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門五邑因其獨特的資源被譽為“天然攝影棚”。通過分析在江門取景的五部代表性影片,特別以《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為中心,探討其成為中國影視產業重要拍攝地的原因,以及江門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 鍵 詞] 文化研究;五邑;《一代宗師》;《讓子彈飛》
基金項目:五邑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華僑形象塑造新路徑探索與江門影視文化守正創新——以《江門故事》劇本創作為中心”(編號:202311349012)。
《狂飆》的爆火讓江門這座“天然攝影棚”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實際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到當下,有超過50部影視劇在江門取景。“天然攝影棚”一詞不脛而走,被挪移到指稱整個江門五邑,可能也超出了包下赤坎鎮封閉拍攝三年《一代宗師》,并稱“赤坎是拍攝年代戲的天然攝影棚[1]”的王家衛導演本人的預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文旅宣傳機構、文化產業主管部門及傳媒對于地方形象攜手展開的品牌營銷的有效性,也可以看到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的營銷策略與電影美學策略的耦合。
然而,是什么讓這座城市成為當代中國影視劇的“天然攝影棚”?其成為中國影視產業“天然攝影棚”的必然性和獨特性在哪里?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路徑又通向何處?本文將嘗試結合部分在江門取景的電影展開具體論述。
一、“天然攝影棚”的影視文化資源
(一)自然地理資源
電影是以鏡頭形式呈現的藝術,是一種以記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片段為起點和基礎進而傳遞信息、制造效果的媒介。這種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片段發生在場景空間中,即人物存在的環境,這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包含豐富的視覺元素。那么,被稱為“天然攝影棚”的地域必然要擁有豐富的視覺元素,即擁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地理資源。江門位于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既有廣袤的平原,也有起伏的山巒,地貌豐富多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使該地不僅具有嶺南鄉村風貌,還有海島風情。由于北回歸線穿城而過,全年日照時間長,空氣質量佳,對于電影這門“光的藝術”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仿佛為中國電影產業提供了當年好萊塢為電影產業發展的自然基礎。
(二)人文地理資源
電影是人創造的并為人所享受的藝術,人能能動地選擇在何處拍攝電影。如果說自然地理資源是取景地與生俱來的“天賦”,那么人文地理資源便是后天積累的“努力”。比起其他“天然攝影棚”,江門的人文地理資源雄厚,古鎮、碉樓建筑群等都極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彰顯著與眾不同的年代魅力。并且,江門傳統和現代的元素兼容并包,展現了新舊時代的銜接,更好地滿足了劇組的拍攝需求。因此,在江門取景的電影多為年代劇。本文認為年代劇的概念核心要點在“代”上,指講述不可限定的“一代人”,受歷史進程影響的“一代人”的故事。在江門取景的具有代表性的17部作品中,有11部是年代劇,這正說明了江門所保留的老街、建筑等人文資源是其他“天然攝影棚”所不具備的優勢。這是江門作為“天然攝影棚”最重要的資源。
(三)影視文化資源
自民國起,江門就出過許多影視大咖,他們都為中國早期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做出巨大貢獻。為此,鳳群先生做過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五邑僑鄉的電影人物幾乎貫穿一部百年中國電影史”的觀點。這說明江門作為“天然攝影棚”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資源基礎。同時,江門與中國影視文化發展史的密切關聯也體現在江門本地創作群體和觀影群體的長期存在。據統計,目前江門共有近570家開業的影視公司,并長期活躍著電影愛好者和民間社團,他們是影視文化發展堅實的社會力量。
二、江門作為“天然攝影棚”的原因分析:以《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為中心
