這一過程來增強幼兒的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不僅能提高幼兒完成任務的效率,還能培養他們的任務意識和認真負責的態度。
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加輕松。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特點,幫助幼兒培養任務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扮演老師或其他角色來完成任務;教師可以讓幼兒當一次小老師來指導其他的幼兒;教師也可以讓幼兒扮演警察和小偷的角色來完成任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不同形式的活動來幫助大班幼兒完成任務。例如,教師可以給大班幼兒安排一些手工制作、繪畫或者是前閱讀等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基于家園合作營造積極學習氛圍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幼兒園與家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也要做出相應的轉變。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在生理上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家長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要注意科學引導,這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要認識到幼小銜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幼兒進入小學后,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環境、新同學,幼兒還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比如課程學習上會有一些變化,學習上也要有所改變,從幼兒園時的自由散漫變得更加自律。在生活上,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照顧好自己,自理能力也要加強。
因此,家長讓幼兒循序漸進去適應小學生活。首先,在學習時間上,家長要和幼兒園保持一致,合理安排幼兒每天的學習時間。其次,家長要和幼兒園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同時,在幼兒園開展一系列活動時,家長要積極參與其中。如可以通過親子活動、家長會等形式來增進父母與幼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最后,要注意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幼兒能夠愉快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到對每個幼兒都一視同仁,不能因為他們的個體差異而對幼兒區別對待。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幼小銜接教育,讓幼兒意識到小學與幼兒園是不一樣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這樣,幼兒在進入小學后也就不會因為入學而產生焦慮。
作為家長,我們也要從自身做起,不能因為自己的工作忙就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要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多與老師交流幼兒在園情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避免期望過高或過低
首先,教師應該正確地認識大班幼兒的個體差異。大班幼兒在身體、心理、智力和社會性方面都有較大的發展,在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他們之間仍存在著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教師要避免對幼兒期望值過高或過低。給自己和幼兒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合理調整幼兒的期望值,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適應能力。
(二)鼓勵幼兒獨立思考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幼兒獨立思考,這不僅能夠讓幼兒形成任務意識,還能夠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給幼兒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例如,讓幼兒用幾種顏色的筆畫出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其獨立思考并完成,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來完成自己喜歡的作品。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對學習和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夠讓幼兒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成長。例如,當一個班級里面有很多幼兒都想做一個“小老師”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天的生活中,你需要幫助誰呢?”這樣可以讓幼兒主動思考,主動幫助別人,進而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要為班級做貢獻。
(三)注重幼兒心理健康和情感培養
在幼小銜接階段,除了知識能力的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幼兒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培養。因為幼兒進入小學后,不僅面臨新的老師和同學,更多的是對其各方面能力的考驗。在此階段,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其心理健康和情感的培養。在幼兒園,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能力。小學教師不可能像幼兒園教師一樣隨時關注幼兒的生活細節。因此,如何讓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的生活,是家長和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學會和同伴相處。進入小學后,幼兒與同伴相處的時間將會大大增加,因此,家長應該在家庭中重視培養幼兒與同伴相處的能力。其次,培養幼兒獨立的性格。幼兒年齡小,他們做事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在與同伴相處時,幼兒往往表現出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行為。教師要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情緒狀態,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性格。
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幼兒情感上的培養和引導,幫助幼兒在學習、生活中形成積極樂觀、主動向上的性格特征。首先,幼兒園和小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別。幼兒園主要是以游戲為主,而小學的教學內容則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因此在學習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教師要注重幼兒在課堂上的表現,幫助幼兒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其次,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可以和同伴一起玩游戲,但是小學里就不能這樣了。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小學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最后,在幼兒園里,孩子們是由教師照顧的,進入小學后,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孩子們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完成過渡,教師要堅持以幼兒為本,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同時要重視對幼兒進行任務意識培養,讓大班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加自信,為其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