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元概念、方法論與意義場

2024-07-11 10:35:41趙立兵
編輯之友 2024年6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人機融合視域下智能媒介傳播研究“(20BXW11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后真相語境下新聞事實核查與媒介功能調適研究”(18YJC860053)

作者信息:趙立兵(1980— ),男,河北邢臺人,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媒介哲學、閱讀理論。

【摘要】作為當代閱讀活動的外部環境與底層結構,數字閱讀基礎設施不僅涵蓋互聯網硬件設備、設施與物理環境,還包括數字平臺的數據、程序及規范體系,且指向諸多閱讀行動者間的互動互構關系。文章以基礎設施倒置的研究方法,揭示出數字媒介平臺并非被動、中立且不可見的實踐背景,其蘊藏的能動性深刻影響著閱讀意義的生成模式、象征機制與時空結構,重塑了作者、讀者、文本、介質等要素之間的構序法則。同時,作為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意義冗余,其潛在的信息超載、過度聯結、“信息繭房”等負面效應,將給人類知識生產的獨立性與創新性帶來巨大風險。如何克服數字閱讀的“熵增”現象,開啟知識創新的“負熵”進程,是閱讀研究必須回應的時代之問。

【關鍵詞】數字閱讀 閱讀實踐 知識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轉向 活力物質主義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6-031-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6.004

一、閱讀過程的意義場:人的世界抑或物的宇宙?

閱讀意義來自何處?其詮釋和傳播何以可能?這向來是閱讀研究中的根本性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界定,不僅預示著閱讀理論間迥異的邏輯起點與基本假設,還意味著其在精神與物質、個體與社會、理性與情感等理論光譜中所秉持的差異立場,因而也成為審視不同閱讀理論范式特征的觀察窗口。

1. 傳統閱讀理論的人文主義基調

從口語傳播時期到印刷書籍時代,人們一度偏狹地認為閱讀意義源于作為“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話語”[1]的文本及其背后或隱或現的創作者。于是,作者以及承載著其精神光芒的文本便成為閱讀意義的唯一來源,并長期占據著西方文論與閱讀史的中心位置。直到20世紀,從羅蘭·巴特宣稱“作者之死”開始,閱讀活動中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的讀者方才取代作者及其所創造的文本,成為閱讀意義的來源以及西方文論的重點,從而迎來了閱讀史上“讀者的時代”。[2]

其實,無論是注重作者與文本中心,抑或關注讀者和詮釋社群,[3]傳統閱讀理論的邏輯起點基本限定于認知主義與知識社會學的理論范疇,認為閱讀是擁有意向性的人類主體對于承載著內容、意義與價值的書籍文本這類客體進行認識、闡釋與征服的過程,因而是一種靜止態、個人化、精神性的認知行為和符號生產過程;閱讀意義只可能產生于作者/讀者、閱讀/文本二元結構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正是傳統閱讀理論中這種根深蒂固的“對主體、圖像和文字的盲目迷戀”,[4]才致使其系統性忽視文本物質形態、信息傳輸技術、知識生產機制、社會交往情境、閱讀行為規則等背景因素在意義生產中的能動作用,誤解了事物也有“說話”的權力與“詮釋”的沖動,[5]低估了物的力量在人們的話語實踐、精神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政治潛能。

2. 當代閱讀理論的物質與實踐向度

近年來,在西方年鑒學派、新文化史和書籍史的影響以及新物質主義思潮的啟發下,閱讀思想史發生了一個主流范式變更,即顯著的物質轉向。研究者愈發認識到,閱讀不僅是一種基于文本與符號的認知行為和精神現象,還是一種“讀者針對以物質形態呈現的符號以精神和身體作出反應的過程”;[6]閱讀意義不僅發生于讀者個體、閱讀社群內部的精神交往與話語博弈中,亦生成于精神與物質、身體與環境、人類與非人類等諸多要素之間的纏結地帶與實踐過程。[7]可見,當代閱讀理論的核心范疇已顯著拓展,昔日潛藏于文本之后且被系統忽視的物質基底、技術條件、具身實踐、文化情境等客觀力量無一例外地被納入分析視野。這勢必深刻影響人們閱讀活動的內在經驗模式、意義建構機制,重塑閱讀過程諸行動者之間的復雜權力結構,進而生成一種全新的交互模式與主體類型,從而啟發理解閱讀概念的全新向度。

