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
摘 要:如何使人才培養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教育強國背景下高校肩負的重任。立足信息特色,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秉持跨界思維、融匯思維,以觀念創新、體系創新、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為主線,筑牢培養根基,強化培養特色,創新培養機制,涵育培養生態,培養新質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融通共育;信息特色;人才培養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東北時提出,“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2024年,全國兩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以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代表了一種新型、高質生產力的躍升[1]。教育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和先導。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也面對著如何培育適應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質人才,為新質生產力擴容新空間、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動能的重任。作為有八十余年工科人才培養歷史的、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學校)的探索思路是:以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為導向,以觀念創新、體系創新、機制創新、組織創新為主線,秉持跨界思維、融匯思維,緊抓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關鍵要素,打造信息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創新應用型新質人才,書寫好首都高校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
革新培養觀念,筑牢新質人才培養根基
新質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塑造者和踐行者,也是新模式的創造者、新產業的引領者、新領域的開拓者[2]。其背后絕不僅僅是單向度的技能和專業體系,更重要的是健全的知識體系,探索開拓、辯證跨界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及努力追求卓越的成長心態,還包括多元文化認同感、社會責任感等。打著深刻工業化時代烙印的標準化、同質化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已不適配新質人才培養。據此背景,學校深刻把握新質人才內涵,從更新育人理念開始,賦予立德樹人價值教育更豐富的內涵、更廣闊的空間,筑牢新質人才培養的理念根基。
1.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抓住“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積極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和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從生活、文化、課程、學科、陣地五個維度,創新打造大思政育人體系,讓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滲透,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確保人才培養方向。
2.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實業救國、工業報國、信息強國”為內涵的教育報國精神為底色,系統凝練與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大學文化。以主體搬遷為契機,打造文化IP,推出文創產品,完善精神、制度、行為、環境等校園文化體系,建立與屬地共長的大學文化范式,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相通,培養學生健全自信的文化人格。
3.樹立大工程培養觀。深刻理解工程教育和改革的跨界思維、交叉融合、系統性和整體性特征,秉持“知識、能力、素養、人格”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24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全方位突破人才培養單方面的技術和專業能力局限,強調人才培養中創新精神、道德倫理、知識體系、實踐能力之間的相關性、融通性,推動科學、技術、人文相互融合,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
革新培養體系,強化新質人才培養特色
學科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邏輯起點。但在當前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背景下,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有關未來產業、新興產業領域的問題已遠超具體學科范疇。高校單純以學科建設為邏輯起點構建的人才培養體系面臨理念滯后、治理失序、資源不足、評價偏頗等困境和阻力[3],造成現實中人才培養學用脫節。因此,面向新質生產力,高校須更好地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專業體系,促進教育和產業、創新的有效鏈接。實踐中,學校圍繞國家和首都發展戰略一體化布局學科專業與創新體系,將學科專業體系鏈精準嵌入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以及價值鏈,提高人才培養的前瞻性、適配度、耦合度。
1.全面優化學科布局,持續強化學科特色。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高精尖產業,立足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按照“分層突破,分類發展,精準發力,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建設思路,以新一輪博士點申報為契機,強化信息和國防特色,不斷拓展學科深度、廣度。申報并建設電子信息專業博士點、“智能感知科學與工程”新興交叉學科平臺,以此為依托深度開展學科群共建,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培育新的增長點。最終形成“學科領域—學科群—學科—專業”分層次有效支撐和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
2.推動專業供給側改革,全面深化專業內涵。聚焦產業鏈、創新鏈需求,科學布局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智經濟等新質生產力發展急需的相關專業,持續以信息特色全面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帶動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國家、北京市產業需求打造了“信息+”“智能+”等新工科一流專業建設組群,建設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設計等新興專業,發展電子信息類、自動化、計算機類等優勢專業,著力解決人才培養中的引領、支撐、融合、脫節問題。
3.打破資源配置桎梏,保障人才培養需求。構建學科和學院、系部相統一,學科和基層組織相統一的責權利統一的賦權體系。強化學科專業統籌管理與一體化建設系統發展,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與專業融合的、動態可調的協同機制,將學科的資源集聚優勢及時轉化為專業教學優勢、人才培養優勢,并將這種體系落實到招生、課程、師資、教育評價等人才培養各個環節,打破資源配置桎梏,保障人才培養需求。
