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最早起源于歐洲,17世紀傳入我國。發展至今,油畫已經成為我國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油畫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油畫作品創作開始與我國一些本土化元素相融合,其中民俗就成為眾多油畫家創作的主要靈感源泉,并試圖以油畫為媒介表現我國民俗中的具體形象與文化意義。由此,中國油畫民俗類作品創作開始萌芽并不斷發展,其打破了中國油畫創作題材的限制,在國內油畫領域衍生出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在中國油畫創作愈發本土化的時代背景下,以民俗為題材進行油畫創作必將產生非凡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將概述中國民俗的內涵及其分類,探析民俗形象對于中國油畫創作的意義,并對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的民俗形象展開解讀,希望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為當代中國油畫創作注入新的活力。
一、中國民俗概述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較為籠統的概念,其并不是指代某一類具體的文化,而是眾多文化類型的統稱,是無數特定區域內人們風俗生活文化的匯總。民俗文化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初期,其發展至今依舊蘊藏著古老遺風。在人類整個演進過程中逐漸積淀而成的很多民俗文化,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形成獨特的原生態風格。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一方面在于受到特定背景下社會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源于古代人民對自然事物的獨特理解。
(二)民俗形象
民俗形象作為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現,能夠同時展現出社會的風俗風貌與人們的心理狀態。畫家通常會借民俗形象表達對社會生活的思考,通過描繪民俗形象引發觀者的深刻思考,與觀者產生情感互動。在新風俗畫中,民俗形象多以配角出現,畫家會借“民俗”以表現“民族”。而在一些現實主義的油畫作品中,“民俗”則多指代“舊俗”,以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1]
(三)民俗形象類型
無論是民俗文化還是民俗形象,其最為本質的特征就是地域性,是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各類地域文化的匯總,所以每一地區的民俗文化都是特有的,這也使民俗文化更豐富多彩。[2]我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內在的民俗文化更是包羅萬象,由此產生了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民俗形象,其中大體可分為四類。
1.生產生活
在我國勞動人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日常生活的場景和農具等勞動工具都是具體的民俗形象,成為我國傳統民俗形象中最為普遍的一種藝術符號。
2.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衍生出很多較有代表性的典型民俗形象。例如,春節家家戶戶張貼的門神、對聯、福字,元宵節的花燈、舞龍舞獅等,這些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元素即為豐富的民俗形象的體現。
3.民間故事
我國各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其中很多角色逐漸轉化為民俗形象,如八仙過海等。這些民俗形象因其背后蘊含的人文性特點,在民間美術、地方戲曲等傳統藝術中得到了廣泛的再現和二次創作。
4.地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受到不同自然環境、人文風貌等因素的影響,地域文化有所不同,所衍生的民俗形象也各不相同。如東北地域遼闊、四季分明,人們的個性多豪放灑脫,東北冰雪文化成為其突出特點。而江南水鄉氣候溫和,粉墻黛瓦、舟楫代步與自然景致融為一體,水是江南文化的底蘊。可見,不同地域特點使民俗文化迥異,民俗形象也因而各具特色。[3]
二、民俗形象對中國油畫創作的意義
(一)提供創作靈感
油畫家的創作需要借助藝術靈感才能夠實現,而現實生活又是畫家獲取靈感最為直接的方式。通常情況下,畫家主要通過生活中的感官刺激獲得創作靈感,這些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物象經過畫家的主觀加工以后,便能夠通過其精湛的繪畫技巧呈現。因此,觀者很容易通過作品窺探到畫家的生活狀態以及社會閱歷等。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能夠為油畫家提供寶貴的創作靈感。通過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與運用,油畫家可以從中汲取靈感與創意,創作出兼具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這有助于推動中國油畫藝術實現本土化的創新與發展,并提升其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以油畫家趙福的作品《臺格斗·紅燈籠》為例(如圖1),畫家從鄉村常見的土屋和門前懸掛的紅燈籠中汲取創作靈感,轉化為油畫藝術作品的形象,表現了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在創作中,畫家并未對藍天和門墻以反差的顏色進行明確的分割,同時也未像其他民俗類作品一樣應用大量夸張色彩進行渲染,而是在藍天的映襯下,將些許樹木和放養的公雞點綴在淡黃色的屋墻、草垛間,加上火紅的燈籠和對聯,使觀者感受到獨屬于鄉村的悠然自得又充滿生機的民俗之美。[4]
(二)提供選題與素材
中國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包括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多個方面。其中的民俗形象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油畫創作中,將民俗形象作為創作對象,不僅能夠拓展油畫家的靈感來源,同時還能夠為油畫家提供更多的素材。以靳尚誼的油畫作品為例,在其作品中能夠明顯發現中西結合、兼收并蓄的時代特征。其作品雖為西畫材料所作,但是表現的內容卻多以中國元素為主。《塔吉克新娘》被譽為中國新古典主義油畫的開山之作。畫面中人物的衣著等充分展現出塔吉克族少女出嫁時的民俗風尚。同時,作品中塔吉克族少女的形象被賦予東方女性特有的穩重、典雅氣質(如圖2)。由此可見,無論是民俗中具體人物的衣著服飾還是風俗禮儀,均能夠為油畫家提供更多的選題與素材,同時在展現中國民俗文化內涵、表現中國民俗形象風貌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
