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摘要:路基是鐵路工程施工的重點內容,對后續鐵路的安全運營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鐵路路基存在諸多隱患,嚴重影響了鐵路運營安全。注漿技術作為一種非開挖的病害整治方法,因其具有施工簡便、對鐵路運營影響小等優點,逐漸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基于此,本文結合具體實例,對注漿技術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的應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涉及漿液材料、注漿工藝、施工監控等方面,旨在提高提高鐵路路基的穩定性和耐久性。
關鍵詞:鐵路路基;注漿技術;病害整治
DOI:10.12433/zgkjtz.20241241
鐵路作為我國交通運輸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安全與穩定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鐵路路基常常出現沉降、裂縫等各種病害,不僅會影響鐵路的正常運營,還會對鐵路的安全構成威脅。注漿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路基病害整治方法,通過向土體注入漿液,提高其物理力學性能,從而達到加固鐵路路基、防止病害的目的。
一、鐵路路基常見病害類型及成因分析
(一)地基處理不當
地基是鐵路路基的基礎,如果地基處理不當,路基便容易產生沉降、變形等病害。
(二)路基設計缺陷
路基設計不合理也是導致鐵路基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坡度設計不當導致排水不暢,會增加路基受水侵蝕的風險;選擇的路基填料不符合要求,如采用易碎、易風化的材料,會導致路基強度下降。
(三)施工質量問題
填筑過程中未能達到規定的壓實度,導致路基沉降、變形;路基填料含水量控制不當、施工工藝不符合要求等情況,也會影響路基的穩定性。
(四)外部環境影響
暴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會對鐵路路基造成嚴重破壞;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會對鐵路路基的安全造成威脅。
二、注漿技術概述
(一)注漿技術的定義與作用機制
注漿技術是指按照一定比例,將配置好的漿液通過壓送設備傳送至地層或裂縫中,使漿液與巖土體結合并發生固化作用,形成抗滲性好、穩定性強與高強度的復合結構,從而實現對裂縫的填補與加固,并有效改善巖土結構的一項技術。注漿技術具有使用設備小、速度快速、可廣泛作業、效果好等諸多優勢,因而被廣泛應用于鐵路路基病害整治。
(二)常見的注漿材料及其性能特點
注漿技術作為鐵路路基病害整治的重要手段,其材料的選取是關鍵環節之一。常見的注漿材料及性能特點主要有:
1.單液漿
單液漿是注漿工程中最常用的漿液,主要由水泥、水、添加劑等組成。根據配比的不同,單液漿可以形成不同的初、終凝時間,以滿足不同的工程需求。單液漿的特點是結石率高、結石體強度強、不發生化學反應、對環境無污染。
2.雙液漿
雙液漿由水玻璃溶液和堿性溶液組成。當兩種溶液混合時,會發生膠凝反應,形成堅硬的結石體。雙液漿的特點是結石體強度高,能夠瞬時止水,但配制較為復雜,且對施工要求較高。
3.細水泥漿
細水泥漿由超細水泥、水、添加劑等組成。該漿液的優點是漿液粘度低、滲透能力強、結石體強度高,對各種土質均有良好的適應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漿液易受地下水的影響。
4.化學漿
化學漿主要由聚合物、溶劑、催化劑等組成。與傳統的注漿材料相比,化學漿具有粘度低、滲透能力強、結石體強度高、凝固時間可調等優點,但其成本較高,且部分材料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三、注漿技術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的應用方案設計
(一)項目概況
某鐵路全長585km,是國家Ⅰ級鐵路。近年來,隨著大軸重、大運量重載列車的不斷開行,該鐵路橋涵過渡段路基沉降、橋頭下沉、道床翻漿冒泥等病害問題嚴重影響了列車的運營安全。通過地質雷達探測分析得知,橋涵過渡段由于路基存在道砟囊,路基軟硬度不均,尤其是在降雨后,路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軌道的幾何尺寸難以保持,道床彈性差。而采用以往的旋噴樁加固、道床機械清篩、換砟等方式,無法直接改善這些問題。
(二)應用方案設計和目標確定
