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推進,不少城市與園林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由于忽視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導致現代園林植物的配置和景觀構建都受到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影響。通過對園林植物配置原則及美學營造的研究,為促進我國園林可持續發展,增強環境適應性,促進園林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方法。
關鍵詞:園林植物;配置原則;美學設計;多樣性
在園林藝術中,植物的搭配與審美是創造一個宜人的戶外環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包括色彩,形態,紋理等方面的運用,也包括與氣候,土壤,水分等特定環境條件的選擇與配置。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現代園林的建設不再僅僅滿足于景觀設計,而是要注重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全球氣候變暖對園林綠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但關系到景觀的美學價值與功能維持,也關系到植物的生長周期、物種選擇和群落穩定性。
1 園林植物配置原則概述
1.1 多樣性原則 (1)層次性與結構性。層次性是指對不同高度、形態和顏色的植物進行合理規劃,形成一種豐富而有韻律的視覺層次。比如,喬木高,灌木適中,花草矮,可以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垂直構造。結構性是指植物群落在總體布局上的有機組合,即通過各種植物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使其成為一個穩定的、動態的整體結構[1]。(2)物種的多樣性。通過引進多種植物,使園林具有豐富的色彩、形態和質地,并為各類動物提供生境,提高其活動性。在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要優先利用本土植物,因為它們更符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狀況,既能降低維護費用,又能為本地生物提供必需的資源。
1.2 色彩搭配原則 (1)色彩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色彩不但可以給園林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沖擊。比如,綠色往往能讓人感到平和與輕松;暖色如黃、橙,給人以活力,使人心情愉快、溫馨;同時,藍色通常與清爽、平靜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壓力。(2)植物色彩的和諧組合。協調的顏色搭配,不但提高了花園的整體審美,而且營造了一種均衡、舒適的景觀效果。為了達到和諧的結合,可以根據顏色的原理,比如利用相近的顏色(顏色的位置接近),給人一種溫暖、統一的感覺;對比色(在色環的相對位置)可以產生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2]。
1.3 功能性原則 (1)空間功能劃分。園林空間按照其所擔負的功能,通常將其劃分為運動區、休閑娛樂區、觀賞區。在配置綠地時,要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選用合適的植物品種及布置形式,對其進行支撐和強化。比如,在休閑娛樂區域,可設置幽靜的綠植、蔭涼的大樹,以創造一種悠閑的氛圍。(2)植物在環境改善中的作用。植物不但具有美化景觀的作用,而且還能夠不斷地改善與調控環境品質。植物可以有效地減少大氣污染,并可通過植物的葉子來吸收、降解大氣中的有害物質[3]。
2 園林植物美學設計方法
2.1 形態對比與協調 形態對比是指利用樹木的樹形、葉型、花色等形態特性的差別,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動感,增加花園的活力與趣味。比如,把有棱角的、圓的、長而多毛的植物搭配在一起,會產生強烈的反差。而形式上的調和,主要是通過形式上的相似或連接,創造出一種和諧、寧靜、安逸的庭園氣氛[4]。例如,利用相近高度、葉形或花色的植物,可以產生一種連續與穩定的視覺感覺。
2.2 線條、紋理和形態的美感 植物的線條可以是直的、曲的或波浪形的,通過植物線條的引導作用,可以塑造園林空間的流動感和方向性。比如高大挺拔的樹木可以創造垂直線條,引導視覺向上延伸;蜿蜒的地被植物和花卉邊緣則形成曲線,賦予空間以節奏感和靈動性。
綜上所述,園林植物的配置原理和美觀設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美化和生態化的重要手段。這既是一種提高人的生態意識,又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觀設計理念。面對日新月異的環境挑戰,景觀設計者需要廣泛地運用創新思想,不斷地對本土植物進行研究,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促進景觀美學和生態功能的協調發展。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但可以享受到視覺上的樂趣,而且也可以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譚風云,王鑫,湯雨凌.淺談園林植物配置原則及設計方法.花卉,2021(14):1005-7897
[2]趙玉芬.關于植物配置的原則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農家參謀,,2020(17):143-143
[3]李雨軒.自然療愈的力量——園林康養方式及植物配置要點.現代園藝,2023(14):117-120
[4]胡世彪.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與規劃探究.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22(5):62-63
(唐海濤,深圳廣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