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高中階段普職比變動規律及未來20年趨勢預測:生源的視角

2024-07-11 08:26:08賀芳陳偉
職業技術教育 2024年18期

賀芳 陳偉

摘 要 通過對高中階段生源總量與普職比變動規律的把握,預測未來20年的發展趨勢,對促進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2011-2021年高中階段教育數據特征表現為:普通高中的學位量、辦學規模基本保持平穩;中等職業教育在事實上被當作滿足人民群眾高中階段教育需求的調節器;普職比主要是因為學齡人口的波動而被動波動。面向未來,2023-2043年高中生源數量分別對應2008-2028年的出生人口,因學齡人口的減少,中等職業教育生源將在14年之后急劇減少已成定局;普職比將因中等職業教育的被動縮減而在2037-2043年間陷入新的不平衡;目前建立起來的職教高考通道將因普職比的變化而呈現出低選拔性。鑒于此,應適時調整中等職業教育政策的發展重心、理性設定高中教育階段普職比、適時關注高等教育階段普職比。

關鍵詞 普職比;變動規律;趨勢預測;生源視角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18-0007-09

一、問題提出

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在義務教育后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雖然新法刪除了“普職比大體相當”的表述,但并不意味著取消普職比劃分,而是更加強調各地區因地制宜的柔性規劃普職比。然而,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低生育率時代,202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3[1];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為905萬人,相比二孩政策全面實施的2016年的出生人口1786萬人[2],減少了將近一半,生育率大約為1.07[3],遠低于日本的1.4,僅高于全球生育率最低的韓國的0.8。我國人口的拐點時期已經到來,未來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比隨著生源數量波浪式下跌或持續下跌將發生重要變化。未來,對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中長期發展,不僅要關心如何保持其與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更要關注如何保證其繼續存在與有序發展。

目前,已有學者基于“全面二孩”政策,運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對中國未來高中階段學齡人口進行預測,由于相關文獻發表較早,人口拐點尚未現端倪。如查吉德、張傳軍對廣州市2018-2035年中等職業學校生源進行了預測[4];王廣州運用孩次遞進人口預測模型預測了未來高等教育的學齡人口趨勢,發現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從2015年的12849萬人降至2035年的9115萬人,比2015年減少3700多萬人,降幅約三分之一[5],對應的高中生源也會提前三年出現類似的變化;趙佳音對2016-2025年全國各省學前至高中階段的學齡人口進行了預測,認為“二孩政策”對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會有較大影響,但并不可持續[6];李玲等人基于“全面二孩”政策,認為到2030年義務教育學齡人口會達到峰值,之后會重新開始萎縮[7];謝良才等人運用2005-2014年北京、遼寧、全國的數據來探討普職比的影響因素,包括政策規劃、學生的求學需求、生源數量與普高招生數[8];彭虹斌等人基于“全面三孩”政策運用總和生育率法對未來20年普職分流的生源趨勢進行了預測,認為2036年以后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會逐年大幅萎縮[9]。綜上所述,目前基于“全面三孩”政策尚無研究,若能在此政策背景下把握高中階段生源總量與“普職比”變動規律,以此預測未來20年的發展趨勢,將對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2011-2021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規律

本文從全國及省域層面對2011-2021年間高中生源人口規模的變化狀況及其對普職比的影響開展定量分析,嘗試找出中國特色普職比變動規律,為預測未來普職比變化奠定基礎。

(一)全國范圍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的分析

全國范圍內的普職比受高中生源人口規模變動的影響,總體呈現出三大特征。見圖1。

第一,2011-2021年我國高中階段學齡人口規模呈現出緩慢下滑后小幅反彈的趨勢。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住院活產嬰兒數以及住院分娩率計算得到1996-2006年的活產嬰兒數,對應2011-2021年高中階段教育生涯規模。高中生涯規模分為兩個時期,2011-2018年,高中招生學齡人口呈現下降的變動過程,由2011年的1589.69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1228.67萬人,共減少約361萬人;2018-2021年高中招生學齡人口呈現小幅反彈的變動過程,由2018年的1228.67萬人上升至2021年的1313.54萬人,增加約84萬人,但是人口增長反彈乏力,沒有恢復到2011年的規模。