如果說人的閱讀體驗過程、意義生成模式、對閱讀現象的理解,同其所處時代的文化技術水平、社會交流結構以及盛行的哲學思潮、理論范式、人們的觀察視角密不可分;那么,在當今“所有社會發展過程越來越依賴于遍及全球的傳播基礎設施”,甚至“社會化在其基本方面已經變得媒介化”[8]的時代征候之下,應如何重新梳理既有的閱讀概念體系?怎樣看待已經發生劇變的現實媒介環境與當代閱讀實踐?如何審視作者、讀者、文本、介質、身體、平臺等諸多閱讀要素之間的互動結構與權力關系,尤其是怎樣理解長期被傳統閱讀理論忽視的數字閱讀基礎設施在閱讀意義生產中的能動作用,研判其將在哪些維度上推動著數字閱讀意義生成方式產生根本性變革?這些都是本文將要追問的核心議題。

二、什么是閱讀基礎設施?一個概念性框架

何為基礎設施?知識生產同基礎設施有何關聯?閱讀基礎設施又意指何物?有何特征?具備著怎樣的結構與功能?對這些問題的梳理將為本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概念基礎。

1. 基礎設施概念的三個維度

盡管基礎設施的概念十分復雜,外延也較寬泛,但是研究者已對其基本屬性取得了三個基本共識:首先,基礎設施無疑是物質性的,它關涉的是人類實踐活動所必需的諸如由泥沙、鋼鐵、混凝土等材料所建造的公路、橋梁、高鐵、港口等設施與設備,即人們所說的“硬件”;其次,基礎設施還特指社會主體開展生產生活實踐所依據的一整套協議、程序、標準、記憶與制度等非實體性的行為規范與規則體系,[9](97-117)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軟件”;再次,基礎設施還具有典型的關系性特征,它總是與特定的社會組織與實踐情境相關聯,因此時間因素與應用場景便成為考察基礎設施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變量。

總之,無論是將基礎設施看作一類硬件、一套軟件還是一種關系,其共同之處在于:基礎設施是“人們在實踐中產生的,與活動和結構相關聯的東西”,它構成了“人們賴以認知、行動、實踐與生存的外部環境與支撐結構”,[10]借助這種“整體性的技術、文化系統與體制化網絡”,各種物品、信息與人員得以自由流通,人類社會聯結成為有機的集合體。[11]顯然,基礎設施概念的外延幾乎涵蓋了人類社會活動中的大多層面,其內生的生態學意味無疑為基礎設施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理論縱深,并為解讀日益復雜的生產生活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2. 知識生產的基礎設施轉向

正是由于基礎設施概念的寬泛性,它不僅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物質實踐中,亦普遍適用于內容生產、知識傳播及意義建構等諸多精神文化領域,因而有效拓展了知識社會學的研究界域,成為科學技術研究、媒介人類學等學說的重要關注對象,甚至促發了傳播與媒介研究基礎設施轉向的理論進路。[12]尤其是在當下的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的語境下,數字媒介無疑構成了當今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基礎性結構,人類社會的知識基礎設施正在朝著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加速演進。

因此,人們的數字閱聽、溝通交流與專業實踐愈發依賴于各式數據模型、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維基百科以及智能系統等數字技術與媒介平臺,這就造成了基礎設施研究與平臺研究的交叉融合,且帶來了近年來被學者們熱議的“基礎設施的平臺化”與“平臺的基礎設施化”等諸多現實問題。[13]這種人類知識生產與信息傳播基礎設施的結構性變化無不在呼吁并啟發著閱讀理論的新議題、新邏輯與新范式。因此,我們不僅應超越文本中心主義的思想禁錮,將理論視野延展至閱讀之“后”,聚焦具有活力、聚合與能動性[14]的物質性力量,還有必要將這種技術人工物的組合,視作一種網絡、一種框架、一種體系,以及一種整體論意義上閱讀行為得以發生和延續的隱蔽性基礎結構。

3. 閱讀基礎設施的基本內涵

在基礎設施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很容易理解閱讀基礎設施的基本內涵。作為知識生產的物質基礎與人文環境,閱讀基礎設施不僅包括由特定材質制作的各式書籍、電子設備以及由物理場景所構成的物質性的“硬件”,也包括由文本、符號、推薦算法以及與閱讀活動緊密相關的一系列社會組織、制度安排、文化氛圍等所構成的規范性“軟件”,以及基特勒所謂的人類有機的身體及感官所構成的生物性“濕件”,[15]當然還包括閱讀活動中作者/讀者、文本/介質、意識/物質等閱讀要素所建構的關系性環境。可見,閱讀基礎設施的概念之中,天然蘊含著生態學的論點,即將閱讀活動視作由技術、社會與制度構成的分布式的知識生產實踐。[9](97-117)

