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萍 李彬 劉倩
摘? 要:采用《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和《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20)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以下幾點,①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均值、對心理疾病的知識和觀念優于我國社會水平,但是在對待心理疾病的態度、行為和技能、維護心理健康態度方面,大學生群體回答正確率較低;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存在顯著的性別、城鄉、學歷層次、專業類別差異,擔任心理骨干、學習課程和參加活動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素養均處于較高水平;③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認識觀念得分高于無困擾學生,但在應對行為因子上顯著低于后者;④心理健康低水平組的心理健康素養低于高水平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素養越差;⑤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心理/精神障礙患者的接觸頻率”呈負相關,與“對心理健康服務的熟悉程度”呈正相關。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心理健康水平;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20-0115-04
Abstract: National 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and Mental Health Self-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SRQ-20)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The average score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the knowledge and concept of mental ill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the social level in China, but the correct answer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lower in the attitude, behavior and skill towards mental ill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maintaining mental health; ②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urban and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level and professional category.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students who are mental backbone, learning courses and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is at a higher level; ③The mental health cognition scores of psychologically disturbed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disturbed students, but the coping behavior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 ④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the group with low mental health level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high mental health level; The lower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the worse the mental health quality; ⑤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ntact frequency of patients with mental/mental disorder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iarity wi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Key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iteracy; mental health level; influencing factors
心理健康素養,是澳大利亞學者焦爾姆(Jorm)1997年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幫助人們理解、應對和預防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知識和信念”。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個體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彈性、應對方式水平密切相關[1-2],并且可有效預測學業結果和職業適應[3];新冠感染疫情中,心理健康素養與專業求助或推薦求助行為有關[4]。2018年,“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普遍提升[5]”,作為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被明確提出。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也明確提出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的目標[6]。因此,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試圖探明新時期大學生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觀點和行為等特點,為做好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建議。
一?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共有4 個省市1 410名大學生參與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1 386份,其中男生563人,女生823人,平均年齡20.19±1.79歲。其他人口學和社會學資料見表1。
(二)? 研究工具
1? 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
采用吳玨等[7]編制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為施測工具。該問卷共60個題目,由6個分問卷組成,分別測量心理疾病的知識和觀念、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觀念、對待心理疾病和患者的態度、應對心理疾病的行為和技能、維護心理健康的態度、維護心理健康的行為和技能。問卷計分以判斷正確率(回答“正確”計1分,回答“錯誤”計0分)為指標,考察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分數越高、正確率越高,其心理健康素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7,各分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93~0.829之間。
2? 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20)
該問卷由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共20個題目,采用2點計分,得分越高,代表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臨床參考指標為8分,高于標準應引起關注。在本研究中,SRQ-20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1。
(三)? 數據處理
使用SPSS 26.0對各變量(因子)的總體狀況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檢驗,采用 Pearson 相關分析法檢驗各變量之間的關系。