第二,全國范圍內高中生源人口規模變動幾乎與中職教育招生數同樣呈現總體下滑、小幅反彈的趨勢。2011-2018年間,招生數由2011年的813.86萬人降至2018年的557.05萬人,共減少約256萬人;2018-2021年中職招生數由2018年的557.05萬上升至2021年的655.99萬人,增加98萬人。

第三,普通高中的招生數總體平衡、略有上升。2011-2018年從超過850萬人下降到800萬人以下;2018年之后持續攀升,到2021年超過900萬人。

根據上述三大特征可知,普通高中優先、足額招生,且會因社會需求而不斷增加學位;中職的招生有“兜底”性質,且直接受學齡人口變動的影響;在普通高中學位數不變的情況下,若學齡人口減少,則中職招生數就會減少,普職比就會升高,若學齡人口規模擴大則中職招生數就會增加,普職比就會降低,因此,學齡人口與普職比呈反比例關系。

(二)省域層面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的分析

將范圍縮小至省域層面,按照省域—省會城市—直轄市三個分析維度,省域選擇黑龍江、安徽、廣東,省會城市選擇廣州,直轄市選擇上海作為案例。

1.黑龍江高中階段普職比與生源人口規模變動分析

受地理自然環境、生育率水平、經濟水平等方面的影響,近十年黑龍江成為全國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的省份。根據歷年的《黑龍江統計年鑒》,通過初中畢業生的規模與畢業生的升學率數據可以計算出高中階段生源的人口規模。高中招生規模與中職招生規模以及普職比的數據,見圖2。

黑龍江近十年來高中生源人口規模整體上呈現波浪式的下滑而后小幅上升的變動過程。由2011年的39.8萬人下降至2014年的26.9萬人,減少12.9萬人,降幅達到32%;第二階段由2015年的26.9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24.4萬人,減少2.5萬人;第三階段由2018年的24.4萬人,增加至2021年的27.5萬人,增加3.1萬人。相對應,普職比的變動情況正好與高中生源人口規模的變動方向相反。2011-2018年生源人口規模的下降期,普職比是上升期,由2011年的1.14上升至2018年的2.84;2018-2021年高中生源人口為上升期,普職比為下降期,由2018年的2.84下降至2021年的1.74。另外,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在2011-2021年間,整體保持平穩,沒有因為生源人口總量的減少而出現同樣的變動過程,普通高中招生人口規模總量在20.8萬人~17.3萬人之間波動。然而,中職的招生規模變動情況卻與高中生源規模的總量的變動情況相似,由2011年的18.3萬人下降至2014年的9.2萬人,再由2014年的9.2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6.1萬人,而后上升至2021年的11萬人。

2.安徽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分析

安徽是長三角的主要省份,屬于人口集聚大省。基于歷年《安徽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到安徽2011-2021年普職比受高中生源規模影響變化趨勢,見圖3。

2011-2021年間安徽普職比與高中生源人口的變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1-2016年,普職比為上升期,正好對應于2011-2016年的高中生源人口規模的下降期,由2011年的92.2萬人下降至2016年的61.13萬人;第二階段是2016-2021年普職比為下降期,正好對應于2016-2021年高中生源人口規模的上升期,由2016年的61.13萬人,上升至2021年的70.1萬人。普通高中的招生數量整體較為平穩,在44.17萬人至35.27萬人之間。中職教育招生的規模呈現出隨著高中生源人口的下降而下降,隨著高中生源人口的上升而上升的變化過程,由2011年的31.71萬人下降至2016年的21.55萬人,而后上升至2021年的30.7萬人。

3.廣東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分析

廣東是全國常住人口與出生人口均排名第一的大省。根據《廣東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得到2011-2021年廣東省普職比受高中生涯規模影響的情況,見圖4。

