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陜西地區廣為流傳的戲劇形式,歷史底蘊深厚,其獨特的風格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發生巨大變化,而由于表演形式陳舊、資金與人才支持不足等原因,導致秦腔藝術發展陷入困境。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秦腔藝術的起源,并針對秦腔藝術的困境提出相應發展策略,以期為秦腔發展注入活力,推動秦腔創新發展。
一、秦腔藝術的起源
秦腔起源于西周西府的漢族民間歌舞,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古老的戲劇表演形式。因西周西府隸屬于秦國,故而被稱為“秦腔”。秦腔在秦朝時期已經粗具規模,在此時期的演出常采用棗木梆子敲擊的形式進行伴奏,因此也被稱為“梆子腔”。秦腔發展到唐宋時期,開始與其他戲曲形式一同發展;至明清之后與其他劇種不斷融合,逐漸形成相對完整的表演體系。秦腔最開始主要在陜西關中一帶流傳,形成完整的表演體系之后,逐漸流傳至全國各地,成為深得民間群眾青睞的地方戲劇形式。秦腔的起源、發展、傳播都和當地的環境、社會發展、人文歷史密切相關,無論是唱腔風格、表演形式,都充分體現了當地群眾的審美。秦腔的表演通常從小切口著手,表現較大的場景,演員通過聲情并茂的表演來塑造人物形象,詮釋人物的情感變化,客觀地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秦腔與陜西當地群眾的生活習俗密切相關,部分經典劇目也集中體現了當地人的價值觀念,如《趙氏孤兒》《大登殿》《金沙灘》等。相比于其他的戲劇形式,秦腔的唱腔板式豐富多變,因此表演難度相對較大。但也正因為秦腔風格與眾不同,在我國北方戲劇發展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也對我國戲劇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秦腔藝術的發展困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給秦腔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這一時期,秦腔發展受到限制,大量的劇團解散,一些演員被迫轉行,有的演員與民間班社搭班演出,主要用作農村地區婚喪嫁娶或者竣工、開業之類的慶典表演等。對于普通群眾而言,在專業的劇院里觀看高水平的秦腔藝術表演,已經是一種難得的奢望。多年來,為了助力秦腔藝術發展,陜西以及西北地區的文藝工作者耗費了大量的心血。雖然“振興秦腔”的呼聲一直未斷,但是相比于越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的發展,其成績仍然差強人意。這不僅與秦腔自身有著密切關系,也有社會方面的影響。
首先,傳統秦腔表演的內容與形式缺乏創新,難以充分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文化審美方面的需求也逐漸變得多樣化,尤其是多元藝術形式的出現吸引了大量的年輕人,導致秦腔藝術的觀眾數量在急劇減少。此外,從秦腔自身發展的角度看,無論是表演的形式,還是表演的內容,均未跟上時代潮流,缺乏創新。
其次,現代社會中多元化的娛樂形式對戲曲藝術發展造成極大的沖擊。任何藝術形式的長遠發展都與群眾的接受程度息息相關。在過去,觀看戲劇是人們生活當中極為重要的娛樂方式,因此涌現出大量經典的劇目,成就了一大批秦腔藝術表演者,是人們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后,群眾娛樂生活變得更加豐富,而秦腔不再是群眾的娛樂消遣的主要選擇,市場份額迅速縮水,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而正因為群眾審美的轉變,許多盛極一時的戲劇劇場有的被迫改作他用,有的只能閑置,秦腔發展的舞臺僅剩下農村地區的各種集市等。
再次,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秦腔的沒落。秦腔振興不僅需要良好的保護機制、一定的投入,還需要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新媒體成為群眾娛樂消遣的聚集地,秦腔想要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才能再次走進大眾視野,重獲群眾喜愛。但無論是保護機制的建立,還是發展環境的營造,抑或現代傳媒的大力推廣,都與相關部門的支持力度息息相關。
最后,劇團管理體系的局限性,限制了秦腔藝術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劇團管理體系與外部市場發展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增加,劇團資金匱乏,難以為繼,導致傳統的劇目大量散失,秦腔傳承人數量迅速減少,甚至造成秦腔藝術發展出現斷代的現象,這也是秦腔藝術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三、秦腔藝術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加大扶持力度
