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一種文學性較強的音樂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韻味。近年來,有很多作曲家以古詩詞作歌詞創作成藝術歌曲,促使古詩詞藝術歌曲脫穎而出,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隨著音樂文化產業持續發展,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也逐漸成為當代歌手聲樂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提升歌手演唱水平、傳遞文化魅力而言有著積極作用。《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后被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保留詩詞原本韻味的基礎上,巧妙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兼具傳統性和現代性,向人們呈現出元宵佳節街邊的繁華景象,客觀反映詞作的情感內涵和藝術特色。圍繞《青玉案·元夕》探究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和演唱技巧,有助于促進古詩詞藝術歌曲創新發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概述
古詩詞藝術歌曲主要是選用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詩詞,采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藝術譜曲,最終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此種藝術形式能夠讓古詩詞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古詩詞藝術歌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古詞古曲。我國北宋時期文辭音律盛行,加之市井文化繁榮,由此誕生了大量的優秀詞牌。[1]例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杏花天影》以及《霓裳羽衣曲》等作品,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古詞古曲。另一種則是古詞今曲。其依托于現代音樂創作系統,對古詩詞藝術歌曲進行藝術加工,賦予其別樣的古風韻味。例如,《楓橋夜泊》《大江東去》《如夢令》《花非花》《卜算子》等都是目前備受歡迎的古詩詞藝術歌曲。[2]
二、《青玉案·元夕》概述
(一)《青玉案·元夕》的創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有學者認為這首詞創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當時正值南宋王朝內外交困之際,辛棄疾懷揣著滿腔的愛國之情,卻無路請纓,無法盡忠報國。他內心各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最終化為了這首《青玉案·元夕》。詞中描繪了元宵節的夜晚,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在這繁華景象的背后,卻隱藏著詞人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他借元宵節這一傳統節日,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詞中也透露出詞人對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表達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
(二)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曲作者簡介
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曲作者李硯出生于湖北潛江市,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我想回拉薩》《吉祥歡歌》《江畔梅》《鳳求凰》《吉祥的地方》等。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在多家媒體展播,其中《吉祥的地方》和《吉祥歡歌》分別在2017年和2018年的央視春晚舞臺上演出。此外,他還與許多知名藝術家合作創作了多首優秀的藝術歌曲,如與斯蘭合作的《茉莉花開》,與董晶晶合作的《問緣》等。李硯不僅改編了《青玉案·元夕》,還改編了其他一些古詩詞作品,如《燕子》《黃鶴樓》《鳳求凰》《鏡中吟》等。
(三)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創作背景
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是由作曲家李硯以鋼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根據辛棄疾的原詞進行譜曲,由鄧垚進行編配伴奏改編而成,并由青年歌唱家曲丹演唱的音樂作品。該作品以其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表現力,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愛。在演繹過程中,鋼琴的音色與詞作的主題相互輝映,輔以古箏、琵琶等古典樂器,為聽眾帶來了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且通過鋼琴的表現力,這部作品得以在當代音樂領域傳承和發展,讓更多人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魅力。[3]
三、《青玉案·元夕》的藝術特征
(一)歌詞的藝術表達