二? 研究結果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總體情況
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和各因子進行分析(表2),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素養問卷總分滿分60分,而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只達到37.96分,相當于百分制的63分。將 Likert量表題目得分轉換為0、1計分后,進一步分析6個二級維度的回答情況,結果發現,“應對心理疾病的行為和技能”與“維護心理健康的行為和技能”判斷準確率是最低的,而“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觀念”準確率是最高的。在60個問卷條目中,以下3個條目正確率是最低的:“假如身邊有人流露出自殺念頭,我會勸他不要瞎想”正確率12.9%(社會公民正確率為4.3%);“當服用精神科藥物出現副作用時,我會自己減量或停止服藥”(正確率14.8%),“長期過量飲酒是心理疾病”(正確率15.9%)。
采用摘要獨立樣本t檢驗與江光榮等[8]以社會公民為樣本的心理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總分顯著高于社會公眾水平。大學生對心理疾病的知識和觀念回答正確率(64.3%)也高于我國國民數據(56.56%)。但是在對待心理疾病的態度、應對心理疾病的行為和技能、維護心理健康的態度三個維度上,大學生群體的回答正確率低于我國國民數據(均低于10個百分點)。
(二)? 不同組別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得分分析
1? 人口學差異
統計不同組別大學生心理科學素養總分以及各維度得分的平均數和標準差(X±s)。結果顯示,女生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Ts≥3.05,Ps<.001);城鎮學生在維度1、維度5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Ts≥2.47,Ps<.05);本科生在總分和維度1、2、5、6得分均顯著高于專科生(Ts≥2.12,Ps<.05);文史類學生在總分和維度1、2得分顯著高于理工類學生(Ts≥3.19,Ps<.001)。
2? 社會學差異
為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社會學差異,分別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對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及各維度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上,普通學生得分均低于學生干部,而學生干部均低于心理骨干(Ts≥6.71,Ps<.001));就讀心理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其在總分和維度1、4、5維度得分均高于非心理學專業學生(Ts≥2.12,Ps<.05);學習過心理健康課程、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學生,其在總分和各維度得分方面均顯著高于未學習課程(Ts≥3.47,Ps<.001)、未參加活動的學生(Ts≥3.94,Ps<.001)。
(三)? 心理衛生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1? 自身心理困擾經歷與心理健康素養
為了解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經歷對其心理健康素養的影響,本研究設置了“成長過程中是否經歷心理困擾”和“是否被診斷過心理障礙”的問題。結果顯示,共有517人(37.3%)報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心理困擾,56人(4.04%)報告有心理障礙診斷史。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是否經歷心理困擾和是否有心理障礙診斷史的差異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其關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認識觀念得分均高于無困擾學生(Ts≥2.59,Ps<.05),然而,他們在應對心理疾病的行為因子上,卻顯著低于無心理困擾學生(T=-2.83,P<.01);是否有心理障礙診斷史,在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及各因子得分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2? 心理衛生背景與心理健康素養
相關性分析發現(表3),大學生心理/精神障礙患者的接觸頻率與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心理健康的知識觀念、維護心理健康的行為和技能呈負相關;而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熟悉程度與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及各因子之間均呈正相關。
以心理健康自評得分8為臨界值,將得分大于等于8劃為心理健康低水平組,共有187人(占13.5%),得分小于8劃為心理健康高水平組,共有1 199人(占86.5%)。結果顯示,心理健康低水平組在素養總分及維度4、5、6均低于心理健康高水平組(Ts≥3.24,Ps<.001)。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自評總分與素養總分、維度4、5、6呈負相關(表3),即心理健康自評總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素養越差。
三? 結論與討論
(一)?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行為和技能素養有待提高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知識觀念方面的素養優于社會公民,這與一些研究結果相一致[9]。但是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尤其在維護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態度和行為技能方面,明顯低于社會公民。這可能說明,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尤其是課程建設的大力發展,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掌握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基本概念、分類,能夠對相關問題作出基本的判斷。但是由于大學生仍處于人生經驗較少、自我調節能力較低的發展階段,因此在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態度、行為和技能方面仍然處于不成熟的狀態,尤其是關于自殺的問題上,大學生群體極度缺乏科學的知識,以及自助、助人的應對方法,需要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存在群體差異
從整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存在顯著的性別、城鄉、學歷層次、專業類別和社會角色差異,這與已有研究結果相一致[9-11]。相較而言,女生、城鎮學生、本科生學歷以上和文史類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較高。大學生社會角色也會影響心理健康素養,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擔任心理骨干的學生、學習過心理健康課程、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素養均處于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有心理困擾的大學生,其關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認識觀念得分均高于無困擾學生,然而,他們在應對心理疾病的行為因子上,卻顯著低于無心理困擾學生。這或許說明: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可能采取了一些自助措施,如資料查閱、知識問詢,他們掌握了關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大量知識。但是可能由于求助資源受限、社會功能受損、心理疾病污名化等原因,他們在行為和技能方面仍然存在極大的困難[12-13]。