文化產業研究者把改革開放后的電影分為政治時代(20世紀70年代)、藝術時代(20世紀80年代)和產業化時代(21世紀以來)。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精選了五部作品,分別作為三個時代的代表作,剖析江門作為“天然攝影棚”在中國電影文化中的獨特性,作為產業化時代年代戲代表作的《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中透視作為“天然攝影棚”的江門與年代戲的內在關聯。
(一)三個時代,三種“江門”1.政治時代——《甜蜜的事業》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中國電影便與政治緊密結合。政治與意識形態性對20世紀70年代電影的影響最深,這一時期電影成為宣傳政策的重要途徑之一,如《甜蜜的事業》便是當時宣傳計劃生育政策和男女平等觀念的喜劇片。對代表場景空間鏡頭分析不難得出,《甜蜜的事業》主要瞄準了江門獨特的嶺南風貌。
嶺南清新絢麗的自然意象既在視覺上支撐起影片,又暗示了青年男女真摯的感情和鮮活的生命力,影片的故事主題、氣氛與空間融為一體,彼此賦予表現力;而東方紅水庫、甘蔗化工廠則是工業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代表。導演選擇五邑僑鄉作為取景地,既能很好地表現出故事的喜劇主題,又能作為“四個現代化”的宣傳標本。
2.藝術時代——《八兩金》
20世紀80年代是改革開放的開始,電影界也沖開了藝術創新的大門,這里的藝術創新包括內容上反思歷史與面對現實,形式上探索電影藝術的本性。如《八兩金》從內容到主題,都與僑鄉、華僑息息相關,是僑鄉人拍僑鄉的典型佳作,體現著僑鄉人對家鄉景觀的高度認可與懷念。中西合璧的精美碉樓為敘述影片華人返鄉探親的故事提供了最合適的場景空間;江門傳統與現代并存,能夠便捷地完成新舊空間的轉化。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還出現了返鄉給紅包和置辦嫁妝、婚禮等嶺南傳統民俗。濃郁的詩意鄉愁與無奈離鄉的迷茫都在這些典型的家鄉景觀中體現出來。
3.產業化時代的多樣態“江門景觀”——從《醉拳Ⅱ》到《一代宗師》《讓子彈飛》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電影業影響巨大。作為一部娛樂性質的武打喜劇片,《醉拳Ⅱ》中大的場景空間并不突出,對取景地的需求也較低,更趨向于契合民國時間線,具有“年代感”。因此,具有中西合璧洋場風貌的“年代感”的古鎮赤坎成為取景的不二之選。實際上,筆者認為,《醉拳Ⅱ》是香港電影正式進入大陸的先聲。
到了21世紀,電影進入產業化時代,單純的量產類型片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為兼具票房和口碑優勢的反類型藝術片和文藝片大規模進駐院線提供了良機,它們借產業化的類型模式傳達自己的藝術理念,極大地豐富了電影業態,在江門取景的《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代宗師》不僅僅是單純的武打片,它有三重身份,“分別是香港電影、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和華語電影,與三重身份相關的是三個彼此相關的故事,關于香港的故事、關于香港與大陸的故事以及中國的故事”[2]。作為典型的香港電影人,導演王家衛隨著大陸市場經濟的發展北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講好香港與大陸的故事。王家衛想要講述香港文化的“根”,他所認為的香港文化和大陸文化的最初交匯點即是二戰時期,而赤坎保留了大量中西合璧、港風特色的古建筑,為敘述好港陸文化交匯故事提供了最佳的敘事空間。
《讓子彈飛》是中國電影的一座里程碑。姜文選擇了在江門敘述這個過去年代的故事,使之變得有了當下性,這部電影的成功讓大眾看到了開平自力村的碉樓群和臺山市的梅家大院、岡寧圩,而這些精美又極富年代感的建筑也是《讓子彈飛》成功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冷色調的碉樓為故事提供了特別的敘述空間。
(二)江門作為年代戲景觀:《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
《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均為年代戲,其取景上各有側重,《讓子彈飛》中出現了梅家大院、碉樓等五邑特色建筑的全景;而《一代宗師》中并沒有出現這些特色建筑全貌。
為何兩位導演不約而同地選擇江門來完成他們的作品?除去江門自然與人文地理資源的豐富使電影具有“真實感”和“故事感”這個表層原因外,還應從導演本身、影片主題和江門特殊性上去分析。