通過現場實地勘察及設計方案比選,采用注漿技術對鐵路路基下沉地段進行加固。應用該技術后,有效解決了橋臺范圍內路基孔洞、道砟囊等病害問題,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體的整體強度,路橋過渡段病害得到了整治。
(三)注漿材料設計
1.注漿材料
本工程采用注漿技術對路基下沉地段進行加固,注漿施工中主要使用單液漿,其由水、水泥、膨潤土和添加劑組成。其中,水泥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膨潤土選用鈉基膨潤土。同時,為了提高漿液的可灌性和結石率,應添加適量的速凝劑和分散劑。速凝劑采用堿性速凝劑,分散劑則采用木質素磺酸鹽類分散劑。
2.漿液配比
考慮到下沉地段的實際情況和加固要求,采用這一配比范圍進行試驗:水灰比0.8:1~1:1.2,添加劑含量為水泥用量的5%~10%。
3.注漿工藝參數
注漿工藝參數主要涉及注漿壓力、注漿量以及注漿孔間距和排距。根據下沉地段的土質、地下水位和加固要求,注漿壓力選擇在0.5~1.5MPa之間;注漿量根據下沉地段的填充率和加固深度進行計算。同時,為確保加固效果,可適當增加注漿量;注漿孔間距和排距主要根據下沉地段的尺寸和加固范圍確定,一般為1.0~1.5m。
4.注漿方式
根據下沉地段的深度和擴散半徑,將注漿孔分為若干個注漿段,一段注漿完成后,再進行下一段的注漿。同時,為避免出現串漿現象,在注漿過程中,可采取跳注的方式。
5.注漿結束標準
單孔注漿結束標準為注漿壓力達到設計要求,并持續穩定5min以上;整個加固結束標準為,所有注漿孔均達到單孔注漿結束標準,同時對加固區進行檢測,確認加固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四)注漿施工工藝及要點
1.注漿工藝流程
注漿技術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應用,需要施工人員嚴格按照施工規范和標準進行,以保證施工效果。具體的施工流程為:施工準備→鉆孔→注漿管埋設→注漿→拔管、封孔→注漿效果檢測。
2.注漿施工要點
施工準備。在注漿施工前,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放線測量。施工前,施工人員應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開展測量放樣工作,并對水準線及其他相關設備進行審核,保證工作準確、高效開展。二是人員分配。在注漿施工中,管理人員需合理分配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及工程管理人員,依據施工設計圖紙,合理引導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準備。三是材料設備準備。在備料環節,嚴格控制各原材料的用量和比例,如需嚴格配比漿液中各類物質。同時,根據路基情況合理確定注漿量,以保證達到最佳的穩固效果;準備好注漿施工中所需的機械設備,主要包括泥漿機、鉆機、注漿機等,并按照設備規范要求安裝和調試,確保施工機械設備均能正常運行。施工所需的主要材料及設備機見表1所示。
序鉆孔施工。根據設計要求,使用鉆機在路基上鉆孔。鉆孔的直徑和深度需要根據具體的土層情況和設計要求確定。鉆孔過程中,應確保孔的位置準確,且孔的斜度也應滿足設計要求。完成鉆孔作業后,工作人員應結合施工規范及現場的實際情況,在指定位置插入注漿管(直徑36mm),并在管道中輸入空氣,打開漿液泵開關,以連續不斷地輸漿液送。在插管過程中,應避免雜物進入導致管道堵塞。鉆孔完成后,應進行水力壓強檢測,以有效控制鉆孔的吸水量,確認檢測結果符合標準后,及時清理孔洞內的雜物。
注漿施工。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后,開始注漿。注漿時,應注意控制注漿壓力和流量,防止出現壓力驟升或流量異常的情況。同時,應密切關注附近構筑物和地面的變化情況,防止出現異常。在本次病害整治中,注漿工藝參數為:泥漿水灰比1.2,水泥用量為65kg/m3,注漿壓力為0.5MPa。注漿前,先給注漿孔編號,同時,對整個注漿過程進行詳細記錄,避免漏漿。注漿時,若漿體表面較穩定、無沉降,可暫停注漿。在實際的注漿過程中,若需要進行二次噴漿,應在第一次噴漿作業的基礎上進行,確保二次噴漿后能有效擴大漿土混合物的體積。待噴漿施工徹底結束后,還要做好后續的清理工作,以提升整體的注漿質量。
注漿完成后,對加固區域進行檢測,確保注漿效果滿足設計要求。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鉆孔取樣、壓力測試、超聲波檢測等。
拔管封孔。為提升注漿技術的應用效果,可適當增加注漿濃度。在具體的注漿過程中,先將注漿管提至相應的設計深度,而后自上而下分段、連續注漿。注漿完成后,再將注漿管拔出注漿孔口。拔管時,若分段拔管,還需嚴格控制管高在0.5m內,以保證施工效果。