相較于傳統閱讀理論,從基礎設施的角度切入閱讀研究,實際上體現了一種徹底的理論范式切換:即從對非物質性的文本、符號與內容,以及人們的認知、詮釋和互動的考察,轉向對由傳輸媒介、物理環境、身體感官、社群關系以及規則體系等多元要素所構成的生產網絡的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講,福柯的《知識考古學》也可視作知識基礎設施研究的經典范例。這或許就是其對檔案語料的文本內容和陳述分析興味索然,卻對促使陳述和話語得以生成與嬗變的“實體、載體、場所和日期”[16]等物質性或外在性條件情有獨鐘的根本原因。

三、轉向后臺: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研究的方法論

作為一種有益的方法論,基礎設施理論為閱讀研究乃至媒介學說提供了嶄新的觀察視角。那么,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可能面臨怎樣的實際問題?應當采取何種適配的分析工具?又將打開怎樣的想象空間與理論格局?這是接下來將要討論的重點話題。

1.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可見性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倘若從基礎設施隱喻的維度來觀照人類的閱讀活動,研究者首先需要面對的理論難題在于:基礎設施不僅是一個多模塊、多層次與不平衡的復雜適應系統,而且往往嵌入特定的生產關系、社會規范與行為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運行的潛在性支撐力量,從而造成基礎設施研究中典型且棘手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問題。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基礎設施作為海德格爾所謂的“上手之物”,通常隱沒于人們日常行為目的和認知任務之后,不為人類感官所明確覺知。只有當基礎設施本身因不可控的外力侵襲或系統本身問題而不得不中斷進而影響到生產實踐與社會運行之時,才會在人們的意識世界得以“復顯”。也就是說,基礎設施的可見與不可見并非其固定屬性,而是隨觀察視角與言說語境變化的動態過程。

同樣,對于閱讀這種高認知性的實踐活動而言,人們更容易將意識聚焦于直觀的文本符號與即刻的閱讀感受,以致對閱讀后如黑箱一般存在的數字閱讀平臺視而不見。正是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退隱性與邊緣化,使得人們無法對其短期內的具體功能與直接結果進行清晰界定,以致形成了一種其是客觀、中性、可有可無的深度誤解,并且偏狹地將閱讀意義的來源訴諸所讀之內容、作者的籌劃、讀者的解讀,以及傳受雙方隔空的思想對話與符號交往,而與物質性的硬件設備、傳輸介質、身體官能,以及規范性的社群關系、平臺規則、文化情境等基本無涉。于是,如何突破這層不可見性的偽裝和外殼,便成為閱讀基礎設施研究的前提與關鍵。

2. 基礎設施倒置研究方法與示例

要想在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研究中變不可見為可見,勢必要將觀察視角從文本、符號、作者、讀者等閱讀表象轉移至閱讀實踐得以發生的背景地帶,這就涉及基礎設施研究中一個獨特的思維方法——基礎設施倒置。[17]具體而言,研究者要想突破籠罩在基礎設施之上的經驗與理論的遮蔽物,就需要實現“形象—背景”研究視角與“基質—實質”理論重心的切換:[10]即不再簡單地將基礎設施看作一種自然、靜態與中性的存在物,視為社會系統運行于其上的實踐后臺與底層邏輯,單純地將物或人及其線性的因果關系作為考察重點,而是將基礎設施自身的發展、演化進程及其所引發的人、物與社會的權力關系變遷凸顯出來,從而作為生產生活的表層與社會展演的前臺加以集中考量。

如此一來,即便是文件夾、檔案盒、復寫紙等毫不起眼的文件管理小物件,也足以作為現代企業管理的基礎設施以及控制變革的核心要素加以研究,[18]而現代圖書印刷發行體系、文獻分類標記方法、科研同行評議機制等基礎設施的發明,則對人類的知識創新與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若采用這種特殊的觀察視角,對數字閱讀平臺的基本結構與運行機制進行分析,則不難對當代閱讀現象產生諸多新的理解。例如,在微信公眾號與微信閱讀客戶端所設定的劃線功能中,只要用戶對重點內容長按、選中并劃線,系統將自動標記該段文本被讀者劃線的次數。這項非常簡便的內容標簽程序,實際上就是一種通過詮釋社群內部的認知協同與知識眾包策略,進行文本內容篩選和推薦傳播的基礎設施。同理,倘若我們以閱讀基礎設施的眼光審視短視頻平臺中的彈幕現象,也會發現這種“伴隨文本”[19]覆蓋乃至置換原始文本內容“媒介奇觀”的背后,實則是數字內容平臺利用信息交互技術對用戶參與意識的集中征用。