首先,修辭手法運用方面,《青玉案·元夕》表現出詞作者扎實、深厚的文學功底,通過比喻、擬人、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讓詞作語言整體顯得更加生動形象,文學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增強,情感傳遞方面也更加深刻。例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句,采用比喻手法,把“火樹”比喻成固定的燈彩,把“星雨”比喻成流動的煙火,刻畫出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的場景,與歡樂的節日氣氛融為一體,帶給人強烈的美學享受。其次,從意境營造方面看,《青玉案·元夕》展現出了極強的文學性。其中“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形象地刻畫了民間藝人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場景,也側面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巧妙地將作者的主觀情感融入其中,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最后,《青玉案·元夕》還體現了古詩詞的韻律美。作為一首流傳千年的經典詞作,創作之初就嚴格遵循了格律要求,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字句之間平仄相映,保持了韻腳的和諧統一。而這種韻律美使詞作朗朗上口,也讓這首古詩詞更具節奏美感,為后期藝術歌曲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歌曲的藝術特征
1.曲式曲調編排巧妙
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整體采用了#f小調,節拍為4/4拍,每個樂句起音均采用弱起節奏。由于古詩詞《青玉案·元夕》中的內容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該藝術歌曲的整體風格偏向于抒情,而#f小調則具有充分傳遞感情的效果,與古詩詞的內容和風格充分契合。[4]全曲中的情感表達層層遞進,旋律線條主要是在小字一組C和小字二組A中展開(鋼琴音組),中音區、高音區分別是對元宵佳節美景的細致描述以及內心情感的充分宣泄。引子5小節中的兩個樂段涵蓋了詞作中的上下闋,但整體呈現的風格、速度卻不盡相同。A樂段屬于舒緩、平和的柔板,而B樂段盡管是A樂段的重復再現,卻經過了節奏變化營造出一種緊張感,聽者不難感受到旋律中的情感變化。隨后,在55小節后,整體旋律逐漸趨于平穩,最后引出尾聲直至結束,從而精準地傳遞了歌曲中的深邃情感,展現了中國古典詩詞與鋼琴音樂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5]
2.樂器運用科學合理
在《青玉案·元夕》這首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樂器運用與編曲的巧妙結合賦予了作品獨特的審美價值,不僅展現了古詩詞的韻味,還賦予了歌曲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感。
樂器運用方面,改編曲《青玉案·元夕》中對鋼琴伴奏的運用較為出彩,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音樂層次和審美價值。鋼琴清晰、純凈的音色,與古箏、琵琶等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相互融合,不僅保留了古詩詞的古典美,還為其注入了現代音樂的活力。主樂器鋼琴通過不同的演奏手法和音色變化,實現了音樂的過渡和銜接,使整首歌曲的音樂結構更加緊湊、連貫。
3.編曲水平高超
在編曲方面,《青玉案·元夕》同樣展現了曲作者高超的藝術水準,其通過對樂曲節奏、旋律、和聲等元素的精心安排,使歌曲既符合古詩詞的韻律,又能夠凸顯歌曲的情感內涵。在歌曲的高音部分,通過加強樂器彈奏的力度和速度,使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加激烈和動人;而在歌曲的平緩部分,則通過輕柔的樂器演奏和柔和的旋律,營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此外,李硯還較為注重歌曲的整體布局,通過對不同樂器的組合和編排,使歌曲在聽覺上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這種編曲手法不僅使歌曲更具藝術感染力,也讓聽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6]
四、《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分析
(一)氣息運用
穩定的氣息是音色和諧統一的前提,在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中,對演唱者的氣息把控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除了要契合傳統古詩詞韻味以外,也要符合當代歌曲的表達方式。所以,演唱者應保持氣息的穩定和流動。一般可以通過深呼吸的方式來穩定氣息,放緩呼吸頻率,保持聲音的連貫性和流暢性,以便更好地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變化,提升演唱的生動性。
詞作開篇是引子鋪陳,隨著音律變化,氣息應下沉到一定的位置,尤其是在演唱“夜”與“放”之間,需要保持足夠氣息來支撐五度的跨越,避免突兀地送氣,否則會影響到樂句氣息的連續性。而在B樂段的高潮部分,旋律較為激昂澎湃,情感表現力較強,其承載的是詞作下闋內容,需要保持氣息平穩推進,所以需要演唱者具有足夠的氣息使聲音具有強烈的爆發力,尤其演唱到“那人卻在”時,應短暫停留在氣口處,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吐出,讓高音更加輕松自然地呈現。同時也要注重氣息的轉換銜接,保證聲音的連貫性,避免氣息不足影響整體演唱效果。[7]
(二)咬字吐字
