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峰 趙康健



摘 要 職業本科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向上縱向貫通的關鍵一環,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為全面分析和評價我國職業本科院校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服務貢獻力,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測算我國現有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值、純技術效率值、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情況,并從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維度全面分析了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特征。為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應持續提升各類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快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斷促進面向產業高端和前沿的“立地式”技術成果轉化,有效供給豐富多樣的社會培訓項目。
關鍵詞 職業本科;DEA模型;社會服務貢獻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18-0055-07
一、問題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本科教育是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部向上縱向貫通的重要一環,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完善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也是適應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背景下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不二之選。自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以來,截至2024年2月,我國已設立有35所職業本科院校,還有20余所職業本科院校也已進入省教育廳公示階段。5年來,我國職業本科院校的辦學實踐在取得諸多成果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實踐困境,如辦學經費短缺、人才培養定位不清、社會服務貢獻力偏低等。因此,探索有限辦學資源條件下如何提升現有資源的配置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就顯得十分必要。
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系統社會服務貢獻力提升問題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研究主題。我國關于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學者們大多采用定性方法分析教育資源配置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也有少部分學者運用實證模型,用定量的方式探究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例如,宋亞峰等運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國各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具體空間特征,并基于效率值的地域差異和具體的空間特征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1]。也有學者運用Dagum基尼系數以及擴展的分布動態學模型考察了我國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配置的地區差異及時空演進趨勢[2]。在探究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時,最常被采用的計量模型是數據包絡模型(DEA),學者們運用DEA方法體系中的CCR與BCC模型測度我國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并依據結果探討各種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因素[3]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策略[4]。
整體來看,職業本科作為近幾年打破職業教育止步專科層次“天花板”的更高職業教育層次,探討其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服務貢獻力的研究甚少。在堅持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分析職業本科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問題,對促進職業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提升其社會服務貢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教育外部關系規律,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主要是通過一定時期人力、財力、物力的資源投入來保障,社會服務貢獻力的大小主要可以通過觀測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方面的具體績效進行分析。在現有的研究方法中,投入—產出分析法是目前比較主流的方法,該方法將教育系統的社會服務貢獻力通過資源配置效率來表征。其基本邏輯是,當教育投入達到一定程度時,社會服務貢獻的產出越多,代表其社會服務貢獻能力越強。因此,本研究將基于DEA模型,對我國職業本科院校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測算,據此評估其社會服務貢獻能力,并提出優化職業本科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提升社會服務貢獻力的具體策略。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建立投入產出的評價指標體系,測算職業本科院校資源投入產出的DEA效率,通過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特點評價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高低,找出投入產出時存在的不足,為職業本科院校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和提升社會服務貢獻力提供決策依據,具體技術路線圖見圖1。
(一)研究方法與模型選擇
DEA模型是數據包絡分析法的簡稱,也稱為相對效率評價模型,是由美國學者Charnes和Cooper于1978年提出的運籌學、管理學和數理經濟學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該方法主要通過保持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 簡稱DMU)的輸入(投入)或輸出(產出)不變,運用數學規劃模型將各個DMU投影到借助于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來確定相對有效的DEA的生產前沿面上,然后通過比較各決策單元偏離DEA前沿面的程度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該模型本質是一種融合了線性規劃、多目標規劃和隨機規劃的數學規劃模型。能夠有效處理多輸入、多輸出的各種復雜系統,對多指標投入、多指標產出的同類型部門進行有效的綜合評價。
DEA模型進行DMU的效率評價步驟如下:首先,確定在投入和產出一定時的生產可能性集合;其次,根據DMU效率值與生產可能性集合的關系來判斷DMU的相對效率大小。當DMU的DEA結果落在生產前沿邊界上,其效率值為1,表明該DMU的DEA有效,即在其他條件不發生改變時該DMU的投入與產出達到了最佳狀態;當DMU的DEA結果落在生產前沿邊界以內時,其效率值處于0~1的范圍,表明該DMU的DEA結果無效,且效率值越接近1,投入產出越有效,效率值越接近于0,投入產出越無效。該DMU可能由于投入過多或者產出不足而導致了相對效率的無效,可以通過增加產出或者減少投入來提升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
DEA方法主要分為CCR與BCC兩個模型,其中DEA-CCR模型假定決策單元的規模報酬不變,但在現實生產條件中,決策單元很難在最優模式下進行生產活動,因此,基于可變規模報酬假設的DEA-BCC模型被提出。DEA-CCR模型用于計算決策單元在固定報酬下的綜合技術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TE),DEA-BCC模型考慮了規模效應,將綜合技術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以及規模效率(Scale Efficiency,SE),即TE=PTE×SE。DEA-BCC模型除了考慮投入過多和產出不足導致的決策單元無效率之外,加入了規模因素進一步分析決策單元無效率的原因,提升了相對效率模型分析的科學性。