3.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文化規約機制

當然,基礎設施分析還適用于對數字閱讀平臺廣泛設置的“點贊”“轉發”等小按鈕,“@”“#”等小標簽,以及多模態的文本構成、破碎化的排版風格的考察,將為人們解讀互聯網場域的內容分發方式、知識協同策略以及用戶共情機制,透視數字時代的人類思維方式與精神文化風格提供有益的研究進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韓炳哲認為,當下這個盛行著“討喜文化”和“積極心理學”,且試圖消除一切“否定性”與“異質性”的“肯定社會”抑或“妥協社會”[20]的形成,即與社交媒體平臺點贊、分享等技術應用所構筑之基礎設施密切相關。同樣,相較于前網絡時代的讀者,互聯網時代的用戶之所以在文本意義詮釋的主體性、參與性上有著更高的追求,也無疑與注重內容生產開放性與互動性的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長期浸潤分不開。

因此,數字基礎設施以其所具有的美學、情感、秩序與政治力量,[21]不僅帶來了閱讀效率的提升、文本形態的豐富以及交互方式的拓展,同時還塑造了閱讀行為的發生場所與表現樣態,閱讀意義的生產模式和象征機制,以及作者、讀者、文本、身體、介質與閱讀平臺間的權力關系,甚至于“我們的經驗、感知、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乃至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方式”[22]都將在這種基礎設施無聲地詢喚與潛在地規制下發生著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但這種由數字基礎設施引發的閱讀文化領域的“漫長革命”,只有經過較長時段的發展與對比,方可被人們明確感知。基礎設施影響的這種間接性、不穩定性與長周期性,極易造成人們對其負面效果的輕視和大意,進而喪失優化文化輿論生態的最佳時機,這是全社會不得不思考的一個現實問題。

四、“靜默的革命”: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意義建構的三個面向

如上文所言,人類創造的基礎設施盡管大多呈現為潛隱的狀態,但它們并非僅僅作為社會活動中消極、中立且去遠性的后勤系統,而是“通過與周邊其他人造物以及自然環境的互動,在不自覺中塑造著人類的身體姿態、社會組織和文化風貌,以及人類對于其所處環境的知識與話語”。[23]對于數字閱讀而言,其所依賴的數字閱讀平臺的底層技術架構、數據交換協議、內容推薦算法,及其在實現信息智能匹配過程中對用戶使用時間、位置、場景、關系等要素的調用,對網民瀏覽歷史、點贊評論、態度傾向等數據的搜集,這些都將規制媒體界面何種內容被呈現,什么觀點可傳播,什么價值被凸顯,同時影響著何種聲音被淹沒,誰的意見被忽略,哪類關系被雪藏,甚至還將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形構著民眾的閱讀慣習、時空感知、交往樣態以及整個社會的文化風氣。

1.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意義生成的未來向度

作為社會記憶的基礎設施,數字媒介技術不僅是斯蒂格勒所謂的“第三持留”(又稱“第三持存”),[24]還是一種“前反饋”或者前攝性的“第三預存”,[25](209)其技術實踐的重心并不在于對過去發生的事實進行機械而客觀的記錄與表象,而在于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功能。同樣,在媒介哲學家弗盧塞爾看來,當今社會無疑處于一個“后歷史”時代,其基本特征可以用“程序”一詞來描述:社會生活都需要在這種虛擬性的、不確定的但又是可預測的程序化現實中加以運作;社會現實永遠處于一種發生的狀態之中,個人和社會行為便被這種符號機器逐步地“編程”。[26]