2011-2021年間廣東的普職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11-2018年間,普職比由0.91上升至1.24;二是2018-2021年間,普職比由1.24下降至1.2。相對應的是高中生源規模由2011年的161.9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109.3萬人,再上升至2021年的126.4萬人,此兩者呈現相反的變化過程。普通高中的招生數十年間較為平穩,位于77.8萬人至60.4萬人之間。然而,中職的招生數與高中生源規模變動趨勢較為接近。由2011年的85.22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48.78萬人,減少將近40萬人,而后上升至2021年的55.54萬人,增加約8萬人。

4.廣州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的分析

將分析的范圍縮小至城市層面,根據歷年《廣州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到2011-2021年廣州高中生源對普職比的影響,見圖5。

廣州市高中生源規模由2011年的12.69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10.11萬人,而后上升至2020年的11.46萬人,再下降至2021年的11.42萬人。此時與中職招生人數變動的方向相似,由2011年的19.63萬人下降至2017年的13.95萬人,由2018年的13.95萬人上升至2019年的14.99萬人,后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14.57萬人。普職比則經歷相反的變動過程,由2011年的0.3逐漸上升至2016年的0.4,再下降至2019年的0.35,后又上升到2021年的0.38。2011-2021年間廣州普通高中的招生數量較為平穩,處于5.91萬人~5.24萬人之間。

5.上海市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的分析

根據歷年《上海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得到2011-2021年上海市普職比受高中生源人口規模影響的變動趨勢,見圖6。

2011-2021年間上海普職比與高中生源規模的變化呈現明顯的反向走勢,普職比隨著高中生源總量的下降而上升,隨著總量的上升而下降,可分為三個階段。2011-2018年普職比是上升期,高中生源總量是下降期,由9.6萬人下降至8.43萬人;2018-2020年普職比是下降期,高中生源總量為上升期,由8.43萬人上升至9.6萬人;2020-2021年普職比為上升期,高中生源總量為下降期,由9.6萬人下降至9.36萬人。普通高中招生數總量的變化整體較為平穩,在5.22萬人~6.05萬人之間波動。然而,中職招生數量的變動隨著初中畢業生總量的減少而減少,隨著初中畢業生總量的增加而增加,變化趨勢接近。中職招生人數由2011年的4.4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2.84萬人,隨后上升至2020年的3.3萬人,后下降至2021年的2.74萬人。

(三)規律總結

1.普通高中的學位量、辦學規模基本保持平穩

無論是從全國層面,還是從省域—省會城市—直轄市層面進行分析,普通高中的學位量、辦學規模在10年間保持較為平穩的發展。這意味著近10年高中生源人口規模的變動對普通高中招生數的影響相對較弱。高中招生數量可能會根據高中階段生源總量的增加與減少而進行適當調整,然而為了保證高中教學秩序的連續性,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其調整的幅度與生源總量的增減幅度不成等比例關系。因此,短期內普通高中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學位量以及辦學規模基本保持平穩。

2.中等職業教育在事實上被當作滿足人民群眾高中階段教育需求的調節器

通過圖表數據可知,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與高中階段的生源規模呈現出極為相似的變動趨勢。當高中生源下降或上升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也隨之下降或上升。當生源人口增加時,此時由于高中學位數量已基本固定,中考分數較高的學生數量也可能增加,中職為了滿足人們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擴大招生,此時可能招收中考分數較高的生源;當生源人口減少時,中考分數較高的學生也可能相對減少,在滿足普通高中生源基礎上,剩下的可能都是中考分數不高的學生,中職教育通過降低招生標準進行招生,成為高中階段的“兜底”教育,以滿足人們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

3.普職比主要是因為學齡人口的波動而被動波動

普職比隨著高中階段學齡人口的增加而減少,隨著高中階段學齡人口的減少而增加。這表明普職比不是通過理性思考、廣泛調研、科學合理規劃、設置出來的結果,而是隨著生源學齡人口的波動而被動地波動的結果。

三、未來20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趨勢預測

基于對高中階段生源總量與普職比變動情況的把握,本研究對2023-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與普職比進行趨勢預測。2023-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相對應的是2008-2028年的出生人口,其中,2023-2038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總量對應的是2008-2023年的出生人口,2039-2043年高中階段招生總量對應的是2024-2028年的出生人口,因此,只需要預測這5年的出生人口。假定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2022年的91.6%[10]逐年上升,并在2031年接近100%,便可對未來20年高中階段生源規模進行估算。假定未來20年普通高中的招生數與2022年的947.54萬人保持不變,便可計算出相對應年份的普職比。

