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樹
摘 要:北京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一所鋼鐵工業高等學府,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兩次給學校回信,充分肯定學校的辦學成就,深切勉勵學校要堅持特色、爭創一流。學校融貫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重要論斷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內容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深入辨析立德樹人根本點、科技創新著力點和人才隊伍關鍵點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學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關鍵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根本點;著力點;關鍵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集中交匯點和最佳結合點,肩負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北京科技大學三年兩次收到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學校牢記囑托、聚力奮進,始終站在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高度,系統思考“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立足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三位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各項工作,積極構建互促互進的良性循環格局,持續激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緊扣立德樹人根本點,強化“三位一體”協同能力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學校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科技創新、師資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同頻共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第一,以更寬視野系統構建“鋼筋鐵骨”特色育人模式。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挖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的育人富礦,深入實施“鋼筋鐵骨”育人行動,著力培養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一是以課程教學“澆根”。圍繞課程教學環節中思政“鹽少”“味淡”等問題,在課程建設中打造思政“廚房”、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育人“廚藝”,源源不斷提供精神“營養”,切實推進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學校開設“鋼鐵思政”大講堂,建成全國首家“數字馬院”;舉全校之力打造由院士領銜的“大國鋼鐵”,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被《新聞聯播》報道。二是以日常思政“鑄魂”。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和個性特點,堅持“精準化、精實化、精品化”導向,努力實現思政工作由“大鍋飯”向“分餐制”、由“說教式”向“啟發式”、由“灌輸式”向“體驗式”、由“單向式”向“互動式”的轉變。三是以勞動實踐“鍛體”。聚焦“育人實效、學做結合”問題,堅持將社會實踐作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實效性的“推進器”,把社會實踐作為必修課程納入教學方案,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識家國情、立報國志。學校社會實踐課程先后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被《求是》譽為實踐育人的“北科大模式”。近年來,學校建成開放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展室,發起承辦“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學生在一起”全國高校學習分享活動啟動儀式,推動成立以鋼鐵行業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為構成主體的新時代高校“鋼筋鐵骨”育人共同體,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二,以更大力度迭代升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堅持因材施教、應才培養理念,系統構建形成1.0版本—5.0版本、層層遞進的人才培養體系,相關探索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1.0版本是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學校每年投入專項經費支持,組建由10位院士領銜、1,600余位專任教師組成的導師隊伍,為所有本科生配備導師,要求導師圍繞學生生涯規劃、學業輔導、創新能力等進行全方位、四年全過程指導,實現導師全面引領、團隊協同育人、深化創新訓練、師生密切互動、育教有機統一的目標。2.0版本是本碩、本博貫通培養。學校將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三個階段的課程與研究有機結合,學制貫通統一規劃、專業試點貫通發展,在保證培養質量和符合學術標準的前提下,縮短學生在校學習年限,培養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3.0版本是“一生雙師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學校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契機,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安排學生到生產實踐一線中受鍛煉、長才干,同時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實現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的有機統一,推動人才和技術雙轉移,以“訂單式”育人實現“精準化”就業。學校正積極推進同百余家行業重點企業合作,力爭為行業培養出千余名卓越工程人才。4.0版本是課程體系重構。通過打破傳統學科、專業之間的課程體系壁壘,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選修其他專業課程并計入學位學分。同時,學校根據市場需要和崗位需求,圍繞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養,設立“微專業”,靈活搭配課程,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復合性,以人才培養的“多樣性”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探索打造5.0版本——“種子工程”。