注漿效果檢測。注漿完成后,應對加固區域進行檢測,確保注漿效果滿足設計要求。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鉆孔取樣、壓力測試、超聲波檢測等。
(五)注漿技術的應用效果
通過對加固前后路基地段軌檢車的檢測數據分析得知,應用注漿技術加固,課有效改善軌道下方基床的病害問題。從具體的數據來看,加固地段TQI數據從7.8下降至6.2,質量均衡,軌道集合尺寸保持良好。
四、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應用注漿技術的建議
(一)選擇經驗豐富的施工隊伍
注漿技術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的應用,需要有經驗豐富的施工隊伍,以確保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在選擇施工隊伍時,要了解他們過去在注漿施工方面的經驗和成績,查看以前完成的項目案例,了解技術實力和實踐經驗。同時,考慮到注漿施工需要專業的設備和工具,經驗豐富的施工隊伍還應擁有先進的注漿設備、檢測儀器和相關工具,并能夠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務。此外,注漿技術還要求施工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了解其是否熟悉相關規范和標準、是否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施工。
(二)確保注漿材料的穩定性
注漿材料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注漿效果不佳。因此,在應用注漿技術進行鐵路路基病害整治時,應避免出現沉淀、分離等現象。首先,要選擇符合規格和標準要求的注漿材料,避免使用假冒偽劣產品。其次,應按照規定的配比將各種材料進行攪拌,確保漿液的各項性能指標達到要求。同時,要保證注漿材料攪拌均勻,避免出現沉淀現象。
(三)強化注漿過程的控制
為確保注漿效果和鐵路運營安全,還有必要加強注漿過程的管理和控制。第一,在注漿過程中,要控制好注漿壓力,避免壓力過大或過小對路基造成不利影響。同時,要密切關注壓力變化,及時調整注漿參數。第二,鉆孔的深度和角度對注漿效果也有影響。應按照設計要求控制鉆孔的深度和角度,確保注漿管位置準確。第三,在注漿施工過程中,應加強監測與記錄工作,涉及鉆孔深度、注漿壓力、流量等參數,以及施工過程中的異常情況、處理措施等。這些記錄有助于后續的工程驗收和維護工作。第四,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環境保護,避免對周圍環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合理處理廢水和廢漿,遵守相關環保法規。
(四)注重注漿質量檢查
在注漿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有必要在注漿結束后加強對注漿質量的檢查。一方面,要檢驗注漿是否按照相關規范進行,如:對鐵路軟弱等級路基注漿,需保證路基承載力在200kPa以上,且控制沉降值在30era以內,如此才能有效保障注漿施工質量;另一方面,可采用靜載試驗、彎沉使用、鉆芯法等試驗方法進行評估注漿質量。只有保障整體的注漿質量,才能有效解決鐵路路基沉陷問題。
五、結論
鐵路路基病害整治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課題。注漿技術的應用研究為鐵路路基病害整治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的方法,對于保障鐵路運輸安全、提高鐵路運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具體實例,證明了注漿技術在鐵路路基病害整治中的應用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解決鐵路路基的病害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小明.路基巖溶注漿技術在新建高速鐵路中的應用分析[J].運輸經理世界,2021(12):101-103.
[2]韋偉.運營鐵路路基沉降整治精細化注漿加固技術[J].工程機械與維修,2021(2):112-113.
[3]劉曉賀.高速鐵路路基復合注漿材料試驗研究[J].鐵道建筑技術,2021(2):55-58+68.
[4]陳學喜,樓梁偉,閆宏業等.運營鐵路路基沉降整治精細化注漿加固技術 [J].鐵道建筑,2020,60(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