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作為知識資源的集散地,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其服務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更新。數字人文是借助計算機和數據科學等方法和手段進行的人文研究。數字人文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的新型服務模式,旨在滿足用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需求。然而目前高校圖書館在數字人文服務工作開展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圖書館要進行實踐創新,促進跨學科研究合作和交流,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將對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實踐路徑進行深入的探析,旨在為高校圖書館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一、數字人文概述
(一)數字人文的定義
“數字人文”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的學科,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定義為“信息技術與文學、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等傳統人文學科融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的術語”。清華大學數字人文編輯部在《數字人文》創刊號中亦指出,數字人文是“借助計算機和數據科學等方法和手段進行的人文研究,究其性質是一門交叉學科,也是一種方法論。它將數字技術運用于人文闡釋,是由媒介變革引發的知識生產范式的一次轉型。”數字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計算機、微電子,而人文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文明及文化遺產,二者看似不相通,但隨著信息技術對世界的影響日益增大,以數字信息技術為手段來研究人文領域的問題不僅成為可能,更成為人文學科研究的活躍方向。
(二)數字人文的特征
首先,數字人文具有跨學科性的特征,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問題。數字人文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旨在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人文領域的問題,跨學科的特性使數字人文服務能夠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視角,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釋人類文化和歷史。
其次,數字人文高度依賴數字化技術。在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現等各個環節中,數字化技術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我們可以高效地處理大規模的數據集,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信息。此外,數字化技術還使內容呈現更為生動和直觀。
數字人文關注的焦點是人文領域的問題,如文化、歷史、社會等。這些問題往往涉及復雜的人類情感、文化背景,而數字人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問題。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這些問題的本質,并從中獲得新的認識和理解。
數字人文服務強調合作與共享。在傳統的學術研究中,學科之間的壁壘往往限制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數字人文服務鼓勵跨學科的合作,通過共享數據和資源來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開放和共享不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還促進了學術的創新和發展。[1]
綜上所述,數字人文服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人文領域的問題,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和數字技術的支持,推動了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的進程。然而,作為一個新興領域,數字人文服務仍面臨許多挑戰。如何更好地整合資源、提高技術水平、促進合作與共享,仍然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三)數字人文研究的方法和技術
在數字人文的實踐中,方法與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驅動力,為人文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可以幫助人們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內容,并促進項目的合作與交流。
1.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
面對大規模、復雜的數據集,如何從中提取有意義的信息是關鍵。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從大量數據中發現隱藏的模式、關聯和趨勢。通過運用分類、聚類、預測等方法,我們可以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人文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數據分析技術在數字人文服務中也被廣泛應用。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等技術,我們可以對文本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挖掘其中的語義信息和情感傾向。[2]
2.數據管理技術
在數字人文研究中,數據管理技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技術主要用于處理、組織和儲存大量的數字信息。元數據是數據管理的核心,它是描述其他數據的數據,有助于理解數據的意義和上下文。對于數字人文項目,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元數據至關重要,它有助于研究人員定位、理解和利用項目中的各種數據集。
3.可視化技術
通過可視化技術,我們可以將復雜的數據和信息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用戶,使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圖表、圖像、交互式界面等形式豐富了內容的表達方式,使信息更易于傳播和共享。此外,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也為數字人文服務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使用戶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人文領域的問題。
4.機器學習技術
通過使用機器學習技術,研究人員可以訓練計算機系統從數據中“學習”并作出預測或決策。在數字人文領域,機器學習被用于各種任務,如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數據挖掘,具體而言,可以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分析歷史文獻,以揭示歷史文獻中隱藏的信息。
二、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面臨的問題
數字人文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已有了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且廣泛運用于歷史、文學、檔案、圖書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3]
(一)數據管理與整合難度大
隨著數字人文研究的深入,涉及的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不僅有傳統的文獻資料,還有各種多媒體數據。這些數據來源廣泛,格式多樣,使數據的管理與整合變得極具挑戰性。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數據管理和整合,降低了數據整合的效率,影響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二)技術更新與應用不足
數字人文服務高度依賴先進的技術手段,如數據挖掘、文本分析、可視化等。然而,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高校圖書館往往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這導致新技術應用于數字人文服務時面臨諸多困難。此外,一些高校圖書館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不足,進一步加大了技術更新與應用的難度。
(三)人才隊伍建設相對滯后
數字人文服務需要一支具備多學科背景、技術能力較強和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然而,目前這方面的人才還比較缺乏,導致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質量不高,在數據整理、分析、挖掘等方面存在問題,無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此外,缺乏技術能力過硬和經驗豐富的人才,可能導致高校圖書館在應用新技術時面臨困難,無法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4]