著力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創新思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胸懷、國際實力,能參與全球競爭、全球比較、全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抓好科技創新著力點,強化“三位一體”牽引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導向,堅持“四個面向”,突出“三個三”的建設思路和“減、增、放”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思路,充分發揮學校“三個第一”結合點的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引領、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一,大力推進有組織的科技創新。聚焦“有組織”這一重點難點問題,將科研管理部門改革為三個實體機構,分別負責縱向、橫向和國防項目的管理服務,統分結合、協同發力,著力在搭建大平臺、組建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凝練大成果上下功夫,發布學校《面向2030到2035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清單》,以清單為抓手,通過科教、產教、軍民、校地四個融合,集合校內外優勢力量,大力推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全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同時,學校聚焦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分層分類做好科研平臺全流程管理工作。一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立足特色優勢學科和現有省部級科研平臺,超前謀劃布局跨學科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二是按照“目標任務實”“攻關團隊實”“物理空間實”“條件保障實”“貢獻成效實”標準建強省部級平臺。三是與行業龍頭企業的聯系合作,布局建設多學科交叉校企研發平臺。四是根據重大任務需要,組建“實體”和“虛擬”校內新型研發機構,靈活、有效調動創新要素。近五年,學校國家級科研平臺規模從10個增長至20個,一大批北科成果運用于天宮、復興號、北斗、先進飛機、中馬友誼大橋、北京2022年冬奧會滑雪大跳臺等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和先進半導體、生物育種、西氣東輸、三星堆科技考古等重要領域。
第二,持續提升服務發展能力水平。深刻把握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產業提能增效需求,構建“一機構、兩體系、三隊伍”工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院負責統籌校內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地方發展的前期培育、中期協調和后期保障各項事宜,各部門協調融通、同向發力,形成建制化、體系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的科技創新成果培育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同時,大力加強研究隊伍、協調隊伍和保障隊伍建設,將科技成果轉化的抓手切實延伸至科技創新第一線。2023年是學校的開放合作年。學校全員行動、全面對接企業需求,全年簽訂產學研合同額達13.5億元、同比增長50%。學校積極以“北科之有”服務“首都之需”,助力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例如:自主研發的高鐵剎車片在北京實現產業化落地,徹底打破進口產品長期壟斷局面,應用于“復興號”所有車型,實現我國高鐵制動材料和技術完全自主可控。
把握人才隊伍關鍵點,強化“三位一體”支撐能力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高校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學校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始終把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2513”戰略①,按照“引育并重、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增強活力”人才隊伍建設思路,努力構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師資隊伍,不斷夯實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支撐保障能力。
第一,打造人才發展雁陣格局。對標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推進“高水平拔尖人才引進計劃”“北科學者人才支持計劃”,設立人才特區和新型研發機構,實現“以才薦才”“平臺引才”,形成由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構成的梯次人才隊伍。近五年,學校引育全職兩院院士5人,國家高層次人才規模擴大近70%。此外,學校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探索“評晉聘”三位一體職稱職級崗聘體系,健全完善“一寬松、三傾斜、兩善待”職稱評定機制,深化人事自主權和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推動形成“有勞有得、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績效激勵機制,為教師成長成才、潛心育人、埋頭創新創造條件。
第二,建好青年人才發展矩陣。學校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重點推進思想引航、發展賦能、質量培優、保障護航四項行動。一是實施思想引航行動。加強“鼎新”青年人才領航工作站(黨支部)建設,通過實施“鑄魂培基、師德培育、骨干培養、成長培護”四項計劃,強化青年教師政治引領。二是實施發展賦能行動。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設立聯合支持專項;深入實施項目導師制,健全管理制度;“一人一圖”動態跟蹤青年人才成長,精心輔導并協助規劃最佳成長路徑;細化評價標準,不同類型人才分類申報、分類評審、分類晉升。三是實施質量培優行動。完善“北科學者”人才支持計劃,對取得標志性成果和突出業績的優秀青年教師進行重點培育。持續完善“雙走”戰略、項目導師制等政策,職稱評審進一步向青年教師傾斜,為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四是實施保障護航行動。加強青年教師服務凝聚。聚焦實驗條件、住房改善、子女入學等青年人普遍關心的問題,不斷盤活存量、做優質量、拓展資源,解決青年人的后顧之憂。2020年以來,學校有25位35歲以下青年教師晉升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其中11人入選“四青”人才。
面向未來,北京科技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5·29”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高校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重要結合點作用,加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奮力譜寫服務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北科篇章,努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注釋:
①到“十四五”末,北京科技大學引育全職兩院院士數達兩位數,匯聚50名學科領軍人才、100名拔尖人才、300名優秀青年人才.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