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齊輿 額爾敦烏日圖
摘? 要: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內蒙古打造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及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烏蘭察布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城市,依托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初步形成了以商貿物流、農產品運輸、中歐班列為重點的現代物流體系。但在實際發展中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經營乏力、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需要采取進一步整合物流資源、強化經營主體、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等措施推動物流產業整體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烏蘭察布市? ? ?物流產業? ? ?市場規模? ? ?資源配置
一、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物流產業發展現狀
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中部,邊境線長104公里,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三大經濟區的交通樞紐,也是我國連通俄蒙和東歐各國的重要陸路通道,處于中蒙俄經濟走廊國際物流通道的核心位置。“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烏蘭察布市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距首都北京350公里,西距首府呼和浩市130公里,南距大同市120公里,北與蒙古國接壤,距中蒙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公路口岸331公里,且與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島港三大港口的距離均在500公里左右。市內公路、鐵路網縱橫交錯,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日趨完善。
良好的區位交通條件為烏蘭察布市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通過政策引導、平臺搭建、要素集聚等措施,烏蘭察布市物流產業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已成為助推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重要增長極。2023年,全市物流產業增加值為94.8億元,同比增長20.9%,占GDP的比重為8.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2.2%。全市共有商貿物流企業1000余家,完成社會物流總額2527.3億元,同比增長19.1%。
在通道建設方面,烏蘭察布市積極打造中歐班列物流樞紐基地,開行中歐、中亞、中蒙、中老班列,基本形成了覆蓋歐亞大陸的國際物流交通網絡,開啟了“保稅+倉儲+運輸+落地加工”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特別是與俄蒙合作建設了烏蘭察布—烏蘭巴托—烏蘭烏德的“三烏通道”,成為蒙古國、俄羅斯以及歐洲國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運距最短、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陸路通道。2022年3月,烏蘭察布·二連浩特國家物流樞紐園區正式成立,也是內蒙古唯一一個跨盟市園區。園區充分發揮口岸—腹地聯動和功能互促的獨特優勢,以俄蒙歐資源型產品進口和國內工業產品、農產品出口為重點,打造商貿、物流、進出口加工產業集群,推動了對外貿易和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了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經貿合作新格局,為內蒙古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物流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市場規模小,物流需求不足
物流業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復合型產業,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當前,物流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烏蘭察布市物流產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其原因一是需求本身不斷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規模縮減、經濟體量不足和消費能力偏弱等。2023年,烏蘭察布市共有常住人口160.48萬人,人口增長率為-1.61%,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減少53.88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84.6億元,僅占全區的4.4%。研究顯示,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對物流樞紐的影響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人口規模偏小、經濟體量不足會導致消費市場疲軟,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動力不強,商貿集中度偏低,對貨物運輸、倉儲、配送、物流信息處理等物流服務的需求有限,使得物流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影響力不足。二是烏蘭察布市自身經濟結構對物流產業發展的支撐力不足,無法提供高質量、高附加值的本地貨源,貨物種類單一、出口量較少,物流需求的有效性不足,導致中歐班列及貨運企業在運輸貨物時空載率較高,增加了物流運營成本,不利于物流樞紐整體效率的提升。三是對農村牧區的物流需求重視程度不夠,現有物流體系在農畜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及滿足農牧民生產生活需要等方面尚未發揮作用,抑制了物流需求的充分釋放。
(二)物流園區缺乏系統性規劃,物流資源尚未得到合理利用
物流園區對區域物流系統的提質增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烏蘭察布市物流園區主要包括烏二園區(二連浩特邊境經濟合作片區除外)和萬益物流園區,總規劃面積約62平方公里,以政府投資為主,打造面向俄蒙和歐洲、輻射東北、華北的國際物流樞紐。在調研中發現,各園區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且配套豐富,規劃理念超前卻有失現實根基,園區發展目標脫離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多個園區存在“大而空”的現象,且功能單一,多以倉儲、運輸為主,空置率較高,土地資源與基礎設施利用率較低,浪費現象嚴重。如烏蘭察布市綜合物流園區,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由煤炭集散地發展而來,隨著交通線路的多元化發展,一部分鄂爾多斯市和蒙古國煤炭的運輸、倉儲、選配等被分流到其他地區,導致該園區內大量土地閑置,園區規劃與實際市場需求嚴重脫節。與此同時,市本級對物流園區的發展缺乏系統性、分層次、分步驟的規劃,導致物流園區布局分散、功能重疊,煤炭、木材、礦石、農畜產品等關聯產業分布在不同物流園區,難以形成互補協同的發展模式,長期而言,不利于整個物流行業的降本增效。
(三)物流企業數量較少,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不足
由于烏蘭察布市自身產業集聚能力較弱,缺少生產、加工、貿易等方面的龍頭企業,無法形成穩定的物流需求,導致物流產業鏈上的關聯企業規模較小、業務單一,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較差。各物流園區經營的企業多為國企,均由政府出資建設,投資回報率較低,短時間內很難盈利。且園區內入駐企業數量較少,相互間關聯度較弱,部分企業入駐以享受政府補貼或稅收優惠為目的,企業引進來、留不住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作為中歐班列的樞紐城市,大量貨物和班列經烏蘭察布市發往世界各地,但相關貨物的物流組織、交易流轉、貿易結算等并未在烏蘭察布市實現,現有的落地加工企業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精深加工產品,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嚴重不足。