(四)數字人文服務模式單一
當前,許多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人文服務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上,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數字人文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和領域,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數據支持和服務,如果高校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模式過于單一,則難以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降低了服務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此外,單一的數字人文服務模式可能還存在服務內容陳舊、服務方式落后等問題,也應當予以重視。
三、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實踐路徑
(一)建立數字化人文服務平臺
在建立數字化人文服務平臺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平臺的功能和定位,根據數字人文服務的特點,在平臺設置相應的功能和模塊,對其進行數據管理、整合、存儲、檢索和分析,使其能夠滿足不同學科和領域的需求,成為用戶開展數字人文研究的得力助手。其次要加強平臺的技術研發和升級,以保持其穩定性和功能性。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應加強與技術供應商的合作與交流,及時引進和應用新的技術,提高平臺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分析水平,并且加強平臺的安全防護和數據保護,確保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5]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人文服務平臺還要具備收集、整理和保存各種數字資源的能力,并與其他機構和組織進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數字人文服務的水平和效率,滿足不同用戶的多種需求。最后,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推廣數字化人文服務平臺,提高用戶對平臺的認知度和使用率。可以通過舉辦培訓、講座和宣傳活動等方式,向用戶介紹平臺的功能和優勢,幫助他們更好地使用平臺進行研究。目前在網絡上,已經存在許多開放的數字平臺,如全球性的世界數字圖書館項目(The World Digital Library),區域性的法國盧浮宮藏品全面數字化項目、中國數字圖書館以及虛擬工程“數字敦煌”等,這些項目有效地整合了線下圖書館、博物館的文化資源,可以向大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文化教育服務,也給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加強數字資源的建設和整合
為了推進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工作的開展,圖書館還要對各種數字資源進行整合。首先,高校圖書館應根據數字人文服務的特點,制訂科學的數字資源建設體系,明確建設目標、任務、重點和保障措施,確保數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注重數字資源的多樣性和全面性,涵蓋不同學科和領域,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數據支持。其次,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收集各種數字資源,注重數字資源的整理和分類,建立科學、合理的目錄體系和檢索系統,方便用戶查找和使用。[6]同時,要做好數字資源格式轉換、元數據標引等工作,與其他機構和組織合作,實現數字資源的共享,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最后,還要建立完善的數字資源管理和維護體系,確保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和使用;加強數字資源的安全防護和備份管理,防止數據丟失和損壞;定期對數字資源進行質量檢查和評估,及時更新和維護數字資源。
(三)建設專業的數字人文服務團隊
為了保證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有效開展,需要建立專業的服務團隊。為此,高校圖書館首先要招募一批精通數字技術和人文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保證他們具備數據處理、信息管理等技能,并且對人文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團隊的專業水平。其次,為了方便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高校圖書館還應搭建專門的交流平臺,作為團隊成員共享資源、討論問題的渠道,讓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可以通過平臺及時了解項目的最新進展,分享研究成果,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最后,為了持續提升團隊的服務質量,高校圖書館應建立一套反饋與評估機制,定期收集用戶反饋,評估團隊成員的工作績效等。通過這些反饋和評估結果,團隊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不斷提升數字人文服務水平。
(四)優化數字人文服務模式
優化數字人文服務模式是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體驗的關鍵,高校圖書館應該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服務模式。比如,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高校圖書館可以模擬歷史場景、文化空間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增強讀者的服務體驗。其次,高校圖書館可以與校內相關部門或校外機構等合作開展數字人文項目,深入挖掘和利用數字資源,為學術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進而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推動學術創新。最后,在數字人文服務中,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進行文獻綜述也是一種有效的服務模式,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高校圖書館可以將大量的文獻數據轉化為直觀的圖表、圖像等形式,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獻內容、把握研究趨勢。這種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文獻綜述的效率和質量,還有助于提升讀者的學術研究能力。[7]
四、結語
探索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實踐路徑,不僅對圖書館服務創新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對數字人文研究領域的深入探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學術環境的變化,高校圖書館要繼續致力于完善數字化人文服務平臺,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促進跨學科的研究與創新,為學術界和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娜紅,郭妍妍,張小忠,等.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服務轉型的路徑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3,45(06):157-160.
[2]桂芳芳.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完善路徑探析[J].新閱讀,2023(03):68-70.
[3]劉英莉.美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實踐與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02):56-63.
[4]黃紅梅,任廣慧.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實踐與啟示[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2,40(05):139-144.
[5]劉中華,焦基鵬.社會營銷視角下高校圖書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數字人文服務路徑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08):82-86+128.
[6]蘇敏.美國高校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服務的路徑與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43(07):194-201.
[7]于亞秀,李欣.美國高校圖書館的數字人文服務實踐——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8,38(09):30-37.
(作者簡介:郝艷芝,女,專科,晉中信息學院,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資源建設)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