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發展馬鈴薯特色產業對優化畢節市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畢節市馬鈴薯特色產業的發展優勢、取得的成效及產業短板進行了調查分析,從機械化率的提升、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品牌建設等方面提出發展對策及建議,以期促進畢節市馬鈴薯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畢節市;馬鈴薯;特色產業;對策;建議
Exploration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Potato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n Bijie,Guizhou
CHENG Mali1,YANG Yun1,HUANG Wenlin2,XIAO Yuxia1,LIU Xiaoyan1
(1Biji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Bijie 551700,Guizhou;2Bijie Seed Management Station,Bijie 551700,Guizhou)
馬鈴薯產業是畢節市八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畢節市市委、市政府以建設“農業強市”為目標,組織編制了《畢節市馬鈴薯產業建設規劃(2019-2025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市的實施方案》《畢節市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圍繞“八大特色產業”深入實施“八大攻堅行動”,以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基礎,著力夯實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為重點,加快提升馬鈴薯等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建設[1-2]。為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做精做強馬鈴薯特色產業,針對當前畢節市馬鈴薯的發展優勢、取得的成效及產業短板進行調研,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及建議。
1 產業發展現狀與成效
畢節市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9萬hm2左右,鮮薯總產量600萬t以上,產值近80億元,是貴州省最大的馬鈴薯主產區,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主要有威芋5號、黔芋8號、青薯9號等,畢節市威寧縣在2008年榮獲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授予的“中國南方馬鈴薯之鄉”稱號。
1.1 良種繁育體系基本建成 2017年1月19日威寧縣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10個國家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之一,目前,威寧縣建成優質脫毒種苗研發基地10hm2,年產脫毒馬鈴薯組培苗700萬瓶[3];建成占地53.3hm2的馬鈴薯原原種擴繁中心和10hm2的馬鈴薯原原種擴繁智能溫室1個,實現年繁育原原種1.5億粒的生產能力[4];建成原種、一級種種薯基地1333.3hm2,年生產種薯4萬t;
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建設組培中心800m2,改造馬鈴薯原原種生產網棚12000m2,全市馬鈴薯擴繁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為馬鈴薯生產、種薯更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 培育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出臺各類獎補政策,大力支持本土馬鈴薯企業發展,完成貴州威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資產重組,拓展貴州威寧曙美佳食品有限公司產品銷售市場,支持貴州眾果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建成馬鈴薯分選線。目前,全市累計有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企業27家,其中包括貴州威寧曙美佳食品有限公司、貴州康家莉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5家,年加工能力達1.28萬t,農產品加工能力有效提升,帶動了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1.3 創優品牌拓展銷售市場 強化創優品牌,成功注冊了“威寧洋芋”“南方薯寶”“威雪牌”“幺貴”等馬鈴薯商標;2017年“威寧洋芋”入選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隨后2018年再度榮獲“全國100個農產品品牌”稱號。