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子發芽試驗是驗證種子發芽率及田間出苗率的重要方法。種子發芽試驗在農業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準確性和及時性對于農業生產效益和決策科學性至關重要。然而,實際操作中常遇到各種問題,如病菌感染導致的腐爛、包衣種子發芽試驗出現的種子或幼苗腐爛現象、干枯現象、不同發芽試驗區域幼苗長勢不一致、沙床發芽試驗中種子拱出沙面、發芽試驗重復間數據差異較大、發芽試驗結果偏低以及休眠種子發芽率偏低或生長不一致等。針對這些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包括更換介質,消毒殺菌;包衣浸泡處理,定期消毒;重新包衣,更換殺菌劑;溫度控制,預防高溫;避免風吹,保濕防蒸發;加大供水總量,適時補水;降低置床密度;保證發芽室溫度均勻;增加覆蓋層厚度;充分混樣;保證介質含水量、環境溫度、管理措施一致;更換發芽介質以及針對休眠種子的特殊處理等。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有望提高種子發芽率檢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為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種子;發芽試驗;種子芽率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ed Germination Test
CHU Xianzhou1,CHU Fei2,HUANG Tao1,WANG Yuhui1,XIONG Wanguang1
(1Biocentury Transgene(China)Co.,Ltd.,Shenzhen 518100,Guangdong;2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1)
種子發芽試驗是農業生產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準確性和及時性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效益和決策的科學性。然而,在實際工作實踐中,種子發芽試驗過程常常面臨各種問題和挑戰,使得確保檢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變得困難重重。不準確或不及時的檢測結果可能導致決策的失誤和農業生產流程的延誤,進而帶來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
為提高種子發芽試驗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本文根據工作實踐列舉在種子發芽試驗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并逐一分析其原因和對策,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和原因,旨在找到提高種子發芽試驗準確性和及時性的有效途徑,為農業生產中的種子發芽試驗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更好地助力檢測人員理解和掌握種子發芽試驗的關鍵技術,為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1 種子發芽試驗容易受病菌感染,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現象
1.1 原因分析 種子或幼苗的腐爛,特別是種子或幼苗的連片腐爛,往往是由病菌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后發性問題,不屬于種子芽率問題。種子或幼苗出現腐爛通常會降低種子真實芽率,應在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后進行復檢。
1.2 解決方案 更換介質、消毒殺菌 一是更換發芽用的介質,新的發芽紙、沙子、土壤可以有效避免種子發芽試驗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二是對發芽試驗的介質、物品進行嚴格消毒殺菌,如將發芽試驗所用的沙子篩出異物后用托盤放到烘箱內烘干,200℃烘干1h,烘箱電源關閉后,不要打開烘箱門,烘干后的沙最好在烘箱內放至室溫再使用;或將發芽用的毛巾放到沸水中煮10min以上再使用,可以有效減少種子或幼苗腐爛。
