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霞
基金項目:天津理工大學校級教學基金“課程思政”課改專項,項目名稱《設計色彩》,項目編號KG22-13,階段性成果。
摘要:立足民族自信心的建立,反思中國色彩理論在高校教學中的不足,銜接設計專業,思考如何將中國色彩理論可視化、歸納化、融合化、創新化、實踐化,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具有自身連續性和發展性,建立協同發展育人機制,詮釋中國色彩理論在高校設計色彩課程中的創新與應用,真正實現學生民族審美內化,培養新時代設計人才。
關鍵詞:中國色彩理論;教學;色彩;文化自信
中國色彩理論深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之中,是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界色彩的認知、感受以及色彩在文化、藝術、哲學等方面的應用和理解。中國的文化、藝術、哲學等是滋養中國新一代群體文化自信建立的重要營養,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們基于此對中國色彩理論在教學中進行創新研究應用,正是要讓中國色彩理論可視化、歸納化、融合化、創新化、實踐化,為新時代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信仰的設計人才。
一、中國色彩理論概述
從原始時代開始,人們對于色彩的創作是基于對色彩最純粹的視覺呈現,飽含了原始人類對于生命和藝術的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在儒道兩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漸漸萌芽,色彩開始向更高的審美層次發展。幾千年來,中國的色彩理論一直受儒家色彩觀和道家色彩觀的影響,中國色彩理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別的呈現形式,不僅關注色彩本身的呈現,更注重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性意義和文化內涵。側面呈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全部過程。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將中國色彩理論融入教學當中的原因。
(一)背景與歷史
中國色彩理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原始人們在最原始的狀態下不覺得創作,只是利用最純粹的色彩來表現所見之物,以達到“目觀為實”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制度的形成以及哲學觀念的出現,中國古典美學思想開始逐步形成并完善。從簡單的“目觀為實”到“目觀為美”再到更高層次的“隨類賦彩”,審美意識一直在不斷地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儒家色彩觀念和道家色彩觀念始終貫穿于中國色彩理論的發展之中,道家色彩觀是構成中華民族色彩審美意識的重要源頭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被寓意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譬如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及社會習俗等,不同的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也影響著中國色彩理論的變化與發展。
(二)“五色體系”
“五色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經》《周禮》等古代文獻中,《春秋谷梁傳》中曾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黈”,描述了不同社會階層的顏色象征,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等級制度中色彩的象征意義。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在《禮記》中提到了五音五色的說法,五音為宮、商、角、徵、羽,而五色為青、赤、黃、白、黑,五色與五音相對應。五音五色的概念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代表了對音樂和色彩的基本認知和分類,表達了一種宇宙整體的和諧秩序。發展到漢代、唐代五色體系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時期的五色被廣泛運用到了繪畫、建筑、裝飾等領域。到宋、明、清時期,五色體系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代理學家朱熹在他的著作《四書集注》中提到了五色的概念,朱熹認為五色指青、赤、黃、白、黑,這與古代《禮記》中提到的五色相生的概念有所不同。朱熹在他的哲學著作中,常常運用五色來比喻人的品德和修養,將五色與五行、五味等概念相對應,用以闡釋人生的道德境界。朱熹的五色理論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認為五種色彩相互衍生、相互轉換,體現了中國傳統色彩中的五行觀念。
從大量的古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五色理論滲透到了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科學、文化等各個層面和領域,并逐漸對人們的社會生產生活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也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獨特魅力的色彩、文化內涵。
(三)中國色彩文化體系的形成
“五色體系”受儒家色彩觀影響,《禮記·玉藻》中記載“衣正色,裳間色”。正色指的是五色中的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這些顏色在儒家的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正統、尊貴、符合禮儀規范的顏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代表著尊卑、貴賤等級關系。間色則是指除了青、赤、黃、白、黑之外的其他顏色。這些顏色在儒家傳統觀念中被視為次要的、不符合禮儀規范的顏色,通常不具備同等的象征意義,不適合用于表達尊卑、貴賤等級關系。儒家強調正色和間色的區分,是為了規范社會中的色彩使用,強調禮儀規范和社會秩序的維護。通過對色彩的規范使用,儒家試圖倡導人們遵循傳統禮儀規范,維護社會穩定和道德秩序。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提倡中庸之道,體現在色彩體系中可以用文質彬彬來形容,指的是適度的色彩裝飾。
“五色體系”受道家色彩觀影響,它影響著中華民族的色彩審美意識。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色彩也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常常被用來表達道家對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1.自然之色
道家強調自然的無為而治,認為自然是最高的規范和典范。在道家色彩觀中,自然界的色彩常常被看作是最純粹、最真實的色彩,體現了道家對自然界萬物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無色之色