《青玉案·元夕》這首藝術歌曲蘊含著深刻的文學意蘊,能通過語言藝術展現出極強的古詩詞韻味和意境。所以,演唱者只有做到咬字吐字清晰準確,才能更加深刻地傳遞情感,將歌曲的藝術魅力生動展現。具體而言,演唱者應加深對古詩詞韻腳、平仄以及字詞音韻規律等語言特點的了解,然后結合《青玉案·元夕》的字詞發音來進行演唱。歌曲中的每個字詞都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味,細致、精準的咬字能夠更加準確地傳遞情感。例如,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中,“星如雨”三個字在咬字時應適當增加力度,用于展現節日的歡騰和熱鬧氛圍。而“蛾兒雪柳黃金縷”中的“蛾兒”“雪柳”等詞語,發音要細膩、輕柔,避免咬字過于用力,以此來展現女子的嬌美。同時,吐字時還要保證字頭清晰、字尾歸韻。清晰的字頭可以幫助聽眾深入理解歌詞內容,字尾歸韻則是為了增強語言韻律感,賦予歌曲藝術魅力和特色。例如,歌曲中“鳳簫聲動”中的字頭“鳳”字要清晰明確,力度加強,用于表現悠揚的簫聲;而字尾“動”字要歸韻到位,保證詞語整體發音的和諧、完整。[8]
(三)情感處理
首先,演唱者要準確把握歌曲整體的情感基調。在《青玉案·元夕》中,詞人辛棄疾通過描繪元宵夜的繁華景象,表達了對家國命運的關切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演唱者要在演唱過程中保持一種既歡快又深沉的情感基調,既要展現出節日的喜慶氣氛,又要體現出詞人內心的憂思之情。[9]其次,演唱者要注重歌曲中情感的變化和轉換。在《青玉案·元夕》中,詞人的情感經歷了從歡快到沉思、從向往到憂嘆的復雜變化。演唱者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情感變化,并在演唱過程中進行自然轉換。最后,演唱者還要注意歌曲中情感表達的細膩度。在《青玉案·元夕》中,詞人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和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演唱者要深入挖掘這些詞句背后的深層含義,通過細膩的聲音處理和情感表達呈現出詞人內心的細微變化。例如,在“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中,詞人通過對節日場景的描繪來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演唱者要運用輕盈、歡快的聲音來呈現這一場景,并通過聲音的起伏和變化來表現這種喜悅之情。[10]
(四)肢體語言
在舞臺上,演唱者的身體姿勢、動作和面部表情都是觀眾關注的焦點。所以,在舞臺上演唱時,演唱者應注重自身儀態和氣質的調整,保持挺拔的身姿,表情自信,演唱中要根據歌曲的情感變化適當調整動作與表情,借此來更好地傳遞歌曲中的情感元素。同時,演唱者還要運用恰當的肢體語言來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手勢、身姿和步伐等肢體語言來強調歌詞中的關鍵詞或情感點。如在描述元宵節的繁華景象時,演唱者可以運用手勢來模擬燈火輝煌的場景;在表達內心憂思時,則可以運用頭部低垂的姿態來表現沉重和無奈的心情。另外,演唱者還要與觀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舞臺上,演唱者不僅是表演者,更是與觀眾交流的使者。因此演唱者要時刻關注觀眾的反應和情緒變化,通過眼神交流、微笑示意等方式與觀眾建立情感聯系,引導觀眾進入歌曲的情感世界。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青玉案·元夕》作為一首經典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賦予中國古詩詞新的生機與活力,受到了廣大音樂家與音樂愛好者的喜愛與肯定。由于《青玉案·元夕》自身獨特的古詩詞韻味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在挖掘和把握其藝術特征的同時,也要注重將自身情感融入演唱中,在提升演唱效果的同時,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中國傳統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吳雨函.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演繹路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2):
76-78.
[2]張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特征——以《揚州慢》《秋風詞》為例[J].青年文學家,2023(36):135-137.
[3]許超凡.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三種版本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4.
[4]邵悅濤.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藝術特征與演唱分析[J].名家名作,2023(29):13-15.
[5]鄧婉婷,陳羽璇.古詩詞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創作特征與演唱處理[J].戲劇之家,2023(25):106-108.
[6]劉曉瑋.簡述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類別與藝術特征[J].文化學刊,2023(08):214-217.
[7]井一然.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與演唱方法研究[J].音樂生活,2023(08):67-69.
[8]付曉雪.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審美特征和演唱要點探究[J].參花(下),2023(07):101-103.
[9]宋子欽.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音樂特征和演唱探析[D].河南大學,2023.
[10]朱富杰.論古詩詞藝術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藝術特征與演唱處理[D].天津音樂學院,2023.
(作者簡介:藺思甜,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延安大學,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