(一)2023-2038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變動趨勢預測

2023-2038年高中生源對應的是2008-2023年出生的人口數量,本文主要參考衛生部門公布的每年活產嬰兒數量以及國家統計局公布每年的出生人口數據。2023-2038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與普職比預測見表1。

2023-2030年這8年的高中生源波動區間在1334萬人~1670萬人,這是根據國家統計局與衛生部門公布的活產嬰兒數據的推測,其中高的年份為1670萬人,低的年份為1334萬人。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活產嬰兒數,受2011年雙獨二孩政策的影響,2026年、2027年高中生源出現小幅上升期,最多增加約90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高的年份為2029年的1670萬人,而后下降。2023-2030年普職比將在2.52~1.31之間波動。其中2008-2014年受雙獨二孩政策影響,高中生源總量出現小幅上升,2023-2029年的普職比隨之下降。但隨著雙獨二孩政策效應釋放完畢,2015年高中生源總量快速下降,2030年普職比隨之上升。

高中階段生源的峰值年份出現在2031年、2032年,2031年的生源區間在1850萬人~1768萬人,2032年的生源區間在1759萬人~1723萬人,比2022年高出了約200萬人~500萬人,然而,高峰期僅僅持續了兩年,這兩年的高峰期與“全面二孩”政策有關。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后,2016、2017年是二孩出生的主要年份,201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出生人口1786萬人,衛健委公布的是1850.35萬人;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衛健委公布的是1759.65萬人。兩部門公布的2016年的數據均高于2017年的數據,相對應2031年普職比最低,為1.05~1.15之間,2032年的普職比在1.17~1.22之間。

2033-2038年高中階段生源持續下降,從2033年的1363萬人~1523萬人下降至2038年的905萬人。2033-2038年高中階段生源數量對應的是2018-2023年的出生人口,這五年高中生源的持續下降與2018年及以后出生人口數持續走低有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相對2017年減少近200萬人,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2018年相對2017年減少近400萬人。202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出生人口為956萬人,相比國家衛健委公布的2016年活產數1850萬人,減少將近一半。相對應的2033-2036年普職比還可以維持在1.65~9.07之間,但2022年隨著出生人口斷崖式下跌,如果按照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數947萬人來計算,2037年留給中職教育的生源僅剩下約8.46萬人,普職比將激增至113。2038年,中職面臨生源枯竭,高中階段的生源數量也將出現負增長,這意味著到那時中職學校將因招不到生而面臨關閉或轉型。

(二)2039-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預估

2039-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對應的是2024-2028年的出生人口。本研究運用總和生育率法對2024-2028年出生人口進行預測。

1.總和生育率的設置

總和生育率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人口生育水平的關鍵指標,廣泛運用于人口預測。2023年④《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051[15]。全國一孩次、二孩次、三孩次生育率分別為0.606、0.317、0.128。本研究以2022年各生育率作為基礎,分高中低三種預測方案分孩次設置總和生育率。TFR的下標“1”表示一孩次;下標“2”表示二孩次;下標“3”表示三孩次。2024-2028年高中低方案的總和生育率設置見表2。

高方案總和生育率參數設置為1.4。其依據是國內人口學者對我國總和生育率的估計。如尹文耀預測2030-2050年間我國的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45左右的水平[16];王廣州預測我國2025-2035年總和生育率為1.3926-1.4093[17];梁建章等預測我國到2035年高方案下總和生育率為1.4[18]。高方案總和生育率假定為預測期內全國總和生育率將從2022年的1.051逐漸接近1.4。

中方案總和生育率參數設置為1.11。根據原國家衛計委在2017年進行的全國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1.4%的育齡婦女認為1個孩子最理想,80%的育齡婦女認為2個最理想,7.9%的育齡婦女認為3個及以上最理想,0.7%的育齡婦女認為沒有孩子最好[19]。可見,認為2個最理想的育齡婦女人數,大約是認為3個及以上最理想的育齡婦女的10倍。因為在二孩政策出臺的開始年份,因二孩政策而多出生的人口約200萬人~300萬人,由此估計,因三孩政策而多出生的人口只有20萬人~30萬人,總和生育率回升約0.059。中方案總和生育率假定為,預測期內全國總和生育率將從2022年1.051逐漸回升至1.11。

