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煌(口述)何娟(整理)

2023年6月,常嘉煌作為海外華僑華人代表參加伏羲大典,在天水伏羲廟前伏羲城大門留影。(常嘉煌供圖)
“天水火了!”甘肅省天水市的美食、景點在網上走紅,登熱搜榜單,獲億萬流量,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看著互聯網上藹然可親的父老鄉親、活色生香的民俗風貌,我也癡迷手機刷了好些天視頻。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對我而言,天水就是第二故鄉。西北的人文風貌、美食美景在手機刷屏,故地故人濃墨重彩的畫面在腦海中回轉。
關于天水的回憶,始于半個多世紀前,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沒有這么多豐富的美食,沒有這么多精彩的節目,最可愛的是天水的人,淳樸善良的天水人,物質貧瘠但是精神飽滿的天水人。
2023年夏至時節,我應邀參加在甘肅天水舉行的伏羲大典,作為海外華僑代表,在伏羲廟敬獻花籃。鼓聲雄渾,鐘鳴悠遠;卦臺山高,天河水長;中華兒女,共祭羲皇。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遙相輝映,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一脈相承,天水的伏羲文化里有“精神”,大地灣文化里也有“精神”。因此,人們來天水拜神,更多地是在汲取“精神養分”。
世界各地中華兒女齊聚羲皇故里,隴山含翠,渭水流韻。我觸景生情,想起第一次抵達天水的情景。
1968年11月18日初冬的傍晚,我與姐姐常嘉蓉和幾百名中學生從蘭州出發,乘坐鐵皮火車,于第二天清晨到達天水南河川車站,出站再坐大卡車前往清水縣。車隊沿著蜿蜒崎嶇的公路在黃土高原緩慢爬行,車廂兩邊一片荒涼灰黃,記憶深處,只有居民屋頂曬的玉米和辣椒是少有的亮色。
青年學生們在清水縣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依次被來自全縣幾個公社的卡車、拖拉機、馬車接走。等到下午,招待所只剩下我和姐姐,突然聽見有人喊:“豐旺公社的學生在哪里?”往外看去,一位年齡比我還小的老鄉牽著一頭毛驢站在院子里,我問,車呢?他說,你們只有倆人,一頭毛驢就夠了。
伴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代浪潮,18歲的我插隊落戶在天水市清水縣甘澇池村。那一天,小老鄉牽著毛驢馱著行李,我和姐姐步行隨后,一直走到次日凌晨……星夜趕路,最終抵達一個坐落在山脊上的村莊,可以遙遙望見遠處城市的微光,就是我站在大典廣場可以看到的那個村莊。
入村落戶,老鄉就教學生們到山澗挑水,去山里打草煨炕。由于很多學生還沒學會燒柴做飯,每天上工集合時,隊長就指派一戶農家為大家做飯,主要是雜面煮漿水野菜。這叫派飯,頂一個工分。一個多月時間,我們就吃遍了每戶派飯,也結識了全村的鄉親。
公社給知青分的糧食,要到磨坊磨成粉才能做飯。由于土地貧瘠,柴草稀少,我總是撿不到柴火,只好端碗面粉到老鄉家討要開水,沖成面糊,才能吃一頓熱飯。
有一次,我要從村里進城參加清水縣知識青年大會。善良敦厚的鄰居老太太知道后,就用家中僅剩的胡麻油炒了幾個雞蛋,放在瓶子里,給我當干糧。
兩天后大會結束,我又從食堂打包兩個饅頭,踏上回程。沒想到路是那么漫長,還沒看到村莊,我就走不動了。徒步走到村口,靠在院墻下,我就再也站不起來了。鄰居大娘出門看見便喊:“啊,學生你回來了!”我累得只吐出一個字:“餓!”她就馬上回屋,從灶臺蒸鍋里拿出兩個熱騰騰的玉米面饅頭。我狼吞虎咽吃起來,吃完才有力氣站起來,那是我一生吃到的最好的饅頭。
回蘭州前,我把生活用品都分給了大娘和鄰居們。多年后再次回訪,大娘不幸雙眼失明,她顫顫巍巍地拿出我送的鋁篦子,撫摸著我的肩膀說,那時你瘦筋筋的。
18歲的青年,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我總是記得,和同學走在路上遇見老鄉,對方都會從懷里掏出半個餅打招呼說:“學生,吃饃!”西北土地貧瘠,農民敬天惜物,這種獨特的問候方式,承載著他們最淳樸的關懷與愛。
那個年代,吃飽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天,我埋頭在山溝里撿柴,山坡上有老鄉喊:“學生,今天不用自己做飯了,村里有人辦喪事,你到席上可以隨便吃!”
巴掌大的一碗臊子面,一口氣吃了16碗,我心滿意足起來準備走,老鄉拍拍我說:“學生,今天要讓你出力了!你個子大,幫忙一起抬棺材,不能笑,要哭哦。”
想起艱辛波折的命運,想起遠在敦煌的父母,我頓時淚流滿面,直到棺材入了土,我都還在哭……“學生,別哭了,下次還叫你。”老鄉又來拍拍我說。
回憶穿越到伏羲大典晚宴,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任振鶴向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昌升介紹我時說:“小學時看過《祁連山下》那本書,那本書的主角就是他父親。”祁連山下,駝鈴回響,古韻悠揚,常氏家族與敦煌的故事口口相傳。我對兩位領導表示,“作為常書鴻的兒子,我要為家鄉寫出新的篇章,創作新的繪畫,因為我曾經是這里的插隊知識青年”。
伏羲大典4個月后,清水縣副縣長王新偉陪同我重返甘澇池村。
金秋時節,乘車從縣城出發,蜿延的山路兩旁,果樹上掛著紅燦燦的蘋果,秋風颯爽,果香四溢。到村口后,我跳下車就跑進蘋果林,摘下一個蘋果張口就咬。少小離家老大回,那天我似乎忘記自己已經73歲。
到了村里,我們受到熱烈歡迎,面對端上來的蘋果,王新偉笑著說:“這個學生毛病沒改,已經偷吃過你們的蘋果啦!”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準備了5700元錢,用19個信封分別裝好,送給村里70歲以上的老鄉。插隊落戶期間,我常去老鄉家里蹭水喝、蹭吃的,希望能為他們盡一點點心意,延續50多年前的情義。
回去的路上,路過鄉村學校,看著孩子們穿著校服在操場上游戲、跳躍、奔跑……我又想起腦海深處那句“學生!”記憶流淌,思緒飛揚,今日之畫面,往事之重現,可惜故人不在舊日不復來。時間走得太快,我讓司機慢些開。
春節期間,駐隊村干部給我發來了村里社火儀式的照片和視頻,我傳至電腦大屏幕仔細看著,心里想著:也許,還能看到那時一起種地背柴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