秦腔藝術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能夠為秦腔藝術的傳承保駕護航,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抵御多元文化對秦腔藝術的沖擊。具體而言,可以結合區域內秦腔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為秦腔藝術發展提供助力。比如,陜西省相關部門針對區域內秦腔戲曲藝術發展的需求,提出了秦腔藝術傳承保護所應當遵循的原則,還明確了具體的保護對象,從組織領導、部門職能、社會參與、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著手,對促進當地秦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系統全面的規劃,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保護傳承秦腔藝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推進秦腔藝術進校園
首先,可以嘗試將秦腔藝術作為一門選修課程,納入當地中小學課程之中,激發學生對秦腔藝術的興趣,為秦腔藝術的傳承注入新鮮力量。其次,可以結合學校條件,開辦與秦腔戲曲相關的講座,向學生傳播與秦腔相關的知識。比如“秦腔臉譜文化”“秦腔表演技巧”“秦腔戲曲知識”等。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民間藝人擔任教職工作,親自為學生講授秦腔知識,現場進行表演,以激發學生對秦腔藝術的興趣。最后,學校可以舉辦與秦腔相關的各種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秦腔的魅力。比如創設秦腔學唱舞臺,鼓勵各個年級、班級創辦戲曲沙龍,組織學生觀看戲曲藝人表演的影像,宣傳秦腔藝術的精神,為學生提供學習秦腔表演與交流的平臺,有效促進秦腔的傳承。
(三)創新表演內容和形式
秦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群眾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此外,戲曲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和需求都在不斷變化,秦腔藝術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也要對表演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調整,努力貼合當代觀眾的需求,才能受到當代群眾的喜愛,進而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
1.創新表演內容
傳統秦腔劇目選材以歷史故事、民間傳奇,以及各類社會事件為主,以上題材也很容易獲得群眾的認同。但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所處的環境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部分傳統劇目由于內容過于陳舊、情節過于老套,難以使當代群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進行創作時,要結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生活背景,通過秦腔這一傳統的戲劇表現形式,來講述當代故事,激發當代群眾的情感共鳴,進而讓秦腔藝術重新煥發生機。以2023年7月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的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為例,該作品以幾十年來在毛烏素沙漠奮斗的“治沙英雄”為原型,通過毛烏素沙漠從“千年沙漠”變為“萬年綠洲”的故事,表現治沙人鍥而不舍、努力拼搏的精神。演員通過細致入微的表演、極具張力的唱腔,成功塑造出面對利益毫不動搖、始終堅持本心的角色形象,獲得各界人士一致稱贊。
2.創新表演形式
在傳統社會中,民間文化、地域文化占據主流地位,戲劇藝術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首選,但是在現代社會中,戲劇藝術“一枝獨秀”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要想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秦腔藝術應該積極尋求變革,學習并借鑒流行音樂以及其他藝術的精髓,將歌舞、雜技、舞蹈等多種元素融入表演之中,通過創新表演形式激發秦腔藝術的活力,獲得更多年輕觀眾的支持。比如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推出的秦腔現代劇《王貴與李香香》,該作品以秦腔為主,采用西洋歌劇的藝術結構進行襯托,并且采用“拼貼”的藝術形式增強視覺層面的美感,豐富了戲劇作品的內涵,將時尚之美與古典之美融為一體,賦予秦腔藝術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從藝術傳承和發展的角度,通過融入現代元素、創新秦腔的表演形式,能夠顯著提升秦腔表演的藝術性,增強秦腔藝術的感染力。
(四)加大宣傳推廣