低方案總和生育率參數設置為0.8。其依據主要參考華人圈近年來生育率情況。參考同處于儒家文化圈的韓國、中國臺灣地區的生育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種、文化、生活習慣具有相似性,尤其是韓國與中國臺灣地區都推行過“家庭計劃”。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大韓民國、中國臺灣等華人圈國家及地區總和生育率2021年均為0.8[20]。如果沒有有效的鼓勵生育政策,中國未來生育率就會接近全球最低水平。按照文化圈來對生育率進行排序,華人圈的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21]。低方案總和生育率假定為,預測期內全國總和生育率將從2022年的1.051逐漸降至0.8。

2.2024-2028年出生人口預測結果分析

根據高、中、低總和生育率參數方案,使用2022年⑤的人口數據作為基礎數據,參考中國人口預測軟件(CPPS)⑥開展人口預測,預測出2024-2028年的出生人口,見表3。其中,高方案預測結果顯示,2024-2028年間我國出生人口將有小幅提升,這5年大約提升82萬人;中、低方案預測結果顯示,2024-2028年間我國出生人口持續走低,中方案預測2024年出生人口913萬人,2028年下降至800萬人,這5年減少113萬人,低方案預測2024年出生人口為842萬人,2028年為755萬人,約減少87萬人。

未來5年,我國出生人口數沿低方案運行的可能性較大。一是五普、六普、七普三次權威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2010、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22、1.18、1.3,說明我國近20年總和生育率已經低于1.5以下,處于超低的人口生育系列[22]。二是育齡婦女⑦數量持續下降且生育意愿居于全球底端行列。根據六普及七普公布的人口數據,15-49歲的育齡婦女人數分別約3.7977億人、3.2229億人⑧,10年間育齡婦女總量減少5748.8萬人,降幅達到15%。2021年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繼續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于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后、00后女性群體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僅為1.54個和1.48個[23]。三是儒家文化圈的經驗表明,鼓勵生育政策嚴重的滯后性,將導致鼓勵生育政策的實施效果不明顯。如日本1949年通過流產合法并取消孩子撫養補貼的辦法抑制人口增長,生育率從1949年的4.34降至1974年的2.05。1990年開始,日本大幅提高育兒津貼[24],1995年、2018年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42、1.422[25],20年僅提升0.08左右。然而,我國生育率已經下降至1.3左右才開始鼓勵生育,鼓勵生育政策嚴重滯后,其實施效果有限。如2021年全國多地實施鼓勵生育政策,但2022年的出生人口僅956萬人,相比2021年的1062萬人,減少100多萬人,這已是很好的證明。

3.2039-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與普職比預估

如果2039-2043年高中毛入學率接近100%,即所有年滿15周歲的孩子均可接受高中教育,2039-2043年高中階段生源人口規模對應于2024-2028年的出生人口。見表4。

假設2039-2043年普通高中招生數與2022年的947.54萬人保持不變,計算得出中職招生量與普職比見表4。高方案預測的生源,中職招生量由2039年的98萬人上升至2043年的180萬人,相應的普職比由9.67下降至5.27;中方案預測的2039年中職生源已經枯竭,2039年及以后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為負增長;低方案預測2039年及以后普通高中生源均為負增長。

(三)預測結果分析

第一,因生源總量的減少,中等職業教育生源將在14年之后急劇減少已成定局。由于2022年及以后年份出生人口大量減少,14年后即2037年中等職業教育生源將急劇減少,并于2038年前后出現沒有生源的情況,且普通高中生源出現負增長。這已經開始警醒社會各界中職學校的生源枯竭必須引起關注。

第二,普職比將因中等職業教育的被動縮減而在2037-2043年間陷入新的不平衡。人口出現拐點期,高中生源將斷崖式下降,伴隨而來的是普職比的急劇增加。2036年高中階段普職比9.07-8.28,2037年急劇上升至113,普職比將出現新的不平衡。