革新培養模式,深化新質人才培養機制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四鏈融合”在本質上是由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創新主體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在此系統中,各種創新要素可加快集聚,各鏈條、各環節的“卡點”“堵點”可以一體打通,從而助推加速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培養新質人才也要打破固有的高校負責培養和供給、企業負責使用和需求的思維慣性,秉持“跨界、融匯、創新”理念,改革培養模式,創新培養路徑,推動高校、企業、政府不同主體在多鏈條、多體系互通互融中發揮優勢,形成培養合力。
1.全面革新培養模式。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擺脫路徑依賴,強化協同育人,探索建立了信息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科融通、本研貫通、校地聯通、國際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養新范式。開啟“榮譽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強化“新型卓越班”現代產業化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現代產業發展和工程領域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需求,建設未來數智產業學院,推動專業學科交叉融合,探索跨界培養。
2.全面推動科教融匯。一方面,推動有組織科研,通過實施“六大工程”,深耕光電檢測與智能感知、信息安全與智能計算等五大優勢科研領域,深度融入首都“五子”聯動新發展格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原動力;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培養與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的緊密耦合關系,促進要素融合。依托國家級教學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構建“信息+5R”高水平創新實踐平臺,為開展研究型學習提供學習場景。依托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34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基地,以培養智能感知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探索本碩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路徑。
3.全面推進產教融合。以智能及數字滲透、產教融合為主線,構建“產學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學體系,將信息類行業頭部企業和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引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構建等全過程。同時,加強學校與政府部門、戰略科技單位、企事業單位的戰略合作和聯動,牽頭成立全國半導體顯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北京通州區共建“信創小鎮”,聚焦大數據領域,促進“學科群”“專業群”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群”無縫對接,助推地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深度服務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
推動組織變革,涵養新質人才培養生態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新質人才培養需要高等教育依據產業升級轉變需求、知識生產模式迭代轉型推動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也要秉持整體思維、系統思維和融合思維,推動教育組織結構升級構筑新的人才培養生態。[4]學校緊盯三個變量,一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各類資源要素整合融通,涵養新質人才育人生態。
1.緊盯組織變量,提升治理效能。推動校院兩級管理改革,推動權力重心向學院下移,激發學院辦學活力。深化內部管理改革,重構流程體系,健全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通、執行有力的運轉體系,推動組織結構與教育發展形態、社會治理形態更加耦合。
2.緊盯人才變量,提升人才保障。堅持黨管人才,堅持人才強校,實施“青年骨干教師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高水平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立足學科引育人才,依據產業布局人才。以改革強競爭力,優化職稱晉升、崗位聘任標準,完善人才管理和評價機制,打破逢考必過,更加突出實績、實效、實干導向。以服務強感召力,完善服務體系,全方位、全周期支持教師成長成才,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營造適宜的土壤、和諧的氛圍。
3.緊盯數字變量,強化智慧賦能。在學校層面強化數字化價值共識和戰略規劃,全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推進一體化基層智治場景應用開發,全方位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讓數智成為驅動組織和運行機制變革重塑的引領力量。全力發展數字教育,建設近二百間智慧教室,推動建構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的教與學的關系。當前,學校信息化應用覆蓋率80%以上,為“以數治教、以數治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現有國家級一流專業14個、市級一流專業17個、信息類專業占比近70%,6個學科進入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前50%。6次獲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連續四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機器人競賽指數評級A+,獲獎次數均在北京市屬高校排第一。畢業生薪酬穩居全國高校前40名。
從歷史的長河看,國家新質生產力戰略將不可避免地帶動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告別傳統奔赴新質未來。面對時代變革挑戰,學校將以更強的歷史責任感來審視辦學各個環節,持續在育人觀念上認識變化、在學科專業體系上適應變化、在培養模式上尋求變化、在組織體系上保障變化,確保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暢通,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交出“教育強國、高校何為”的優異答卷。
參考文獻:
[1]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 (6):137-148.
[2][4]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3]黃彬,劉盾,謝春曉.“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邏輯轉向與路徑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8):1-5.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