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曦 李爽
摘 要:新醫科建設承擔著為健康中國培養“五術”醫學人才①的使命,對新時代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醫學院校在宣傳陣地上應主動回答“怎樣培養人”的時代命題。從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加強宣傳工作的價值意蘊出發,分析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并根據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提出實踐性較強的工作策略和路徑,以期為醫學院校宣傳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醫科建設;醫學院校;新聞宣傳;網絡育人
新醫科建設是健康中國大背景下國家賦予醫學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務,加強醫學院校宣傳工作不僅可以幫助廣大師生及時知曉、了解新醫科建設的新進展新成效,而且還能為醫學教育創新改革和“五術”醫學人才培養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醫學院校要深刻認識到不斷加強宣傳工作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和運用新聞傳播規律,積極探索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加強宣傳工作的路徑和方法。
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加強宣傳工作的價值意蘊
第一,加強宣傳工作是新醫科建設的現實需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為基本原則。四個“新”為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預示著新征程上,醫學院校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醫療服務等領域,將面臨著傳統與創新、遵循與變通、頂層設計與基層落實等一系列機遇與挑戰。而宣傳工作本質上就是做人心的工作,可以為培養人民健康守護者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還能充分激發廣大師生和醫務工作者對“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的自信和認同,自覺承擔起新時代醫學教育使命。
第二,加強宣傳工作是新醫科建設的內在要求。醫學院校是醫學生的聚集地和未來健康守護人的培育場,培養“五術”醫學人才,是醫學院校的使命與擔當。宣傳工作在彰顯醫師素養和師德師風、涵養醫學生高尚醫德和人文情懷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精神引領和導向作用。其豐富的傳播內容和立體的傳播矩陣深受青年學子青睞,因此深耕新媒體矩陣,充分發揮其網絡育人、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功能,將為培育新時代高層次醫學人才提供強大助力。
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醫學院校宣傳工作面臨的困境
第一,宣傳內容不夠豐富。對新醫科建設進程中的成果亮點和文化品牌等挖掘還不夠充分,較少對具有醫學創新鮮明特色的人、事、物進行延伸表達,缺乏以鮮明的具象實物建立與讀者的情感鏈接點。
第二,育人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在話題、行文和表達風格上較為刻板和生硬,把握最新網絡熱點和生活化表達方式的能力不強,在持續吸引青年學子方面,難以形成“引流池”和“蓄水池”效應。
第三,宣傳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醫學院校宣傳工作隊伍大多以黨委宣傳部專職人員和各二級組織的兼職通訊員為主。專職人員一般具有新聞宣傳專業背景,但對醫學領域的了解較為薄弱;兼職人員一般為各學院和附屬醫院的教職員工和學生,他們多具備醫學專業背景,但在靈活運用新聞傳播規律進行實踐工作等方面相對欠缺。
新醫科建設背景下加強宣傳工作的實踐方略
新醫科建設強調從以治療為主向生命健康全周期的理念轉變,這對宣傳工作的視域范圍和工作架構有了更高要求和更深啟示。
第一,把握新聞傳播選擇律,深挖宣傳資源。傳播主體要選擇策劃方向、新聞信息、報道方式、目標受眾等。這意味著能夠設置傳播過程中的議題,以教育引導收受主體,即廣大師生的思想觀念或行為方式。
一是靠前策劃,關注效度。緊抓特殊時間節點,敏銳發現與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相聯的契機,提升議題策劃設置能力。可在醫師節、教師節、護士節、開學季、畢業季等關鍵節點,提前策劃、因勢利導。例如:結合新醫科建設,在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前,根據學科特色和優勢,策劃系列深度報道,對復合型拔尖醫學人才培養、現代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和護理人才培養等專題,進行主題、角度、步驟、采訪對象等事項的統籌安排,不僅可以更全面地展示醫學教育創新發展成果,而且還能夠在比較集中的時間段,以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時代亮度的宣傳作品強化主流價值引領,增強廣大師生對新醫科建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二是用戶思維,體現溫度。一方面,要在標題上下功夫。在新媒體已深度融入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大背景下,標題可以說是宣傳作品與讀者見面的“第一次握手”,起到能否吸引讀者并將其“拉”入頁面進一步閱讀的關鍵作用。具體方法如使用身份和場景帶入方法擬題,“臨床醫學生的值班故事”“醫學生的求職故事”;或使用懸念和提問方法,“新醫科建設相關專業,你了解嗎?”“這些重要醫學突破,你知道嗎?”。值得注意的是,標題要圍繞著內容提煉或延伸,不能做標題黨。另一方面,要在內容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及時抓取校園里可親可感的一線師生鮮活小故事,將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融入學校建設實踐成果以及英雄模范、醫藥行業標兵的先進事跡,通過典型榜樣和朋輩帶動,培育學生見賢思齊、追求一流的積極心態。此外,校史文化具有天然的人文情懷,對醫學生起天然的價值引領、學科認同作用[1]。要不斷挖掘校史資源中的精神內涵,對校名、校訓,校史名人、優秀校友,地標建筑、人文場景等進行主題介紹或打造品牌欄目,并將其納入學校“大思政課”建設體系,涵養醫學生高尚醫德和人文情懷。