可見,數字閱讀基礎設施不僅造成文本模態、傳輸渠道、閱聽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還促使文本意義生成的機制、過程和時間結構發生了重大位移。其中,數字媒介推動閱讀方式變革的一個典型特征,即閱讀意義的時間向度由傳統閱讀的歷史屬性逐步轉變為數字閱讀的未來取向。一方面,正如后真相概念所昭示的,數字閱讀的意義建構缺乏明確的主體、方向與性質層面的限定,而是表現為一個具體時空場域中實時生成與綿延展開的歷史進程。我們既難以追溯這種閱讀行為的起點,亦無從鎖定閱讀過程的終點,甚至意義開始于何處、流向于何方、因何人何事何物發生了偏向甚至反轉,都無法事先預知。另一方面,如果說傳統閱讀文本的價值大小主要依據讀者自身既往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進行主觀性詮釋和模糊性判斷的話,數字閱讀文本的意義衡量則更加依賴于媒介平臺所顯示的用戶點擊、相互轉發以及點贊評論等客觀性、可視化的數據記錄和交互痕跡,這種閱讀數據經由推薦算法的遞歸性計算與分發,成為實現未來用戶與內容精準適配的主要依據。

2.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意義構造的空間偏向

在媒介環境學派奠基者伊尼斯看來,傳播基礎設施對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他認為,口耳相傳時代有一個基本預設,即對時間和持續性的側重與依賴。其后,隨著文字、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時間的壟斷地位遭到沖擊,時間與空間的平衡受到破壞,空間成為現代媒介與民族主義國家運行的基本機制。[27]如果按照伊尼斯對媒介偏向的理解,數字媒介基礎設施顯然屬于空間偏向,只不過其空間性體現在截然相反卻共生共存的兩個基本維度。一方面,數字媒介作為一種空間克服與重組的方式,促進了人員、物資、信息、知識的區域流動性與環境開放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媒介無疑是去遠性和解構性的,它通過維利里奧所謂的遠程在場實現了對物理環境“景深”的消除,造成了“道路層”的污染以及人與所處環境關系的惡化。[28]另一方面,數字媒介在抵消物理空間的同時,構造了一種流動的、仿真的、可重組的甚至數字孿生式的新型交往平臺與媒介實踐場域,它不僅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與意義建構的方式,而且重新界定了人們對自身、社會、時間及環境的經驗框架與權力關系。因此,數字媒介又表現出對物理和社會空間建構性的一面。

具體到數字閱讀實踐,如果說在傳統的紙質文本閱讀時代,閱讀活動被沉重的肉身錨定于相對固定的空間界域,讀者主要靠內心世界的思接千載延展了存在的時間性的話,那么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或泛在物聯網時代,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場景性與移動性無疑構成了人們思維認知、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以及“與世界建立聯系、參與和理解世界的方式”。[29]這種移動性首先意味著知識生產行為與閱讀實踐活動時空界限的消融,流動化的知識生產、碎片化的內容閱聽、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的穿梭往復、彼此糾纏與耦合互構成為當代數字閱讀實踐的鮮明注腳。昔日被人們所忽略的位置、場景、環境等空間性要素日益上升為閱讀實踐與意義建構中的重要力量,甚至閱讀行為主體都已演化為由互聯網與自然環境構成的宏觀信息系統的一個有機節點。移動性不僅指稱物理空間的游移不定,也意指一切事實、立場、情感、關系等社會層面的變動不居,隱喻著萬事萬物都只是一個“暫時性的、轉瞬即逝的,也是未竟的、不完整的、不一致的過渡性安排”。[30]

3.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意義塑形的關系法則

作為文化研究的核心范疇,意義和內在關系是天然地糾纏在一起的,[31]意義的來源不僅在于主體性的內在感受,更在于不同個體及其與社會、環境的聯結互動。由此,我們很容易理解,互聯網的本質是“數據在兩點之間移動的一套協議”[32]這一論斷。也就是說,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根本不是其所傳輸的文本與內容,不是處于信息流通鏈條兩端的實體性節點,不在物質性與技術性信息網絡本身,而是信息在不同網絡節點之間進行流動的一套流通機制與交互關系,甚至文本內容的主要功能也蛻變為一種“用于產生關系的資源”。[25](130)

一方面,數字閱讀意義的生成不僅取決于閱聽主體的個性化認知與詮釋,也取決于不同主體之間所發生的隨機性對話與群體性行動。在數字閱讀的語境中,讀者的話語權以及作為他者的閱讀社群的意義建構功能得到極大彰顯,傳統閱讀中的“內容為王”策略,愈發受到數字閱讀“關系至上”原則的挑戰。數字媒介平臺通過點贊、分享、劃線和打賞等技術手段將用戶關系納入內容生產、分發和接受的全鏈條。社交關系不僅使人們更容易發現內容,也更方便其表達態度與觀點,從而將傳統閱讀場景中個人的內在體驗變成數字閱讀平臺上群體的共同表達。