(二)效率測度指標體系與數據收集
本文選取相對科學的DEA-BCC模型開展分析。DEA-BCC模型首先要確定決策單元,本研究中的決策單元是在2023年招生的32所職業本科院校,其中,由于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2023年沒有公布質量年度報告,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質量年度報告中數據缺失較為嚴重,因此選取數據較為齊全的其余30所職業本科院校作為最終的決策單元。其次,DEA-BCC模型主要通過分析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情況來計算其相對效率值。因此,在評價職業本科教育的資源配置效率時,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構建效率評價指標體系。投入維度中,主要從人、財、物三個主要角度選取指標,產出維度(社會服務貢獻力)中,主要根據職業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功能來選取指標。基于此,在投入和產出的各二級指標中選取具體的觀測指標作為三級指標。具體觀測指標的選取主要通過專家訪談法確定,根據德爾菲法相應流程,經過三輪專家征詢之后,形成具體的觀測指標體系。各評價指標體系的具體觀測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30所職業本科院校2023年的質量年度報告附件中的計分卡、教學資源表、服務貢獻表和落實政策表,見表1。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根據投入產出維度構建了職業本科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服務貢獻力評價的觀測指標。投入維度中,人力資源投入、資金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主要選取職業本科院校專任教師數、年財政專項撥款數、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進行量化分析。產出維度(社會服務貢獻力)中,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社會培訓三個指標主要通過職業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知識產權項目數、非學歷培訓項目數進行表征。30所職業本科院校的投入產出觀測指標基本數據見表2。
(一)職業本科院校資源投入和績效產出情況分析
1.職業本科院校資源投入基本特點分析
首先,根據30所職業本科院校的資源投入數據可以看出,職業本科院校的教學資源投入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資金投入方面,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的年財政專項撥款高達17766萬元,遠高于平均值4601.87萬元。然而,受辦學性質影響,遼寧理工職業大學、山東外事職業大學、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等民辦院校無年財政撥款,辦學資金較為緊張,職業本科院校間的資金投入分布不均衡。其次,在人力資源投入方面,結合生師比來看,遼寧理工職業大學和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的專任教師數偏低,且生師比都在20∶1左右,學校的教師資源較為短缺。最后,在固定資產投入方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最高,且接近30所學校平均值的2倍,表明該學校的硬件水平較高,學校教學設施較為完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最少的是遼寧理工職業大學,其設備值還不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1/4,和其他學校比,硬件水平差距較大。整體來看,現有職業本科院校在投入維度方面各項資源投入情況的差異較大。
2.職業本科院校績效產出(社會服務貢獻力)基本特點分析
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為社會提供的技術技能人才數量多,達到9132人,大約是平均值的3倍。此外,遼寧理工職業大學在師資、資金和固定資產的投入方面都遠在平均水平之下,而產出維度中的畢業生就業人數、知識產權項目數和非學歷培訓項目數也都低于平均值。其次,在技術服務方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知識產權項目數最多,達499項,其他職業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兩位數或者個位數。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也是最高的,表明該學校的科研固定資產投入得到了較好的收益回報,研發出的知識產權項目數總數較為可觀。最后,在社會培訓方面,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的非學歷培訓項目數最高,達到637項,該學校主要以培訓服務為著力點助力鄉村產業升級,通過設立“鄉村文化產業對口服務站”“鄉村振興服務站”,大力開展農村電商培訓、農產品包裝設計等服務,助力鄉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實現學校社會服務功能。
(二)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效率DEA結果分析
在全面收集30所職業本科院校各指標體系觀測數據的基礎上,將相關投入產出數據導入DEAP軟件,可以得到30所職業本科院校的資源配置效率情況和社會服務能力情況以及優化方向,見表3。
首先,在規模收益一定時,30個決策單元的綜合技術效率均值為0.677,數值距離1的差距較大。綜合技術效率是對決策單元的資源配置能力、資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衡量與評價。總體來看,職業本科院校距離DEA有效狀態還有一定的差距,職業本科教育資源還未實現理想配置效果,資源使用效率較低,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社會服務貢獻力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綜合效率值達到1的學校共有6所,僅占總數的20%,分別是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固定資產回報率較高,可以較好地運用科研設備產出相應知識成果,投入的資源得到了較高的產出。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積極運用在校資源開展農村電商培訓項目,助力鄉村振興。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在技術服務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的資金和科研設備,積極研發知識產權項目并落地實施,為多家企業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
其次,在考慮規模收益影響下,純技術效率為1的職業本科院校有14所,占總數的46%,純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797,相對效率值較低,處于DEA無效狀態。純技術效率是決策單元由于管理和技術等因素影響產出效率。其中,西安信息職業大學和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的純技術效率最低,甚至低于0.5,遠小于1所代表的DEA有效。可能由于學校成立時間較短,重組合并的院校類型較為多元,在學校管理和科研成果轉化上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最后,從規模報酬和規模效率值來看,30個決策單元規模效率的均值為0.858,比起綜合技術效率和純技術效率的均值,最接近1代表DEA有效狀態,表明30所職業本科院校的規模比較合理。其中,有6所職業本科院校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分別是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城市職業大學、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根據質量年度報告中的在校生人數可以看出,這6所學校的學生規模較大,尤其是廣西城市職業大學的在校生人數高達35994人,遠超其他職業本科院校,學校規模過大將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不足以及資源浪費現象。6所職業本科院校的規模報酬不變,表明其資源利用效率較高。其余的18所職業本科院校規模報酬遞增,可以通過擴大學校規模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策略
上述研究根據DEA結果分析了30所職業本科院校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情況。由分析結果看出,職業本科院校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服務貢獻力存在較大的可改進空間,具體情況見表4。DEA無效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因此,在進行職業本科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時,應主要從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采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相應措施。投入維度中的數據代表產出規模不變情況下學校投入指標可以縮減的額度,產出維度中的數據則代表資源投入不變狀態下產出指標可以增加的空間,引導職業本科資源提升利用效率。