第二,把握新聞傳播效用律,完善宣傳大格局。受眾希望盡快獲得預知、未知的信息,傳播主體提供的新聞越豐富越好。因此,新聞宣傳工作不僅要為廣大師生提供盡可能快和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且還要提供富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這需要在宣傳工作中奠定堅實的組織架構和隊伍儲備。
一是合縱連橫,推進融媒體建設。縱向聯合,學校的融媒體架構建設要將學校、部處、學院、學系、班級,乃至師生間有影響力的個人賬號納入。明確不同媒體的定位,加強宣傳主體間的溝通[2],做到統一管理,避免相互競爭、相互干擾。搭建“一個聲音、多個出口”的輿論陣地,在重大事件的發布和回應上,可以第一時間充分發揮校黨委宣傳部和校級媒體在信息傳播和輿情溝通上的優勢。橫向聯動,學校或學院等二級單位一般都擁有網站、微信或微博等不止一個新媒體平臺,各個平臺下又設有不同的宣傳隊伍,如學生微信記者團、學生視頻記者團、學生廣播記者團等;但各個隊伍之間的溝通和聯動較少,難以做到協同、高效管理,容易出現宣傳內容同質化、傳播效果薄弱的問題。因此,在設置各團隊指導教師的基礎上,應由職能部門或學院分管領導統一帶領,定期召集各團隊主責人集中策劃,擬定報道計劃和主題,由“單兵出擊”轉向“集團作戰”,充分發揮骨干和團隊聚合力量。
二是內培外引,提升專兼職隊伍融本領。對內,以工作會議、專題培訓、走訪調研、交流研討、資源共享、實戰練兵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黨委宣傳部、各二級單位宣傳委員、師生通訊員、臨床醫學院宣教中心等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特別是與新聞時效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路徑,尤其需要宣傳工作人員掌握,以此應用在醫學教育創新改革相關宣傳報道中,使作品更具可讀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對外,重視專業人才引進。一方面,從校外引入專業的采編、視覺、運營、技術人才,讓熟悉和掌握融媒體運營的人才加入學校新聞宣傳隊伍,優化現有的人才隊伍結構,適應融媒體發展要求。另一方面,在學校宣傳隊伍之外,從各部門、各學院或臨床醫學院挖掘和推薦有宣傳工作專長或對宣傳工作極具熱情的師生,特別是有醫學專業背景又兼具攝影特長、文案特長的師生,補充復合型新聞宣傳人才隊伍的不足。
第三,把握新聞傳播接近律,充分發揮宣傳育人功能。傳播主體希望受眾能夠理解、認可宣傳信息及其觀念;受眾希望傳播主體能以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傳播新聞。新醫科建設推進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強調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新聞宣傳工作來說,應緊扣育人目標,內容上提供與廣大師生需求接近、興趣接近的新聞活動或信息,形式上要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和綜合培訓,激發創新活力。
一是設立網絡育人學生記者工作室。面向新醫科建設的宣傳工作,不能僅僅將醫學生作為宣傳的“對象”,而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宣傳主體,才能更加接近“傳收一致”的傳播理想狀態。秉持“三全育人”理念,設立網絡育人工作室,將政治、思想和價值觀融入網絡和學生的生活中。一方面,以工作室為載體,完善學生記者培養機制。從學校層面,要通過采訪榜樣、采寫活動、課題調研等豐富的新聞實踐,使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逐步成長為宣傳工作的“建設者”;從學生層面,要充分調動學生記者積極性,指導學生完成自己感興趣、想策劃、欲展示的宣傳作品,為其提供充分展現才華的平臺和機會。另一方面,建立宣傳工作表彰激勵機制。對及時提供新聞線索和素材、積極參與宣傳實踐、繁榮校園文化的學生記者給予榮譽證書或獎品激勵;設立“特聘記者”“首席記者”席位,授予工作能力突出、對宣傳工作有特別貢獻的學生。因此,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學生作為“傳播主體”的角色體驗,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增強責任心、溝通能力和對醫學職業生涯的認同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身學習工作。
二是與主流媒體形成聯動育人合作機制。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北京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有著天然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校內宣傳與校外宣傳相結合,構建與主流媒體或互聯網平臺的長效合作機制,不僅可以為醫學生搭建更廣闊的舞臺,拓展視野、打開格局,而且也可以使醫學教育的聲音傳播得更廣。在宣傳合作方面,建立定期聯系、策劃共商等機制,將重點報道、調研觀察、視頻作品等在主流平臺推送,多平臺多角度整合傳播,擴大“朋友圈”和影響力。同時,在學習培訓方面,建立定點交流、聯合培訓等機制,圍繞時事熱點、宣傳策劃、視覺設計、推廣運營等主題進行學習研討,向主流平臺學習如何豐富內容和創新表達的方式方法。
高校宣傳工作是學校與師生的雙向構建活動,只有充分認識和掌握新聞傳播規律,據此對宣傳工作的理念、機制與內容進行創新發展,才能講好新醫科建設征程上的師生故事,為醫學教育創新改革和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注釋:
①具有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的“五術”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袁羽西,劉偉,李志芬,等.新醫科視域下醫學院校校史文化育人的實踐[J]. 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3,31(3):323-326.
[2]張帆.新形勢下高校做大做強宣傳思想工作的實踐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23(11):49-51.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