包衣浸泡處理,定期消毒 將沒有包衣的種子用殺菌劑包衣后再置床做發芽試驗,可以有效避免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浸種后發芽的種子,浸泡時要及時換水,最好6~8h更換1次浸泡用水。發芽箱或發芽室做到定期消毒,用紫外線燈或75%的酒精噴灑消毒。
2 包衣種子發芽試驗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現象
2.1 原因分析 一是包衣種子庫存放置時間較長,種衣劑殺菌效果變差,最終導致種衣劑失效;二是病菌對目前種衣劑使用的殺菌劑有抗性,殺菌劑對檢驗室存在的病菌無殺菌效果。
2.2 解決方案 重新包衣 再次用種衣劑包衣后,可以有效避免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更換不同類型的殺菌劑 當新包衣種子出現種子或幼苗腐爛現象,說明檢驗室存在的病菌對該類型的種衣劑中的殺菌劑有抗性,殺菌效果不理想,需更換其他類型的殺菌劑重新包衣。
3 發芽試驗出現干枯現象
3.1 原因分析 發芽試驗出現干枯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溫度過高、空氣流動速度過快、發芽試驗總水量較少或水分保護措施不適宜。
3.2 解決方案 溫度控制,預防高溫 不同作物的發芽試驗溫度要嚴格按照GB/T 3543.4—1995《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發芽試驗》[1]要求的溫度設定,不能為了快速出結果調高溫度,也不能把發芽溫度要求不同的作物放置到同一個發芽室或發芽箱中。發芽箱或發芽室加熱風口位置的溫度較高,風口位置的發芽試驗往往容易出現干枯現象。因此,建議加熱風口位置盡量不放置發芽盒,確需放置時應用保溫物品包裹,防止發芽盒溫度過高。
避免風吹,保濕防蒸發 發芽箱或發芽室為了使箱內或室內溫度均勻,一般都使用風機以達到內部氣流循環,溫度一致,但風量過大會加速水分蒸發,容易出現干枯現象。因此,應調低風速,并將發芽盒放置在避風的位置。發芽試驗還需有防止水分快速蒸發的措施,最常用的措施是將發芽盒加蓋防止水分快速蒸發的蓋子,如果蓋子的縫隙較大或較多,最好在發芽盒外面用塑料袋包裹,這樣可以防止水分快速蒸發。
加大供水總量,適時補水 加大發芽試驗總水量的供給可以有效避免干枯現象發生,加大總水量的措施不是簡單的多加水,而是需要通過增加保水介質的數量來達到增加總水量的目的,例如紙床增加紙的層數,沙床加大沙的厚度。發芽試驗補水一般在芽勢核查后進行,也可以全程不補水。
降低置床密度 發芽試驗置床密度應盡可能降低,雖然置床密度降低會增加相應的工作量,但可以有效避免干枯等現象的發生,提高種子發芽試驗的準確性。大粒作物的發芽試驗置床時種子密度不能太大,花生等特大粒作物置床的密度建議為1500粒/m2左右;玉米、大豆等大粒作物置床的密度建議為2000粒/m2左右;棉花、小麥等中大粒作物置床的密度建議為2000~2500粒/m2。
4 不同發芽試驗區域幼苗長勢不一致
4.1 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發芽試驗的環境條件不一致,需要采取措施讓環境條件保持一致。
4.2 解決方案 用溫度計測量發芽設備(如發芽室或發芽箱內)不同位置的溫度,如存在上下或左右溫度不一致的現象,可通過風機讓空氣流動循環以達到溫度均勻一致。如果無法實現發芽設備內的溫度均勻一致,一方面可以更換設備,另一方面可將發芽試驗安排在溫度一致的區域,避開溫度過高或過低的區域。
5 沙床發芽試驗發芽后的種子容易拱出沙面
5.1 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種子上面覆蓋的沙層太薄。玉米等大粒種子發芽試驗中種子上面覆蓋的沙層厚度建議不低于1.5cm,棉花種子發芽試驗中種子上面覆蓋的沙層厚度建議不低于1.2cm。
5.2 解決方案 置床時胚根向下 種子置床時胚根向下,可以有效避免種子拱出沙面,例如玉米種子置床時胚部向下,棉花種子置床時小尖的部位向下,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避免種子拱出沙面。增加種子上部覆蓋層的厚度 適當增加種子上面覆蓋層介質的厚度,可以有效避免種子拱出。
6 發芽試驗重復間數據差異較大