另一方面,在拉圖爾等人倡導的非現代哲學視角下,自然、物質以及技術人工物等非人類要素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而是作為同樣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參與現實建構,發揮著“轉譯”或者“轉義”的基本功能。[33]甚至在一些技術悲觀論者看來,隨著算法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擁有內生邏輯與演進慣性的技術體系或將作為一種自主性力量超脫并凌駕于人類社會之上。[34]這勢必造成主體的類型、結構與范圍,以及主體間性的作用機制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在對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考察中,不僅要考慮外顯的讀者—文本、讀者—讀者等人類主體“之間”的問題,還必然關涉潛在的文本、媒介與外部環境等文本間性或客體間性問題。

五、物質的潛能: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意義冗余的反思

當一個物件或系統被稱為基礎設施時,人們自然容易關注其設計初衷或預設目標。然而,作為一個多要素、多環節、多模態構成的復雜系統,基礎設施果真等同于其所顯現之“冰山一角”嗎,其隱藏部分又將對人類知識生產乃至文化生態產生哪些潛在影響和未知風險呢?

1. 基礎設施的非預設性與價值溢出效應

實際上,基礎設施一詞的英語詞根“infra”本身就有“在……之下”,即潛藏、未然和不確定之意。這在哈維看來,基礎設施在實現人類主體所預設、計劃的既定目標的同時,往往會帶來諸多非預設和計劃之外的實際效應及社會關系。比如,人們建設公路是為了提高交通效率、提升經濟活力,但恰恰由于該公路的修建意外地使得一個村落逐漸一分為二。[35]基礎設施的這種潛在的非預設性作為一種物質的潛能、價值的溢出抑或意義的冗余,使其不僅可以實現人們所賦予的諸如承載交通、治療病患、蓄水發電、國土防衛、知識生產、公共溝通等基礎功能,直接推動國家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建設,還在眾多晦暗隱蔽處潛移默化地“他律”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信息傳播領域,數字媒介基礎設施的這種價值溢出效應更加顯著。究其原因,媒介學者克萊默爾判斷不是文本亦非軟件,更無關人類的詮釋,而是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媒介的物質性,給這種“意義的‘剩余物奠定了基礎,也給意指的‘剩余價值奠定了基礎”,而這些剩余的東西“完全沒有被符號使用者所意向,也完全不受符號使用者的控制”。克萊默爾還將這種作為“前對話”“前語義學”的現象稱為“軌跡”,并指認這些“軌跡不對我們說什么,但它向我們顯示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向我們顯示的東西必定是附帶的,“無意地形成的”,否則就不是軌跡。[36]在這一點上,哈維、克萊默爾的理解與哈曼等人所倡導的物導向的本體論以及思辨實在論不謀而合。在后者看來,物就好比一個巨大的深淵,它不僅總是退離或被遮蔽于人的體驗之外,而且還比其組成部分或其在世界上的效應總和都多出來一些東西,因此任何試圖通過直接或字面的語言來把握物的實在性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37]

2. 數字閱讀基礎設施的“熵增”風險及應對之道

由于數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入知識爆炸、信息冗余以及超級鏈接的時代,只是大多數人并未對這種新的閱讀語境與交往方式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導致人們對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所帶來的意義的剩余和社會影響的非預設性缺乏明晰的理解與警覺。盡管人類發展數字閱讀技術的本義在于提高閱讀效率、豐富內容形式、擴大傳播范圍、增進用戶連接,但我們在看到數字媒介為人類帶來解放的同時,也不能對數字閱讀平臺上潛在的“技術消費主義”文化,[38](6)或者說“超工業化”的知識生產模式及其與生俱來的“熵增”效應與“毒性”[39](16,24,41)風險掉以輕心。比如,作為數字閱讀實踐的基本前提,信息技術與資本唯有將一切個人、物體乃至自然環境都轉化為同質性的“一般數據”,[40]才能夠被機器讀取、運算控制并產生商業價值。數字基礎設施的這種平臺性和“統合欲”一方面使萬物互聯,極大提升了知識生產與傳播效率;另一方面卻使社會在過度連接中走向“象征的貧困”“情感的控制”以及“個體化”喪失的反面,[41]甚至導致人類知性與理論分析能力的“短路”及“心靈的無產階級化”。[39]( 52,86)