第三,目前建立起來的職教高考通道將因普職比的變化而呈現出低選拔性。據2023年的高招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中職畢業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占比約為65%,其中約10%升入本科院校[26],升學途徑包括對口單招、五年一貫制等多種方式。2020年中職畢業生人數為586.27萬人[27],普通高中的畢業生數為786.53萬人[28],中職畢業生數占高中階段畢業生數的比例為42.7%。然而2037年高中階段畢業生數的普職比開始嚴重失衡,2039年及以后甚至普通高中生源都出現負增長時,職教高考將面臨選拔生源的缺口。

四、政策建議

(一)適時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重心

依據未來20年高中階段生源變動的趨勢,不同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心不同。首先,近14年,高中階段生源波動較為平穩,盡量根據需要適度降低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緩解中考壓力,并提前為產業發展儲備人才。其次,14年之后,則要重點考慮如何保證不出現中等職業教育的突然式微。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綜合性高中,將其作為蓄水池,兼顧普通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以適應未來的適齡人口變化。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模式擴大中職教育生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就業人員中,41%的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其中,制造業49.2%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建筑業55.2%受教育程度為初中[29]。所以,提高全體就業人員的素質,無疑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開拓了空間,如規定雇用1000名以上工人的企業,為工人設置中職學校,雇用100名以上工人的企業,開設初中級技能培訓班等,讓大量的就業者接受職業教育。

(二)主動且合理地設定高中階段普職比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的本體性功能及其在不同時代應該承擔的職能,確定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厘定普職比,而不應該僅僅依賴學齡人口的變動而被動等待普職比的變化。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選拔特性,其具有民生屬性,是一種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技術轉型升級,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振興,同時,個體的教育需求也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趨勢,兩者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應該承擔起滿足技術革新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個體臨時、兼職等非標準化就業的需求,培養新型農村勞動人民,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服務廣大平民,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同時肩負起托底教育,維護社會穩定等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組織各類轉崗、再就業、失業人員以及特殊人群等接受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的制度”等政策目標。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服務面向不僅是適齡人口,還應該包括高中畢業未升學、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各個年齡段,不同身份類型,有意愿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群體。普職比的設定應該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滿足人們對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為依據,主動合理地設定,而不是僅僅依賴適齡人口的變動而任由之被動地變動。

(三)適時關注高等教育階段的普職比

政策研制與政策變革,不僅要關注中等教育階段的普職比,還要與時俱進關注高等教育階段的普職比。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教育,為高等職業教育提供生源。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高等教育數據,如果把職業本科招生與五年制高職轉入專科招生均計算到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比例為53.83%[30],此時,中職畢業生數占高中教育階段畢業生總量的比例為38%。但中等職業教育未來20年生源的變動,2037年中職教育生源枯竭,高中階段畢業生數的普職比嚴重失衡時,必將影響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供給。根據預測,近14年中職教育普職比較為平穩,相對應的2040年之前,即近17年高等教育的普職比還能繼續維持,但是2037年及以后隨著適齡人口的減少,高中階段普職比出現嚴重失衡,相對應的2040年及以后高等教育階段普職比將隨之出現嚴重失衡。目前已經打通的職教高考制度也必將因高中生源的萎縮而面臨招生困境。因此必須適時關注高等教育階段的普職比,以保證其可持續發展。

總之,根據國際慣例,當總和生育率下降至超低水平⑨之后,即便是鼓勵生育,對提振總和生育率的效果也十分有限。2037年及以后中職教育將面臨生源枯竭的生存危機,普通高中也將迎來生源負增長的困境。或許,韓國、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反思。在這一關鍵節點到來之前,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用積極的態度、主動的作為,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參 考 文 獻

[1]國家統計局.2020年中國人口普查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35-45.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EB/OL].(2017-06-28)[2024-02-19].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899428.html.

[3]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3[EB/OL].(2023-02-17)[2024-02-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047408808016074&wfr=spider&for=pc.

[4]查吉德,張傳軍.超大型城市中等職業教育生源預測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38-43.