6.1 原因分析 發芽試驗重復間數據差異較大的問題往往是由于種子分樣差異較大或發芽試驗環境差異較大引起的,因此,減少置床樣品和環境條件的差異,該問題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6.2 解決方案 充分混樣 發芽試驗的種子樣品在分樣前要充分混勻,最好能用分樣器分開再混合,多次重復混合后再用分樣器分樣,可以有效避免樣品間的差異。
保證介質含水量、環境溫度、管理措施一致 發芽試驗置床條件盡可能保持一致,沙床發芽試驗中,一次加水攪拌處理的沙的數量盡可能滿足計劃的發芽試驗,同一發芽試驗的沙床含水量、沙床厚度盡可能保持一致;紙床要保證紙的層數和含水量一致;毛巾做發芽試驗要保證毛巾的含水量、卷起的方式一致。同一發芽試驗不同重復的環境條件盡可能保持一致,發芽試驗的發芽盒在發芽室或發芽箱中放置位置盡可能一致,最好放置在一起。同一發芽試驗不同重復的管理措施盡可能保持一致,例如防止水分散發措施、澆水時間及澆水量盡可能保持一致。
7 發芽試驗結果明顯比真實值偏低
7.1 原因分析 發芽試驗結果明顯比真實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種子休眠或種子發芽環境不適宜導致。明顯偏低的檢驗數據沒有參考價值,對于急于進入下一道工序的種子,不能及時提供決策依據,影響工作進度,提供適宜的發芽試驗條件可以有效避免該類問題出現。
7.2 解決方案 溫度設定要適宜,水分供給要充分 環境溫度要和該作物種類發芽試驗要求的溫度一致,盡可能避免將發芽溫度要求不一致的不同作物放置在同一個發芽箱內。發芽試驗中沙床的沙量偏少,種子在萌發時水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子發芽,因此,發芽試驗中下部鋪墊的沙層要盡可能厚,一般在3cm以上,可以保證種子發芽有充足的水分供給。
防止沙少水多 發芽試驗中應防止沙床沙量過少、水分過多。發芽試驗所用沙量過少時,往往會加大水的用量,使沙床的水分過多,種子就像浸泡在水中一樣,種子的呼吸受到影響。適宜的水分狀態是“手握成團、放開即散”,烘干后的干沙建議每100g沙加水30g,沙床水分過多或過少均會影響種子的正常發芽。
更換發芽介質 發芽試驗結果明顯偏低,采取措施后種子發芽率還是偏低,可以考慮更換發芽介質(紙床、沙床、土床、毛巾卷)做發芽試驗。例如甜玉米種子用沙床做發芽試驗發芽率偏低,改用土床后發芽率會顯著提高,土床的土一定要過篩,篩出大的顆粒和異物,置床時下部的土濕度可以大一些,上部覆蓋的土層一定要保證疏松。
8 休眠種子的發芽率偏低或幼苗生長高低不一致
8.1 原因分析 休眠的種子發芽試驗往往會出現發芽率不高或幼苗生長高低不一致現象,因此,在發芽試驗前盡可能先采取有效的措施將休眠的種子處理一下,以保證種子發芽率的真實性。
8.2 解決方案 水稻種子用水浸泡 水稻種子發芽試驗前盡可能先用水浸泡24h,浸泡所用的水要8h更換1次,浸泡后的種子再做發芽試驗就可以明顯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小麥種子冷凍 小麥新種子發芽出現幼苗生長高低不一致時可以先冷凍再做發芽試驗。棉花種子破殼 新收獲的棉花種子往往存在休眠現象[2],發芽試驗檢測的發芽率往往偏低,而且幼苗生長高低不整齊。棉花新種子可以采取破殼的措施,能有效破除休眠,提高發芽率。具體的辦法是用刀片切掉棉花種子小尖一端的種皮,然后再置床做發芽試驗,幼苗就會出苗整齊,并能真實反映種子的發芽率。發芽試驗采用變溫環境 有休眠的種子發芽試驗建議選用變溫發芽,變溫一般是低溫16h、高溫8h,并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沒有可以自動設置的變溫設備時,可以用手動設置溫度來變溫[3]。
參考文獻
[1]國家技術監督局.GB/T 3543.4—1995 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 發芽試驗.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NY/T 1385—2007 棉花種子快速發芽試驗方法.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7
[3]農業部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作物種子檢驗員考核學習讀本.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