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義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學語文教學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大單元整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成為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大單元教學中深入理解單元主題、建立知識聯系、情景化教學、項目化學習以及多元化評價等策略,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立體的學習體驗。這種整合性教學不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綜合素養的培養,為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為語文教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與內涵
語文教學往往偏重于課文本身的內容和知識傳授,而大單元整合則以主題為線索,將課文、詩詞、文言文等多種文本相互聯系,形成更為豐富的學習內容,使學生在整體的語境中感知語文。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
(二)能夠促進跨學科思維和知識的交叉融合
在單元教學中,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引導學生探究語文與科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的學科知識面,促進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融入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古代社會風貌,增強對詩詞背后意境的理解,這樣的綜合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度。
(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大單元教學中,可以開展情景教學,將語文知識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情境,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親和力,這種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使學習更加有趣。
(四)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可能性和空間
大單元教學使得教師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更加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設計小組討論、項目制作、實踐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欲望,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深入理解和分析單元主題,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大單元教學中,深入理解和分析單元主題有助于厘清教學內容的本質與內涵。每個單元主題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把握到課文的核心要義、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從而更好地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教師能夠更好地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其導讀為“背起行裝出發吧,去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教師需要仔細解讀單元導讀,了解本單元的主題和教學重點。本單元的主題是關于自然風光和旅游的,通過學習本單元,學生將了解祖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和風土人情,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同時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向往。本單元共有六篇文章,包括《草原》《丁香結》《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花之歌》等。這些文章都是圍繞自然風光和旅游這一主題展開的,涉及不同的地區、文化和文學形式,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價值。
根據對單元主題和課文特點的分析,教師可以制定以下教學目標:讓學生領略不同地區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和文化的獨特。通過學習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國家認同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想象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人文關懷。
(二)主題整合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單元主題整合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單元主題作用下,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各文本的內容,更能夠在比較和對比中發現異同,進而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這種全面性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他們的分析、綜合和評價能力。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其主要講述“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主題整合教學需要通過選取多種文本,涵蓋歷史、文學、人物傳記等多個領域。教師可以選擇歷史故事、革命英雄事跡、紅色文學作品等多樣性的材料,圍繞“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這一主題展開教學。這些文本可以是歷史課文、革命領袖的演講或書信、相關歷史事件的描述以及文學作品等。之后,利用比較和對比的方法,幫助學生厘清歷史與文學、人物與事件之間的聯系。通過對比歷史故事和相關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描寫、情節設置等方面的異同,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對文學的影響,人物對事件的影響,進而建立起歷史與文學、人物與事件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的認知深度。通過展開討論和思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背景與文學作品之間的內在關聯。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背景對于文學作品的影響,人物經歷對文學創作的啟發,以及歷史事件與作品情節的對應關系等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和深度思考。同時,以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為線索,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究、討論和研究活動,深入探究不同文本中有關革命人物的描述和事件的表現,理解其歷史意義和影響。這樣的活動有助于讓學生在學習中建立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文字表達對革命歲月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寫作、口頭表達、劇本創作等形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相結合,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還可以設立主題展覽或分享會,讓學生展示他們所了解到的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激發更多同學對文化多樣性的關注。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本單元課文圍繞“四時景物皆成趣”這一主題,三首古詩詞和三篇文章都描寫不同景物的動靜變化,寫法上也有關聯。教師可勾連課后習題,將“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要求放在課文閱讀中去落實,教學《月跡》一課時結合語文園地交流平臺的內容,引用《鳥的天堂》片段,這兩個片段是對大榕樹的靜態描寫;動態描寫中,作者描繪月亮“白道—半圓—滿盈”的形狀變化過程。將動靜描寫作為一個整體教學著力點,打通整個單元語文任務群,整體進行課文知識點的串聯,讓學生積累語言,習得方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最后將閱讀由課內向課外拓展,讓課內外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促進學科知識的內化,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
(三)大單元主題情境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化教學能夠拉近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使抽象的文字更具生動性和實際性。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擬場景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感。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體驗課文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涵。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對主題的認知和理解。具體來說,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展示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在課堂上營造北方農家、南方漁村等不同地域的場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不同地域,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引導學生體驗不同地域的風俗文化,從而直觀感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一主題。例如,播放當地民歌舞蹈或展示民族服飾、民間手工藝品,讓學生親身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通過情景模擬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可以設計小組活動或表演,讓學生扮演不同地域的代表人物,展現各地風俗文化特色,這樣的互動與參與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
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資源和實踐活動,開展實地考察或實踐體驗,讓學生走進不同的地域,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梢越M織校外教學或社區參訪活動,帶領學生觀看當地民間藝術表演、手工藝品制作或進行美食品嘗等,讓學生動手參與和體驗。此外,設計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教學活動也是情境化教學的重要手段,可以設置文化展示或知識競賽,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以“舐犢情深”為主題,課文有《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教師運用單元整體教學理念,創設真實、有趣且有連貫性的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境一:《真情告白》欄目組邀請你和家人去參與活動,講述自己和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你會帶什么照片或物件?情境二:假如請你當編劇,你最想采訪誰?巴迪的父親還是母親?兩人一組,合作表演。有趣的情境設計,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創造自由表達的空間,在語言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四)大單元內容分解成小項目,讓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探索知識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單元內容分解成小項目,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每個小項目側重于某一特定方面,使學生更加集中精力、有針對性地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通過這種項目化學習,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學習體驗,并且通過實際的項目探究和實踐活動,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和相關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讓真情在筆尖流露”為例,在開始教學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和目標。本單元的主題是“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據單元主題和目標,將單元內容分解成多個小項目,具體如下:
閱讀理解類項目,通過閱讀《匆匆》等經典文章,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培養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學生可以分組進行閱讀,交流閱讀心得,并撰寫讀書筆記或小論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寫作類項目,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將真情實感表達出來,提高寫作水平。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情境進行寫作,可以寫日記、書信、小故事等不同形式的文章,要求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情感。
口語表達類項目,通過朗誦、演講等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口頭語言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散文等進行朗誦,或者根據本單元所學內容撰寫演講稿并進行演講,通過口頭語言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每個小項目完成后,學生可以通過演示文稿、海報、口頭表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和老師分享交流。
(五)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多元化評價有助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潛能。學生在不同領域可能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長,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為他們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指導。
1.綜合性評價: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分為多個方面,如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小組討論表現、個人報告等,對每個方面進行評分,最后將各項得分進行綜合,得到學生的綜合評價分數。這種評價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2.過程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多次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這種評價方法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并進行指導和幫助,避免問題積累。
3.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如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等,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同時讓教師了解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4.小組評價:讓各個小組進行組內評價與小組相互評價,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5.量化評價: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量化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目標。通過多元化評價,教師可以靈活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更貼近學生個性需求,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大單元整合作為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展現出了巨大的能動作用。通過深入理解和分析單元主題、主題整合教學、跨學科整合、情境化教學以及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等策略的運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更能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與跨學科思維。然而,我們也要意識到,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仍面臨著知識與能力培養不均衡、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因此,要持續不斷地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注重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也是未來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