1.投入維度優化策略
第一,人力資源投入是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從人力資源投入方面看,有8所職業本科院校存在著專任教師冗余現象,可以適當減少專任教師數量的投入,提升專任教師的質量。其中,冗余現象最嚴重的是山東外事職業大學和河南科技職業大學,有大約400名教師的投入處于利用率較低的狀態。根據DEA結果,兩個學校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狀態,因此,可以適當增加招生規模來提升教師資源利用率。職業本科院校不僅應該重視專任教師數量情況,還應建設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學能力和實操能力的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結構合理的教學創新團隊,強化職業本科教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5]。
第二,資金投入是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對30所職業本科院校投入產出的基本數據進行分析時可以發現,各個學校的專項財政撥款情況極不均衡,有的學校專項財政撥款為0,有的學校專項財政撥款卻高達17766萬元。從資金投入的冗余情況可以發現,有7所職業本科院校的資金處于利用率較低的冗余狀態,學校應該優化資金分配,合理使用財政撥款,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通過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實訓基地建設等各方面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從而增加學校的人才、培訓、技術服務產出。
第三,固定資產投入是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硬件條件。職業本科教育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核心在于其“職業性”和“實踐性”,學生需要通過模擬仿真和實踐操作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操作技能。實踐操作離不開科研儀器、實訓基地等固定資產的投入[6]。30所職業本科學校中存在固定資產投入冗余的學校較少,只有6所,這表明大多數職業本科院校的科研儀器使用率較高。存在固定資產投入冗余的學校中,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不僅科研儀器投入存在冗余,而且知識產權項目的產出也存在不足,兩個學校應著重提升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降低科研儀器的“閑置率”,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科研儀器,賦能職教本科“實踐性”的凸顯。
2.產出(社會服務貢獻力)維度優化策略
第一,從社會服務貢獻的人才培養產出來看,職業本科院校的這一指標完成效果很好,每所學校需要增加的畢業生就業人數產出均為0,為社會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數目達標。值得注意的是,職業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的對象主要面向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因此在培養足夠數量的畢業生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服務產業高級化的具有開闊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以體現職業本科教育“高層次”的本質要求[7]。
第二,從社會服務貢獻的技術服務產出來看,山東外事職業大學、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和西安信息職業大學應進一步增加的知識產權產出較多,分別是23.613、20.443、20.978。這些職業本科院校應充分利用科研資源進行研發,增加知識產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成職業本科院校的技術服務指標,從而增強職業本科院校科研綜合實力,為學校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服務與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第三,從社會服務貢獻的社會培訓產出來看,職業本科院校該功能的指標完成情況較差,共有11所院校需要增加培訓項目的產出。特別是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河南科技職業大學、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和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產出培訓項目數不足,需要重點改進。提供社會培訓是職業本科院校進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各職業本科院校應該重視社會培訓項目的發展,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發揮職業本科的社會培訓功能,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
整體來看,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廣西城市職業大學、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和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的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既有投入冗余問題又有產出不足問題,應該著重提升自身的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
四、對策建議
本研究基于DEA-BCC模型對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效率和社會服務貢獻力進行了評價分析,并根據DEA模型結果,從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分析了職業本科院校教育資源的優化方略。在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優化職業本科院校資源配置,更好地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是發展職業本科的重中之重。根據分析結果,本文就職業本科學校如何更好地開展社會服務提出對策建議。
(一)持續提升各類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
由于職業本科院校辦學時間較短,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的各類相關制度、標準、政策還不夠完善,職業本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部分職業本科院校的專項財政撥款處于冗余狀態。因此,應進一步提升各類有限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大人、財、物資源的投入,優化職業本科教育的資金分配,重點關注資金極度短缺的職業本科院校并給予適當資金支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促進職業本科教育規模、層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實現教育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8]。同時,職業本科院校也應有效整合自身現有資源,提升資源的使用率,主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加快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決定了職業教育是深深扎根于職業實踐進行人才培養的教育類型[9]。作為職業教育的高層次形態,職業本科學校應重點面向人才緊缺技術崗位和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卡脖子”技術,加快培養更多適應“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為職業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盡快成長為“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且具備工匠精神的“現場工程師”[10]貢獻更多教育力量。同時,密切關注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客觀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精準制訂教學大綱,將產業端崗位需求持續有效轉化為教育端的人才培養標準,實現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出口與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銜接,培養更多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三)不斷促進面向產業高端和前沿的“立地式”技術成果轉化