(三)豐富表現手法
民俗文化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形象不僅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還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通過借鑒民俗形象背后的審美理念,能夠拓展油畫創作的邊界,進一步豐富和創新油畫的表現手法。
一方面,民俗形象的線條和造型往往具有獨特的韻味和美感。在油畫創作中,畫家可以將這些線條和造型元素與油畫技法相結合,通過粗細、疏密、曲直等不同的線條變化來表現物象造型的姿態、特征等,進而創作出新的藝術形象,同時結合油畫顏料豐富的色彩和表現力,對物象造型進行更加精細的刻畫。另一方面,民俗形象通常具有鮮艷、豐富的色彩,油畫家通過對色彩的精準把握和巧妙運用,將民俗形象的色彩表現與油畫的光影效果相結合,能夠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通過在油畫創作中融入民俗形象,能夠豐富油畫的表現手法,并使油畫創作更具本土化氣息。此外,在油畫創作中,油畫家還可以借鑒中國傳統美術中置陳布勢的構圖方法,將畫面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和層次,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為觀者呈現獨特的美感。[5]
(四)滿足大眾審美
中國油畫民俗類作品除了體現油畫家的藝術理念、繪畫水平和思想情感外,還直接對話大眾,并與之產生緊密的情感聯結。對于大眾而言,雖然外來文化的沖擊使人們的審美理念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但是在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民俗文化始終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之中。通過油畫這一藝術形式,將民俗形象這一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元素直觀地呈現在油畫作品中,更容易使油畫藝術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使油畫藝術更貼近大眾的實際生活,能在無形之中拉近其與觀者的心靈距離,使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更能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使大眾感受到油畫藝術的魅力,對油畫藝術產生深刻的認識和濃厚的興趣,從而提升當代中國油畫的影響力和吸引力。[6]
三、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民俗形象的運用
西方油畫藝術發展至今,已經開始由敘述性藝術向極簡主義以及觀念藝術方向轉變。與此同時,受到極簡主義以及裝置藝術的影響,當代中國油畫家的藝術理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油畫家開始試圖通過運用民俗文化與民俗形象脫離西方近現代油畫在選題中的程式化規范。中國民俗文化中的神秘性、原始性特征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活最具奇幻色彩的一面。從民俗文化構成的角度看,無論是廣東木偶戲還是陜西社火等,這些民俗均是一個地區民族風貌的寫照。這些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了畫家的廣泛關注,使一些民間風俗習慣往往以民俗形象的形式融入當代油畫創作中,從而為當代油畫作品營造出強烈的現實氛圍。
當代越來越多的油畫家在油畫創作中加強了對民俗形象的運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特有的民俗文化為油畫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同時又在不斷地激發著油畫家的創作靈感。時至今日,民俗文化仍然是中國油畫創作素材的重要源泉。現如今中國油畫藝術發展至新的階段,出現大量以民俗文化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涌現出蘇天賜、龔利平、程叢林等優秀畫家。這些畫家打破了中國油畫表現題材的限制,并力求在作品中展現中國民俗文化的特有內涵。以畫家王昭舉為例,其在《戲臺》《社戲》中以高超的寫實技巧描繪了鄉土間人們真實的生活片段,尤其以《戲臺》中所描繪的民俗形象最為突出。該幅作品描繪了鄉村孩童站在戲臺最前面癡迷地看著戲臺的場景,是直接以民俗人物形象作為創作主體的代表性作品。整幅畫面充滿了中國特有的民俗氣息。在王昭舉的很多畫作中均充滿了鄉土民俗的色彩,無論是畫面中的背景環境還是主體人物,均源自鄉村區域的生產生活。[7]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民俗形象融入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可以為我國油畫發展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中國油畫民俗類作品能較好地傳達油畫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使觀者通過欣賞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因此,油畫家可以從民俗文化中獲取創作靈感與素材,以助推我國油畫事業不斷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沈泓.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的應用和開發[J].戲劇之家,2019(27):137-138.
[2]張雪梅.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22(10):66-68.
[3]孫飛.中國油畫與民間藝術融合問題[J].藝術大觀,2021(04):39-40.
[4]汪西.當代鄉土油畫創作中的民俗文化內涵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1(05):60-62.
[5]崔杰.民俗文化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1(03):30-31.
[6]徐玉林.中國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作的影響研究[J].紡織報告,2023,42(10):126-128.
[7]李田.朝向當下——中國當代民俗油畫的轉變[J].美與時代(中),2023(08):54-56.
(作者簡介:趙翔,男,甘肅省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美術創作、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