在2022年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實施的中國品牌價值測評活動中,“威寧洋芋”品牌強度834,品牌估值高達人民幣20.2億元,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1.4 建設示范樣板田提單產 依托糧油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推廣,優質特色糧食、糧油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等項目和貴州省農技人員“揭榜掛帥”“糧油作物高產競賽”等活動創建馬鈴薯高產示范樣板田,開展馬鈴薯分帶輪作、大壟雙行地膜覆蓋、晚疫病綠色防控等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和優質良種的展示示范,以提升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率和覆蓋率。其中涌現的高產典型:(1)2022年貴州省“揭榜掛帥”活動高產榜單,畢節市威寧縣雙龍鎮“馬鈴薯百畝方全程機械化作業示范”樣板點,經測產馬鈴薯平均產量達3521.61kg/667m2。(2)2022年貴州省糧油作物高產競賽活動中威寧縣中水鎮友光村“百畝方秋冬種馬鈴薯”樣板,經測產馬鈴薯平均產量4043.85kg/667m2,比高產競賽指標增產15.54%。(3)2023年貴州省“揭榜掛帥”活動高產榜單,畢節市赫章縣“糧食作物病蟲害高工效施藥器械統防統治示范”樣板點經測產馬鈴薯平均產量3662.06kg/667m2,比對照區增產128.40%。通過高產示范樣板田的建設提高農戶種植水平,以點帶面促進全市馬鈴薯生產提質增效、增產增收。
2 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2.1 氣候優勢強,產量潛力大 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總面積2.68萬hm2,境內平均海拔1600m,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溫度在10~15℃之間,無霜期245~290d,年日照時數在1096~1769h之間,年均降水量849~1399mm。市內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塊莖干物質的積累,從而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尤其是在威寧、赫章、納雍、大方等地區,海拔超過1600m的地帶7月的日平均氣溫低于22℃,這里氣候涼爽,土壤肥沃且疏松,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的品種性狀穩定,為開展脫毒馬鈴薯優良品種的繁殖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5-6]。
2.2 海拔高差大,可實現周年供應 畢節市立體氣候突出、海拔高差大,其西部地區海拔在1900m以上,屬于涼山或半涼山帶,這里的馬鈴薯種植實行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主要采取單季種植模式;相比之下,中東部海拔不足1900m的地區通常在冬末或初春時分種植,于夏季進行收獲,以復合間套作為主,與稻田的連續種植制度(接茬復種)結合運用。馬鈴薯生產形成早、中、晚熟品種搭配,冬、春種,夏、秋收并存的生產格局,具有總量大、品質優、供應周期長等特點,可實現周年供應,滿足市場的需要。
2.3 生態環境優,馬鈴薯品質好 畢節市生態環境優,工礦企業少,對環境污染小,非常適宜發展綠色、有機馬鈴薯食品,發展馬鈴薯特色產業具有明顯的質量安全優勢。
2.4 區位優勢強,外銷前景好 畢節市現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其中包括杭瑞高速和廈蓉高速在內的多條高速以及成都至貴陽的高速鐵路貫穿境內。畢節飛雄機場目前已經開設了飛往北京、上海、廣州等眾多城市的班機路線,交通便利,縮短了畢節與東南亞各國以及沿海主要城市間的距離,降低了物流費用,從而為馬鈴薯產業拓寬了外銷市場。
2.5 政策環境優,發展機遇大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將增強糧食及關鍵農產品的供應安全能力作為優先事項,以及“突破難點、填補弱項、增強優勢”的種植業革新方針,這為畢節市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契機。
2.6 消費潛力大,發展空間廣 馬鈴薯可以當主食,也可以作菜肴,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和對多樣化食物的需求,馬鈴薯作為一種營養豐富、口感多樣的食材,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除了傳統的燉、煮、炒等烹飪方式,現在還有土豆泥、薯條、薯片、馬鈴薯粉條、馬鈴薯面條、馬鈴薯饅頭等多種加工食品,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此外,馬鈴薯還可以作為原料用于制作淀粉、酒精等工業產品,進一步拓寬了其消費市場。
3 產業發展短板分析
與馬鈴薯優勢主產區相比,畢節市在耕地質量、機械化應用、基礎設施配套、經營主體培育、加工等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和不足,在扶持發展的重點方面還未找準突破口,存在全面推進但進度慢等方面的問題。
3.1 坡耕地比重大,機械化應用率低 畢節市屬于喀斯特地貌,地質構造復雜,境內山巒重疊,坡耕地比重大,土壤耕層淺薄、質地黏重且多呈酸性。大多數產區都難以實現馬鈴薯種植機械化和規模化,勞動用工多、運輸成本高,導致馬鈴薯生產成本過高,與北方相比,市場競爭力不足、規模化程度不高。