職業本科院校在我國整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在專業辦學過程中,要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兩個“高端”[11]以及前沿產業和產業前沿兩個“前沿”。聚焦兩個高端和兩個前沿進行傳統專業升級改造,打造產業學院等一批產教融合的新型載體,構筑微觀合理、宏觀有序、運轉高效的產教命運共同體。積極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制度,激勵教師進行技術創新,促進學校科研成果落地、推廣和轉化,用科研成果反哺社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發展,科學凝練職業本科院校“立地式”[12]科技成果轉化典型實踐模式,以實現產業—崗位—任務的聯通和科教融匯,通過技術服務和“立地式”科技成果轉換賦能職業本科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四)有效供給豐富靈活多樣的社會培訓項目
類型定位視域下的職業本科教育是與普通本科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面向人人的終身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能力的實踐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教育類型”[13]。為此,職業本科學校應聚焦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技術技能培訓問題,高度重視社會培訓工作,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和資源優勢,擴大社會培訓服務的數量并提升質量,重點面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殘疾人、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提供豐富靈活多樣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服務。分類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技能提升教育和培訓,針對農民工群體,積極參與“春潮行動”和“求學圓夢行動”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針對老年群體,重點開設保健、家政、文藝等多樣化課程,加強老年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使用、智能出行等專項培訓;面向長期失業青年、農村留守婦女、大齡失業人員等群體,開發周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提升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再就業能力。通過豐富多樣的社會培訓項目的有效供給不斷提升職業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貢獻力。
參 考 文 獻
[1]宋亞峰,王世斌,潘海生.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區域配置效率的空間計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44-151.
[2]于璇.我國高中階段教育資源配置的地區差異、動態演進與趨勢預測[J].教育與經濟,2021,37(3):59-69.
[3]趙琦.基于DEA的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實證研究——以東部某市小學為例[J].教育研究,2015(3):84-90.
[4]宋亞峰,趙康健.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中職資源配置效率的空間差異研究 [J].職業技術教育,2022(21):45-50.
[5]周勇軍.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與建設探討[J].教育與職業,2023(13):37-42.
[6]梁克東.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索、發展瓶頸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9):98-102.
[7]郭廣軍,黎梅,李昱,等.高質量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及其落實保障機制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3(1):8-16.
[8]趙惠莉,顧棟梁,王亞鵬.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演進、內在意蘊與發展策略[J].職教論壇,2022(6):24-30.
[9]沈陸娟,徐榕霞.職業本科教育的探索和革新——美國社區學院學士學位項目運動[J].職業技術教育,2023(25):72-79.
[10]霍麗娟.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的內涵要義、要素框架和運行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4):5-11.
[11]吳學敏.從“兩個不是”到“兩個高于”: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設計與實踐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4):49-56.
[12]王向紅.立地式研發: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8(12):98-101.
[13]宋亞峰.定點·連線·拓面·筑體: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深化理路[J].職教論壇,2022(7):45-51.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ervice Contribu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ong Yafeng? Zhao Kangjian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a key link in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composit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social service contribution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this study use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valu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value, scale efficiency, and scale retu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existing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China. It als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ocial service con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echnical services, and social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social service contribution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various limited resources,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n-sit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wards the high-end and forefront of the industry, and effectively provide a variety of social training projects.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DEA model; contribution to social services; evaluation
Author? Song Ya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Zhao Kangjian, postgradu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