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理論哲學有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即為了解決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如何符合外部世界這一經典難題,康德認為,之前的認識論實際上搞反了順序,這里實際上是“外部世界”如何符合我們的認知,為此他提出“物自體”與“現象世界”這一著名區分,其理論哲學的真正革命在于人為“自然”立法。康德打破當時先天的必然是分析的,后天的才可能是綜合的這一定見,提出先天綜合判斷。這個革命的意義在于,康德想為當時的自然科學提供絕對的根基,即為經驗科學提供必然性的保證。
而在實踐哲學領域,康德也有一個類似的革命。為了保證道德命題的實踐指導意義,康德認為,以幸福等外在價值規定意志的道德理論全都錯了,因為那些理論都是“他律的”。這些理論雖然能夠保證道德命令的客觀性,但無法必然產生相應的動機,因為這些道德理論給人的指導都是外加的。而其革命性則在于提出一種完全的“自律”理論,即我們的道德命令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因而有了道德命令的“形式根源”與“實質根源”。我們的道德命令不能有任何外在的“實質根源”,只能根據理性的“形式根源”,從而最終實現人為“自我”立法。
如果用克里斯蒂娜·M·科絲伽德的話來說,康德的“自我”立法想要解決的是規范性的兩難問題,即規范性,也是
姚云博士的《康德道德原則的實踐性及證明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22年)
所談的實踐性,要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它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第二,它是具有驅動力的。然而之前的理論,都只能得其一,而康德的人為自我立法,恰恰是想要兩者兼得。從這個意義上講,康德如何理解實踐性(或規范性)顯然是其倫理學的核心,也是理解整個康德倫理學的主線。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結項成果,其最大特點或說亮點就是抓住了康德道德原則是否具有實踐性這一核心要素。由于康德要解決的是實踐性的兩難問題,因此其倫理學也相應地受到兩邊的指責。這部著作正是針對康德道德原則受到的種種質疑,以康德道德原則為研究對象,揭示了這一問題是怎樣貫穿在康德哲學中的,為我們理解康德道德哲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姚云博士本部著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它關注了當代英美對于康德倫理學的發展,系統地介紹了當代英美倫理學界對康德倫理學的繼承與發展,探討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羅爾斯、科絲伽德、芭芭拉·赫爾曼、奧諾拉·奧尼爾如何分別從道德建構主義的視角發展了康德道德哲學,并且從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視角為康德道德原則的實踐性作了證明。此外,姚云博士還在書中對他們的證明作了評價。
總之,這部著作把康德道德原則植入社會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中,系統地分析與梳理了康德式道德原則的實踐性問題,揭示了該問題在康德道德哲學中的重要性和現代價值。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講,本部著作只是為這兩方面的探討做了一個基礎性的梳理與介紹工作,期待作者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挖掘康德的倫理資源,參與到當代實踐性(規范性)理論的對話之中,提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理論見解,以期推動當代規范倫理學理論的發展。
責任編輯:武玲玲
收稿日期:2024-05-17
作者簡介:葛四友(1976-),男,湖南臨湘人,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楚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