3.2 馬鈴薯良種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在馬鈴薯產業推進的過程中,播種用的薯塊是關鍵的一環。目前,畢節市缺乏對種薯整個生產流程的質量管理能力,急需建立具有權威性的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與認證機構;同時,種薯的質量監控體系尚未完善,難以支撐種薯生產基地規模的增長需求。
3.3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基地設施投入不足,尤其中部高海拔及西部地區,大多數均無配套的水利設施,頻繁遭受春旱等自然災害的侵襲,防災減災能力弱。在馬鈴薯種植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缺口尤其突出,且存儲技術陳舊,迫切需要適宜的儲存設備、農田通道以及灌溉系統等保障措施,這些因素限制了規模化及高效集約化的馬鈴薯繁育基地的發展。
3.4 種質資源狹窄,品種結構單一 新品種的研發能力不足,主推品種更新換代緩慢,目前培養的品種主要屬于中到晚熟的范疇,主要用于淀粉生產、蔬菜消費以及牲畜飼料,缺少適合市場需求并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早熟品種及專門制作薯條和薯片的加工品種,同時抗晚疫病品種的選育滿足不了生產的實際需要,也成為馬鈴薯單產提升較慢的原因之一。
3.5 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導向意識不強 目前,畢節市馬鈴薯種植依然是以家庭經營“小農戶”生產為主,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從事馬鈴薯生產的主力逐漸老齡化,而馬鈴薯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投入多,但當前馬鈴薯機械化應用率低,勞動力成本投入相對較高,致使經濟效益不明顯。同時部分農戶種植馬鈴薯習慣從自我喜好出發,喜種植薯塊芽眼深、外觀不規則的威芋3號等老品種,對外面市場需求(如馬鈴薯薯塊外表光滑,芽眼淺且少,呈圓形、橢圓形,適于去皮等)不甚了解,還有對淀粉含量、生育期長短、抗病性強弱、是否耐儲存等方面的要求了解不足,市場導向意識不強。
4 產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4.1 加強小型農機具的引進開發和利用 建議農機部門引進適合山區耕作的小型農機具進行試驗研究推廣;針對馬鈴薯生產的需求,加強播種、機管、收獲等環節農機具的研發創新,開發出更加適合山區作業的新型農機具。同時,對現有農機具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提高其性能水平和作業效率;建議加大農機社會化服務合作組織的培育力度,在耕種收及田間機管等方面多做示范,加快推進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應用,降低馬鈴薯生產成本,提升全市馬鈴薯競爭力。
4.2 建立建全種薯質量監測體系 加強種薯質量監督檢測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市、縣、區監督檢驗體系,督促企業建立種薯溯源制度,確保種薯質量。
4.3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 一是加大馬鈴薯基地的土地整治、機耕道、排灌等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儲藏設施及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等,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業基礎;二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進行土地平整,減小坡度,歸并地塊,建設機耕道,連通路網,使之適宜機械化耕作,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
4.4 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與農業項目的實施相結合,積極創建馬鈴薯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進行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生產示范,逐年擴大示范區面積和影響,帶動更多區域快速發展。二是構建作物輪換休耕體系,保障土地的持續肥力,在主要種植區域無法做到田塊間輪作的情況下,可以在同一塊土地上實行分區輪作,以減少病蟲害發生,保證馬鈴薯提質增效。三是建議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的研發能力;在科研立項工作中,加大對馬鈴薯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和比重。四是收集、引進并繁育適合畢節市各種生態環境山區廣泛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并重點加強對具有良好市場潛力和高效的加工用品種的引進與普及;著力培育具備上乘品質、高產量、抗晚疫病并且商品屬性突出的新品種。五是強化人才吸納的多元化途徑及優化其配置,合理構建科研人員的梯隊體系,集中培育并吸引高水平馬鈴薯育種和繁育領域的專才,加大現有科研工作者的培訓力度,打造一個包含生產、營銷、管理、維護等環節的綜合性專業技術創新人才團隊。
4.5 積極搭建招商平臺,促進產業化升級 一是借助網絡平臺、各類出版物以及廣播電視等傳播渠道,加強對畢節市馬鈴薯產業與商品的推廣活動,吸引更多的強優加工企業及公共資源聚焦畢節市,投入到馬鈴薯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中,增進產品的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拓寬銷售市場。二是積極引入并推動一系列高新技術含量、高增值的深加工生產流水線,積極發展馬鈴薯全粉、變性淀粉以及馬鈴薯作為主食的精深加工企業,以此推進馬鈴薯產業的優化與升級。三是向現有加工企業傾注資本、技術和項目資源,支持他們采購高端設備并實施技術升級,以增強其加工效能。