1.利用App和新媒體平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非遺文化紛紛開始選擇通過短視頻、微博等進行傳播,比如竹編、蠟染、刺繡、昆曲、京劇,等等。秦腔同樣也可以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拓展傳播渠道。可以通過研發專門的App,或者與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平臺合作,通過文字、音頻、圖片等不同的形式傳播秦腔藝術,增強受眾對秦腔藝術的認知,同時積極地與受眾進行互動,增強秦腔藝術在受眾中的影響力。具體而言,近年來,短視頻逐漸成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秦腔的特點,制作不同主題的短視頻,包括與秦腔有關的服飾文化、臉譜文化,以及秦腔表演的精彩片段、表演絕活兒等,再通過短視頻平臺推送給廣大群眾,在滿足群眾好奇心的同時,提高秦腔在群眾中的知名度。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首先,當劇院演出秦腔劇目時,可以通過電視頻道、移動設備等多種平臺同步播出演出的盛況。觀眾無論身處任何場景,只需借助相應的設備就可以收看演出,最大程度上增強秦腔藝術的影響力。其次,相關表演單位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與秦腔戲曲表演相關的場景,邀請現場觀眾參加活動,比如可以讓觀眾嘗試扮演自己心儀的角色,從而增強觀眾的參與感,成功拉近秦腔藝術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秦腔是一門源于群眾的藝術,只有得到群眾的認可,才能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因此,秦腔藝術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要抓住時代發展的機遇,通過不同的渠道積極宣傳推廣,吸引更多人加入研究、保護、傳承秦腔藝術的隊伍中,使秦腔藝術得以在新的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五)重視培養傳承人
在秦腔藝術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傳承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秦腔藝術才得以保存至今。從現階段的情況看,雖然相關部門已經陸續展開對秦腔傳承人的認定工作,但是要想真正激發傳承人的積極性,只依靠單純的認定仍然不夠。因此,未來還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加大對秦腔藝術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首先,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形式,讓更多群眾認識到秦腔的藝術價值,提高群眾對秦腔表演的接受程度,進而激發更多群眾參與到秦腔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中來。其次,為傳承人提供相應的資助,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人,為秦腔藝術發展培養更多年輕人才。比如可以結合當地條件,開辦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者建立傳習場所,由傳承人擔任負責人或者出任教職,幫助更多人掌握秦腔表演的技巧,成為新一代秦腔藝術傳承者。再次,結合本地情況,以社區或村鎮為單位,不定期組織秦腔藝術傳承人培訓班,培訓的內容以秦腔藝術的創作、表演、研究為主,每一個階段培訓結束之后,可以面向社會群眾通過展演的方式展示培訓的成果,并根據群眾的意見不斷調整培訓內容和方案,優化秦腔傳承人的創作能力和表演水平。最后,為傳承人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秦腔藝術。目前有很多傳承人的年紀都比較大,自身精力有限,與外界接觸的時間較少,部分傳承人雖然技藝精湛,但缺少正式登臺演出的機會,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對秦腔藝術形成錯誤認知,認為其無足輕重,進而不愿意學習,更不愿意成為傳承者。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大型公演、區縣文藝會演、村鎮巡演等多種方式,為秦腔戲曲傳承人提供更多在群眾面前“露臉”的機會,讓傳承人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秦腔,成為老一輩傳承人的“弟子”,從而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后起之秀。
四、結語
作為陜西地區最負盛名的地方戲劇形式,秦腔表演風格獨特,題材廣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被更多新穎、有趣的娛樂形式所吸引,秦腔發展也因此陷入困境。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秦腔藝術的重要意義,積極探尋秦腔發展的新途徑,通過創新秦腔藝術的表演形式、豐富秦腔戲曲的表演內容、拓展秦腔戲曲的傳播途徑、加大傳承人培養力度等方式,促進秦腔藝術在新時代傳承不絕、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田芳,女,大專,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副高,研究方向:戲曲)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