[5]王廣州.中國高等教育年齡人口總量、結構及變動趨勢[J].人口與經濟,2017(6):79-89.

[6]趙佳音.“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全國及各省市學齡人口預測——2016至2025年學前到高中階段[J].教育與經濟,2016(4):64.

[7]李玲,楊順光.“全面二孩”政策與義務教育戰略規劃——基于未來20年義務教育學齡人口的預測[J].教育研究,2016(7):22-31.

[8]謝良才,和震.論現階段普職比的波動[J].教育科學,2016(6)72-80.

[9]彭虹斌,賀芳.未來20年普職分流的生源趨勢與融合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22(11):12-18.

[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7-05)[2024-02-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11]國家統計局.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EB/OL].(2021-07-23)[2024-02-19].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d7c/202111/P020211126523667366751.pdf.

[1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EB/OL].(2022-02-08)[2024-02-19].http://www.gov.cn/fuwu/2021-02/08/content_5585906.htm.

[13]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EB/OL].(2023-02-28)[2024-02-19].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14]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EB/OL].(2024-02-28)[2024-02-20].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15]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32-46.

[16]尹文耀,李芬,姚引妹.中國人口的廣義高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7(9):113-140.

[17]王廣州,王軍.中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變化研究[J].社會發展研究,2019(1):1-20+242.

[18]易富賢,蘇劍.從單獨二孩實踐看生育意愿和人口政策——2015-2080年中國人口形勢展望[J].中國發展觀察,2014(12):58-74.

[19]賀丹,張許穎,莊亞兒,等.2006-2016年中國生育狀況報告——基于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數據分析[J].人口研究,2018(6):35-45.

[20]The World Bank.世界發展指標20021.總生育率(女性人均生育數)[EB/OL].[2024-02-19].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DYN.TFRT.IN?view=chart&locations=HK.

[21]易富賢.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3:32-42.

[22]賀芳,彭虹斌.2022-2035年學前教育學齡人口預測與資源需求分析[J].教育與經濟,2023(6):77-84.

[23]國家衛生健康委.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J].人口與健康,2022(8):6-9.

[24]沈可,王豐,蔡泳.國際人口政策轉向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經濟評論,2012(12):112-122.

[25]世界銀行.世界人口展[EB/OL].(2023-04-26)[2024-02-14].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DYN.TFRT.IN?end=2017&locations=CN-KR-SG&start=1960&view=chart.

[26]中國教育在線.2023高招調查報告:中職學生規模化進高考[EB/OL].(2023-06-12)[2024-04-2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AxMjkwNg==&mid=2650561504&idx=1&sn=a2735ca3f09a1d79a541154446ea5d17&chksm=beb4faa589c373b3bd9a8715b1ccfc3e91894b3de02129d8617afef345e5d7633f432b3c748a&scene=27.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9-14)[2024-02-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html.

[29]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23-53.

[30]熊丙奇.普職比究竟多少合適?[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3(4):47-50.

The Laws of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Trend Prediction for the Next 20 Years: Perspective of Student

He Fang, Chen Wei

Abstract? By grasping the change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next 20 yea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1-2021 are as follows: the number of degrees and the scale of running schools in upper secondary general education are basically stable; in fact,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a regulator to meet the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mainly fluctuates due to fluctuations in the school-age population.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 the number of upper secondary students from 2023 to 2043 corresponds to the birth population from 2008 to 2028,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decrease in the school-age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will sharply decrease in 14 years, which has become a certainty;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fall into a new imbalance between 2037 and 2043 due to the passive reduction of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rrently establish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hannel will exhibit low selectivity due to changes in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it is proposed to adjust the development focus of uppe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in a timely manner; reasonably setting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timely pay attention to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ratio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changing patterns; trends prediction; student source perspective

Author? He Fang, lecture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Wei,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偷拍一区| 在线国产欧美| www欧美在线观看| 91黄色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一级片免费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综合网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福利一区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不卡网亚洲无码|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亚洲一区第一页|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不卡在线看|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一级电影| 91小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91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91福利片|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在线va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日本日韩欧美|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色135综合网| 欧美在线伊人|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