首先,王家衛和姜文都是典型的后存在主義者和后現代主義者,他們的電影對個人、對社會、對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批判與反思。《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最典型的荒誕場面,莫過于《一代宗師》中蝸居在騎樓中“宗師”們最后只能以理發師、醫師、武師等這些尋常身份存在的結局;《讓子彈飛》那群在梅家大院任人宰割的鵝、在碉樓上麻木到近乎恐怖的鵝城女人、為自證清白剖腹而死不瞑目的小六子,以及馬拉火車的“奇觀化”景象。它們對類型片2eb843bab189092c8e261bea59e2f969a5a2becdf011ae7812729632028453a3的逆反,不僅是對類型電影的戲仿式解構,更是對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批判性反思,而在這種反思中,江門景觀扮演了無可替代的角色。它有著中國現代初期面對世界開放的獨特姿態:兼具家居與防御功能的碉樓和騎樓建筑群、田園中穿行的中國最早開通的綠皮火車、混搭服飾與混搭風格的室內裝潢……中西合璧正是中國現代化初期的標志。《讓子彈飛》中鵝城民眾麻木的笑臉與地方士紳惡毒奸詐、貪得無厭的嘴臉交相輝映;《一代宗師》里民族危亡之際,技藝高超的南、北武林人士都在為門戶之見和個人榮譽而戰。
其次,王家衛和姜文不是單純的產業化電影人,還是真正的藝術家。因此,他們在拍功夫時,可以是美好到極致但不暴力(《一代宗師》開場的雨中打戲、葉問上金樓等武打動作都極富意境之美),也可以是暴力血腥但一點也不“美好”(《讓子彈飛》的刀槍桿棒都是兇相,火車、碉樓的爆炸,就不符合通常所謂“美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影片結局都要告訴觀眾,再高的功夫或再大的權力又如何,還不是隨著“年代”風吹雨打去——充其量只能留在自己的年代或者讓子彈飛一會兒。沒有人在他們的電影里能迎來權力的巔峰時刻,相反,結局只是逃無可逃:“宗師”們最后都會變成開武館的、開藥房的、剪頭發的;子彈總會打到身上,英雄最后只有孤身一人。這兩部作品的反思性使其成為反童話、反鄉愁敘事,更是美學化的。
最后,年代戲本身就具有刻意的時空距離,對于現代人來說是“陌生”的時代。但從簡單年代建筑的角度來考慮取景的話,全國各地都有保留民國建筑群、近代風貌街,那為什么他們的選擇會是江門呢?
江門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在于:作為中國最早沐浴近代啟蒙思想和當代改革春風的區域之一,江門從近代到改革開放時期原本走在時代前列,卻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在珠三角地區經濟超速發展的時代逐漸被周邊后發地域掩去光芒。這樣的“五邑僑都”對于世界而言有著一股近乎天然的“陌生感”,是“天然的”陌生化時空鏡像的最佳取景地。而《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成功的原因,也在于他們并不是像之前影片那樣單純地宣傳或是懷舊,而是反用了慣常用于呈現“童話”和“鄉愁”的場景,使其具有獨特的“陌生化”與“荒誕性”魅力,讓大眾從中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三、結論
五邑僑鄉,從一開始作為政策宣傳標本的《甜蜜的事業》,到僑鄉人懷戀家鄉的鄉愁符號《八兩金》,再到香港電影進入大陸的造夢廠《醉拳Ⅱ》,最后《一代宗師》和《讓子彈飛》讓與世界“脫離”的僑都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江門影視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是具有可持續性的,但前提是不能安于充當“天然攝影棚”。筆者對其發展提出兩點發展措施。
首先,把握時代發展賦予江門各古建筑的“陌生感”,以此為“賣點”吸引各大創作者來到江門取景,加快江門文化“出圈”,提升民眾對于江門古建筑的印象。同時要著重表現出時代發展賦予各古建筑的文化屬性,并在影片細節中體現。這種細節的暗設,能加深電影的文化價值,且同步配上宣傳營銷,引導民眾發掘古建筑“陌生感”背后的文化細節。
其次,僑鄉江門的僑文化也值得關注。參考王家衛和姜文反抗消費主義的電影美學策略,反用慣常的場景表達出對僑人、社會、僑文化的反思,讓大眾從影片中看到僑文化中不同的東西,不是對僑文化單純的宣傳或懷念。由實際出發,利用江門中小型影視制作單位拍攝優質短劇,投放全民創作平臺,以較低的成本進行此路徑的嘗試。涓涓細流總會匯合成大海,江門也肯定可以從景觀式攝影棚變成真正的創作者匯聚的大舞臺。
參考文獻:
[1]王志敏,趙斌.電影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革命性意義[J].藝術百家,2012(4):74-79,33.
[2]張宗偉,齊崢崢.“年代劇”述略[J].當代電影,2009(8):52-57.
[3]賴曼婷. 當代年代劇的現實主義美學特征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4]鳳群.民國影壇的廣東僑鄉電影人群體[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7-21,93.
[5]張慧瑜.王家衛的大時代與《一代宗師》的中國想象[J].電影新作,2013(2):50-54.
[6]尹鴻.在市場考驗中集體成長:2010年中國電影創作備忘[J].當代電影,2011(3):4-12.
作者單位:五邑大學
注釋:
①張慧瑜:《王家衛的大時代與〈一代宗師〉的中國想象》,《電影新作》2013年第2期,第50-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