道家認為道是無形無色的,超越了物質世界的界限。因此,道家色彩觀中也包含了“無色之色”的理念,即色彩的本質是虛無的,超越了表面的形式。
3.陰陽五行與色彩
道家色彩觀也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色彩與五行相互關聯,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能量和屬性,體現了宇宙間的平衡和變化。
4.色彩的心靈體驗
道家強調內心的平靜和超然,認為色彩可以影響人的心靈體驗。在道家修道實踐中,色彩常被用來調節情緒、平復心神,幫助修行者達到內心的寧靜和平和。道家色彩觀強調了色彩與自然、道、心靈之間的關系,體現了道家對自然、人生和宇宙的獨特理解。色彩在道家思想中不僅是視覺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精神體驗和道德觀念的表達。這也體現了中國的色彩理論體系的內涵。
二、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國色彩體系融入設計教學的優勢
(一)豐富文化內涵
通過融入中國畫色彩理論,設計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深入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學生可以了解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征意義和文化背景,從而為設計作品賦予更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二)提升設計水平
中國畫色彩理論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諧與平衡,這種審美觀念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設計作品的視覺效果和表現力。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畫色彩理論,可以更好地運用色彩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提升設計水平。
(三)培養創新能力
融入中國畫色彩理論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學生在設計中結合傳統色彩理論,探索新的設計方式和表現手法,培養創新能力和獨特的設計風格。
(四)增強審美素養
通過學習中國畫色彩理論,學生可以培養對色彩的敏感度和民族審美素養。他們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色彩的表現力和情感傳達能力。
(五)傳承文化傳統
融入中國畫色彩理論可以幫助學生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延續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通過將傳統色彩理論融入設計教學中,來促進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
尊重文化的多元化,鼓勵學生從自身文化出發,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色彩體系的內涵,促進學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色彩的理解和表達,增進中國文化的輸出和文化的交流,培養民族審美素養,實現文化自信。
三、中國色彩理論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與創新
(一)明確課程定位
以“立德樹人”為先導,以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文化自信為育人目標。在加強對學生課程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重視文化理想信念教育、重視文化自信的國際視野和抗壓能力培養,搭建專業教育與美育教育、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融通路徑,真正實現新一代學生的文化自信。
以設計課程教學規律為引線,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民族創作和專業創新意識。加強對藝術學科規律的普適化教育,加強知識體系的規律性引導和中國色彩理論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運用色彩構成體系和民族色彩理論法則,服務于當代藝術設計各專業領域的創作,提升學生專業創新和民族創作意識,為未來“中國設計”培養有中國文化底蘊的創新型、多層次、復合型設計人才。
(二)優化教學路徑
立足學科背景,系統搭建設計色彩的思政育人機制,將中國色彩理論為代表的文化內容與專業、與美育等有效結合,形成利于學科發展、利于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三導向原則,將中國色彩理論融入課程題庫中,將學生置于中國文化的情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順勢引導學生研究中國色彩體系,設置目標,培養學生主動式、探究式、沉浸式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靜心思考,提升學生獲得感,使課程真正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遵循“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引導學生探究并理解中國色彩理論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對中國色彩理論的深化、轉化、可視化、創新化。
中國色彩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文化內涵,《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思政內容的改革應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育人知識體系中,形成以專業課程為核心、以美育課程為延展的可視化、體驗式藝術美育課程的閉環。以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為目標,在尊重原有課程的學理框架、文化框架的基礎上,引導式深挖中國文化的內涵,推進藝術專業理論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在學科設置和教學實踐上的深入融合。
從傳統中來到傳統中去,充分利用設計課程及協同育人發展機制呈現對傳統文化以及東方審美等的詮釋。真正使傳統文化入耳入心,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培養和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培養新時代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志惠,《論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2014年中國流行色協會學術年會》,2014年。
[2]金鑫,《論儒道思想對中國古代繪畫色彩的影響》,《藝術研究》,2008年第3期。
[3]余宏剛,《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藝變革與創新》,《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社科3期。
[4]陳丹,《東北傳統建筑彩畫裝飾紋樣的研究與應用》,沈陽理工大學,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