另外,本研究發現,心理健康低水平組在心理健康素養總分及各因子方面均低于心理健康高水平組,大學生心理健康自評得分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得分呈負相關,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素養越差。但是可能由于本研究采用了與前述研究[8-10]不同的計分方式,并未得到心理健康水平與心理健康素養之間的回歸模型,因此兩者之間的預測關系需要更進一步探討。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心理/精神障礙患者的接觸頻率”呈負相關,與“對專業心理健康服務的熟悉程度”呈正相關。這說明,傳統的一些觀點和做法,如“時間是最好的療愈”,期望“有問題的學生跟同樣的學生在一起可能會互相治愈”——這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自愈能力,相反可能會因為缺乏科學的康復指導和有效的幫扶而使問題越加嚴重。家庭、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的正確方法是盡快提供科學的心理健康服務,使其接受正規的醫療服務和心理治療服務,這不僅能夠減緩他們在心理困境中的精神痛苦,使其盡快恢復健康,而且將有助于長期的心理健康維護。
(三)? 對策與建議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14]。當前,青少年和大學生心理問題呈多發、早發態勢,由心理問題引發的極端個案數量增幅明顯[15]。為了應對這一突出的時代性矛盾,除了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制定完善的公共政策和保障措施外,高校還應以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為目標,做好以下心理育人工作。
1? 重視心理行為訓練,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
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16]明確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但是由于師資隊伍、專業水平等因素,很多高校仍然采用大班化、理論化教學,這導致在教學目標,尤其是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方面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這需要高校以課程建設和隊伍建設為重要抓手,對現有課程內容和課程形式進行改革探索,鼓勵以小班化、體驗式教學為主,將心理行為訓練有機嵌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宣泄、心理干預技術掌握和積極行為習得,從而提高課堂心理育人效果。
2? 重視主體性發展需求,增強實踐技能培育
隨著時代發展,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度提高,他們希望獲得健康快樂的人生。同時,大學生階段特有的發展主題也成為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他們迫切需要外界能夠提供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使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因此,高校需要重視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主體性需求,設計個性化、差異化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心理健康服務供給側,內容包括同一性形成、生涯發展、親密關系、人際關系、情緒管理和領導力等,形式包括讀書會、心理沙龍、團體輔導、個體咨詢、小組工作、素質拓展和網絡宣傳等,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實踐技能的獲得。
3? 重視“三全”心理育人,保障心理健康素養提升工程取得實效
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決定了心理育人是一項系統和長期工程,要求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為學生心理心理發展保駕護航。這要求高校堅持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發展,抓好專兼職隊伍建設,針對學工隊伍、專任教師、研究生導師、行政管理人員和后勤服務人員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專業技能培訓。要推進課程體系、隊伍體系、輔導和干預體系、家-校-醫協同體系高效運行,做好心理育人場地和平臺建設,滿足學生個性化心理發展需求,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注入積極的心理動力和長期實效。
參考文獻:
[1] 孫若菡,李文福,楊光,等.心理科學素養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9,39(9):679-684.
[2] 劉陳陵,孫斌,賈亞菲,等.武漢市某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積極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J].醫學與社會,2022,35(12):80-84,92.
[3] 陳景秋,王慈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量表的修訂[C]//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9:820.
[4] 賈亞菲,孫斌,周文琪,等.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專業心理求助行為[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3,37(5):416-422.
[5]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黨〔2018〕41號)[EB/OL].(2018-07-0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423.htm
[6]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EB/OL].(2019-07-15).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msclkid=3af03936b25c11ecb5543b1f15c25507.
[7] 吳玨,朱旭,李艷青,等.國民心理衛生素養問卷的編制[C]//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8:1.
[8] 江光榮,李丹陽,任志洪,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素養的現狀與特點[J].中國心理學報,2021,53(2):182-201.
[9] 張柯藍,雷光輝,章勁元,等.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素養狀況與育人工作啟示[J].心理月刊,2023,18(19):71-74.
[10] 李曉艷,賀晶晶,沈鈺嵐,等.合肥市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專業心理求助行為調查分析[J].心理月刊,2023,18(19):206-208,214.
[11] 丁閩江,蘇婷茹.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現狀分析及提升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24(2):66-72,111.
[12] 高旭,李鳳蘭,李虹韋,等.大學生心理衛生素養的現狀調查[J].高教論壇,2019(6):7-14,33.
[13] 郝曉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J].才智,2024(1):102-105.
[14] 教育部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教體藝〔2023〕1號)[EB/OL].(2023-04-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15] 對精神衛生工作情況報告的意見和建議[EB/OL].(2023-12-26).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401/t20240119_434353.html.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EB/OL].(2011-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精準化、專業化、規范化、專業化機制研究”(22CSJZ11);青島農業大學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項“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主體性發展的視角”(QNSZ2023008)
第一作者簡介:張利萍(1979-),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博士,副教授,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