于是,每個人在享受數字閱讀基礎設施帶來的效率紅利的同時,或難以逃避因為對社會交往與知識共享的過度追求而帶來的“社會關系的殖民化”乃至“數據殖民主義”等日益沉重的“連結的代價”。[42]這種知識生產的實時在線與社會關系的透支消費,勢必為人們思維的獨立性和判斷的審慎性帶來巨大挑戰。在數字閱讀場域的眾聲喧嘩之中,人們或許很難再同既往一樣,對縈繞于周遭世界的符號事實保持應有的距離,而是傾向于憑借直覺與感性進行認知并開展行動,從而將那些費時耗力的理性論證與邏輯推理拋諸腦后;大家愈發沉溺于數字技術所架構的信息孤島,熱衷于劃線站隊、相互攻訐,難以傾聽并容納不同的聲音,這些都不利于凝聚社會共識,在最大范圍內實現公共利益。

如果對于數字基礎設施在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冗余現象缺乏批判性反思與實踐的回撥,人類或將面臨被這種互聯網復合體層層滲透甚至深度綁架的風險,以致成為我們自身創造物的俘虜,并導致“上癮、孤獨、妄想、殘忍、精神錯亂、負債累累、揮霍浪費、記憶衰退和社會解體”,最終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變成一片蒼白黯淡、動蕩凌亂、沒有希望且無法治愈的“數字焦土”。[38](4,51)雖然這種技術恐懼思潮多少有些夸張的成分與杞人憂天之虞,但它恰恰從側面印證了唯有對數字閱讀基礎設施諸種意義“剩余”進行深入省察,方能從根本上澄明被技術樂觀主義話語所遮蔽的陰暗面,在多元主體參與的閱讀實踐中揚長避短,處理好自我與他者、個體與社會以及人類與“非人類”的“共在”關系,最終開啟斯蒂格勒所期望的技術發展的“負熵”[39](13)進程。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當代閱讀基礎設施的數字媒介技術,以其自身所攜帶的物質性、規范性、關系性力量,猶如一股股流淌于地底深處的涓涓細流,雖無聲無息卻深刻雋永地塑造了人們的閱讀實踐過程、意義生成機制、社會輿論生態乃至整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對“活力、聚合、能動”之物的肯定,不僅關涉人們重新回溯閱讀思想史,重新理解閱讀諸概念,重新界定人與人以及人與媒介的內在性關系,重新審視當下日益媒介化的閱讀環境與日常生活,而且有利于我們克服長久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之偏狹,在人與物耦合互動抑或后人類主義的全新維度上思考技術時代的人類存在之本質,還對我們深刻反思愈發體系性、生態性的技術人工物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的異化、同化、加速與“熵增”等傾向,著力防范數字閱讀基礎設施應用中潛在的信息孤島、認知極化等負向效應,規避日益增大的社會共識分裂乃至瓦解等系統性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保羅·利科. 詮釋學與人文科學:關于語言、行為與解釋的論文集[M]. 洪漢鼎,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116.

[2] 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5.

[3] 克勞斯·布魯恩·延森. 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 劉君,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36.

[4] Brown B. Thing Theory[J]. Critical Inquiry, 2001(28): 1-22.

[5] 唐·伊德. 讓事物“說話”:后現象學與技術哲學[M]. 韓連慶,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6.

[6] 戴聯斌. 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閱讀史研究理論與方法[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58.

[7] 趙立兵. 走向“邊緣”:閱讀過程的實踐現象學[J]. 國際新聞界,2023(4):116-137.

[8] 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 現實的中介化建構[M]. 劉泱育,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47,185.

[9] Bowker·G.C, Baker K, Millerand F, et al. Towar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tudies: Ways of Knowing 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M]//Hunsinger J, Klastrup L, Allen M.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Internet Research. Dordrecht: Springer, 2009.

[10] Star·S. L, Ruhleder K. Steps Toward an Ecology of 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Access for Large Information Spac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6,7(1):111-134.

[11] 布萊恩·拉金. 信號與噪音:尼日利亞的媒體、基礎設施與都市文化[M]. 陳靜靜,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3.

[12] Plantin·J.C, Punathambekar A. Digital media infrastructures: pipes, platforms, and politics[J].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19, 41(2): 163-174.

[13] Plantin·J.C, Lagoze C, Edwards·P.N, et al. Infrastructure studies meet platform studies in the age of Google and Facebook[J]. New Media & Society, 2018, 20(1): 293-310.

[14] Coole D, Frost S. Introducing the new materialism[M]//Coole D, Frost S. New materialisms: Ontology, agency, and politic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43.