(四)物流樞紐的競爭力不足,物流服務設施不完善
區位交通網絡是烏蘭察布市發展物流產業的最大優勢。但隨著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周邊的呼和浩特、太原、大同、石家莊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的交通條件更加完善,物流服務水平逐年提高,更容易吸引周邊優質資源和要素聚集,這樣的虹吸效應進一步削弱了烏蘭察布區位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同時,烏蘭察布市各物流園區同質化競爭問題較為突出,招商引資、企業入駐過程中產生了自殺式競價現象,極大地降低了物流園區的盈利空間,多數園區只能靠政府補貼和項目經費支撐,自主經營乏力。此外,由于鐵路運力計劃不足、國際信息平臺建設緩慢、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烏蘭察布市中歐班列在開行列數、貨運數量等方面與其他節點城市還存在較大差距,制約了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推動烏蘭察布市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發揮國家物流樞紐優勢,促進商貿集聚和產業集成
商貿是物流的載體。針對當前烏蘭察布市因人口規模小、產業基礎較差導致的物流產業發展水平不高、需求不足等問題,應充分抓住烏蘭察布市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的契機,發揮節點優勢,按照“商貿+物流+產業”的環節順序,通過推動商貿規模的提升帶動物流產業的發展,從而吸引相關配套產業在本地集中集聚,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物流樞紐城市,為我國向北開放提供重要支撐與保障。
一是依托中歐班列和“一帶一路”節點優勢,進一步整合優化進出口物流需求,積極推動“前店后倉”的外貿發展新模式,將從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口的木材、煤炭、糧食、油料、麥麩、羊毛等外貿商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行線上展示、線上下單,并經過線下的集散、倉儲、落地加工等物流服務,助力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同時,優化產業結構,立足全市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引導旅游休閑、文體娛樂、健康養老等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物流+服務領域”深度融合,推動商貿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充分發揮物流通道作用,通過拓展國外開行路線和延伸國內班列路線,依托現有物流園區布局全國重去重回物流專線網,增強雙向貨源組織能力,增加雙邊物流需求,降低班列和貨運車輛空載率,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三是構建完善的農村牧區寄遞物流體系,持續釋放農村牧區物流需求。重點針對農村牧區“最后一公里”布局物流網絡,建立農畜產品上行和消費品下行的集散站點,發揮郵政企業在農村牧區的網絡優勢,推進“郵快合作”,大力整合民營快遞資源,實現多品牌統一進村,提升進村頻次,為農村牧區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公益性快遞服務。
(二)統籌兼顧實際需求與發展目標,推動物流園區集約化發展
物流園區是物流集聚功能的重要載體,是發揮物流樞紐作用的重要節點,因此,在規劃建設物流園區時,既要注重與實際市場需求相結合,又要兼顧城市發展規劃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物流服務效率。一方面,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資源整合為重點,適時調整物流園區發展戰略,使物流供給能力與物流市場需求相匹配。既要發揮存量資源的優勢,提高土地和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也要注意增量資源的開發建設,為后續物流業務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留足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物流園區是物流功能集聚的載體,但在物流需求不足時,很容易造成多個園區爭搶市場、同質化競爭等問題,這就要求不同層次的政府管理機構發揮相應的指導、監督、管理職能,統籌規劃不同類型物流園區的空間布局,將土地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產業資本向優勢項目集聚,突出產業布局合理化和資源利用最大化,注重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在各園區形成主次有序、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條,促進物流需求的集中集聚,同時加強各個物流園區的協同合作,構建統一高效的區域物流體系。
(三)進一步強化運營主體,加快培育對本地稅收貢獻較大的龍頭企業
首先,應全方位、多渠道創新園區運營模式,明確園區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圍繞主導產品對上下游企業進行定向精準招商,重點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和實力較強的商貿服務類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條,提高物流服務效率,并通過各種增值服務和服務創新,提高客戶粘合度和園區收益率。加強與國內順豐、中通、圓通、京東等物流快遞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拓展倉儲、加工、配送等功能,不斷提升園區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其次,加強各物流園區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實施“一帶一路”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實現“公鐵水”全域標準化、數字化管理,建立區域內統一規范的物流大市場,提高物流企業運行效率。最后,加快培育本地支柱產業。聚焦進出口商品精深加工及商貿服務,打造多品類商品生產加工產業集群,吸引高端制造企業在本地集聚,借助規模效應涵養地方優質稅源。同時加快培育商貿物流領域“專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通過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中小微企業的營商環境,并根據企業的稅收貢獻、吸納就業人員數量等因素實施階梯式的財政獎補政策,引導企業提高稅收貢獻,壯大經營規模,形成以大型物流企業為主導,中小型物流企業為補充的物流發展格局。
(四)打造智慧物流和供應鏈平臺,為物流產業注入新動力
烏蘭察布市農畜產品資源豐富。要充分發揮區位和農畜產品資源雙重優勢,加強特色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冷鏈倉儲設施,提高冷鏈物流運力保障,積極開展供應鏈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通過“互聯網+AI+物流”打造農畜產品供應鏈平臺,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平臺,完善從田間地頭到終端的農畜產品運輸體系,提升供應鏈物流現代化發展水平,推動物流業與農牧業、制造業、商貿業等高效聯動發展,為烏蘭察布市發展物流產業注入新動力。
參考文獻:
[1]蔣自然,雷麗萍,金環環等.中國陸港型物流樞紐時空演化及其驅動因素[J].地理科學,2022,42(11):1857-1866.
[2]李姝虹.“雙碳”背景下陸港型樞紐城市物流競爭力研究[D].長安大學:西安,2023.
[3]溫柔,寶斯琴塔娜,代征遠.中蒙俄貿易對內蒙古物流業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傳統引力模型實證分析[J].商展經濟,2023(08):72-75.
[4]曲鋒.“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歐班列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22,36(06):108-11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