4.6 強化政策支持,建立激勵機制 一是重點強化對馬鈴薯產業成長的經濟支援,在確保不變更資金使用意圖及項目實施模式的基礎上,融合相關的專項經費,促進馬鈴薯特色產業鏈的壯大,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資金的導向功能與倍增效應,激勵并誘導更多的金融及社會資本參與,構筑一套保證輸入持續增加的長效機制。二是落實優惠政策。對投資規模大、輻射帶動寬、預期效益好的馬鈴薯產業重大投資項目,在基礎建設、用地、稅收、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對符合信貸政策要求的馬鈴薯生產經營企業和組織,在貸款方面給予優先優惠。三是建立激勵機制。針對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種薯培育技術等研究領域產出成果的機構,予以獎勵;對當地經濟進步與村民就業、提高收入有顯著促進作用的馬鈴薯生產和經營企業,同樣給予獎勵。
4.7 加強品牌建設,助推一、二、三產業鏈融合 一是致力于構建以“畢節馬鈴薯”“威寧洋芋”為中心的品牌形象,強調其高山地帶與自然生態屬性。二是將優質、特色鮮薯分等歸類進行包裝,將品種、價格、營養成分、食用方式等作標注,讓消費者知道不同品種的營養成分及最佳食用方式,以便精致化地投放市場,提高老百姓對馬鈴薯的關注度,刺激消費欲望帶動生產。三是推進山地特色馬鈴薯有機與綠色產品的認證流程,努力塑造獨具區域特征的馬鈴薯商標。四是促進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升級、擴張產能與提質增效,構建以馬鈴薯為特色的農旅相結合的田園綜合體景觀,吸引游客體驗花海的風采、品嘗地道美食、享受民俗文化及選購獨特的馬鈴薯紀念品,開辟馬鈴薯產業增長的新空間,促進馬鈴薯產業在社會和經濟上的雙重效益提升。
4.8 加快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是支持主產縣區建設馬鈴薯集散中心,做實批發、分銷市場;支持主產鄉鎮馬鈴薯基地建設交易網點,改變地頭低價交易、零散銷售的現狀。其次,根據市場化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優化現有的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的配套設施,并致力于新建一些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馬鈴薯交易市場。二是按照“產前簽訂單,產中推技術,產后抓營銷”的模式,不斷創新和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機制,培養和發展一批規模較大且主要與馬鈴薯的生產和銷售相關的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種植大戶,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產業生產和銷售的組織化程度,做到產地市場與銷售市場連接有效,持續提高畢節市馬鈴薯的市場占有率、商品薯率和產品競爭力,引導和鼓勵在主產區建立直銷窗口,支持銷售部門做好定級、包裝和商標注冊等工作。三是重視生產基地與高校食堂、中小學生營養餐、產地直銷市場對接,建立“農校對接”“農社對接”“農超對接”的無縫連接市場營銷體系,做到直接配送,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助農增收。
參考文獻
[1]中共畢節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畢節市 “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的通知.(2021-12-31)[2024-03-12].https://www.bijie.gov.cn/zwgk/zdlyxxgk/ghjh/zxgh/
202201/t20220119_74890751.html
[2]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全文.(2022-08-30)[2024-03-12].https://www.bijie.gov.cn/bm/bjsfzggw/zwgk/
ghjh/fzgh/202208/t20220830_76283198.html
[3]威寧縣農業農村局.產業融合促發展 “農”墨重彩譜新篇——威寧自治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紀實.(2023-02-23)[2024-03-12].https://www.bijie.gov.cn/bm/bjsnyncj/dt/nycyh/202302/t20230223_
78285876.html
[4]威寧縣農業農村局.威寧:增強農業現代化發展科技支撐 著力提高農業技術科學化水平.(2023-02-17)[2024-03-12].https://www.
bijie.gov.cn/bm/bjsnyncj/dt/xydt/202302/t20230220_78255249.html
[5]劉毅.畢節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5):20345-20347
[6]褚崇勝,鄧培延,周訓憲,毛春霞.畢節試驗區馬鈴薯種薯發展現狀及對策研討.中國種業,2015(11):5-7
(收稿日期: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