[15]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硬件,一個未知的本質[M]//西皮爾·克萊默爾. 傳媒、計算機、實在性——真實性表象和新傳媒. 孫和平,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11.

[16] 米歇爾·福柯. 知識考古學[M]. 董樹寶,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119.

[17] Bowker Geoffrey, Lisa Bud-Frierman. Information Mythology and Infrastructure[M]//Lisa Bud Frierman. Information Acum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Knowledge in Modern Business.London: Routledge,1994:231-247.

[18] Yates·J.A.Control through Communication: The Rise of System in American Manage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57-64.

[19]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1.

[20] 韓炳哲.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M]. 吳瓊,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2-4.

[21] Larkin B.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infrastructure[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13(42): 327-343.

[22] 威廉·弗盧塞爾. 技術圖像的宇宙[M]. 李一君,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1.

[23] Bowker·G. C.Second nature once removed: Time, space and representations[J]. Time & Society, 1995, 4(1): 47-66.

[24] 貝爾納·斯蒂格勒. 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M]. 方爾平,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74.

[25] 許煜. 論數碼物的存在[M]. 李婉楠,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6] Flusser V. Post-history[M].Minneapolis: Univocal Publishing, 2013: 19-26.

[27] 哈羅德·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8:143-166.

[28] 保羅·維利里奧. 解放的速度[M]. 陸元昶,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30-31.

[29] 彼得·阿迪. 移動性[M]. 戴特奇,譯.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前言.

[30] 齊格蒙特·鮑曼. 流動的現代性[M]. 歐陽景根,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3.

[31] 阿爾弗萊德·懷特海. 思想方式[M]. 韓東輝,李紅,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4.

[32] 尼克·庫爾德利. 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M]. 何道寬,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

[33] 布魯諾·拉圖爾. 我們從未現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M]. 劉鵬,安涅思,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98,25.

[34] 蘭登·溫納. 自主性技術:作為政治思想主題的失控技術[M]. 楊海燕,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48-50.

[35] Harvey P. Infrastructures in and out of Time: The Promise of Roads in Contemporary Peru[M]//Nikhil A. Akhil G, Hannah A. The promise of infrastructur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 80-101.

[36] 西皮爾·克萊默爾. 作為軌跡和作為裝置的傳媒[M]//西皮爾·克萊默爾. 傳媒、計算機、實在性——真實性表象和新傳媒. 孫和平,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64-81.

[37] 格拉漢姆·哈曼. 新萬物理論:物導向本體論[M]. 王師,譯.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2:34.

[38] 喬納森·克拉里. 焦土故事:全球資本主義最后的旅程[M]. 馬小龍,譯.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3.

[39] 貝爾納·斯蒂格勒. 南京課程:在人類紀時代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德意志意識形態》到《自然辯證法》[M]. 張福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40] 藍江. 一般數據、虛體與數字資本: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數字資本主義批判[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27.

[41] 貝爾納·斯蒂格勒.象征的貧困1:超工業時代[M]. 張新木,龐茂森,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3,73.

[42] Couldry N, Mejias·U. A.The costs of connection: How data is colonizing human life and appropriating it for capitalism[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6,12.

The Digital Reading Infrastructure: Meta-Concept, Methodology and Fields of Meaning

ZHAO Li-bi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As an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underlying structure for contemporary reading activities, digital reading infrastructure not only covers the Internet hardware equipment, facilities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includes the data, programs and normative system of digital platforms, and connects with the interactive and inter-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reading actors as well.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infrastructure invers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igital media platform is not a passive, neutral and invisible practice background, but its embedded agency profoundly influences the generation mode, symbolic mechanism and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of reading meanings, and reshapes the law of the ranking according to the proper order among the author, readers, text, media and other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meaning of digital reading infrastructure "redundancy", its potential information overload, excessive linkage, information cocoon and other negative effects will bring great risks to the 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 of human knowledge production. How to overcome the "entropy increase" phenomenon of digital reading and start the "negative entropy" proces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have become the questions essential in our times and reading researches must find the answer.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 reading practice;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infrastructural turn; vital materialis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网站在线看|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99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高清|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国产丝袜啪啪| swag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制服丝袜 91视频|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免费在线色|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理论一区| 伊人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天天干伊人| av在线无码浏览|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色图第一页|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片|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成人小视频网|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一在线| 中国毛片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国产一级片网址| 91青草视频|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2019国产在线| 免费高清a毛片| 日韩天堂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中国精品自拍|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