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初步探明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的演變更替規律,對近16年審定的水稻品種數據進行分析,以期為未來的育種方向提供參考。從2008-2023年云南審定的466個水稻品種信息中整理出16個性狀數據,對其進行趨勢分析、變異分析、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云南省審定品種來源廣泛,育種單位多元化,基本實現了自主培育。品質及相關性狀分析中,秈稻整精米率和膠稠度優質率整體上高于粳稻,粳稻直鏈淀粉含量優質率高于秈稻,堊白度的優質率均最低;堊白粒率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透明度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堊白度與透明度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主成分分析篩選出堊白度、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4個指標可作為評價審定品種品質性狀的主要指標。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在近16年整體趨向產量與品質協同發展,整體品質上升但忽略了堊白度、堊白粒率優質率的提升,這2個指標是影響當前云南省稻米品質的主要因素。在水稻優良品種改良和選擇上,可綜合考慮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適當篩選堊白粒率及堊白度低的材料,在標準制定上應完善軟米類優質稻評價標準,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稻米品牌。
關鍵詞:云南;水稻;品種;品質;演變規律
Analysis on the Main Quality and Related Traits of Rice Varieties Approved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23
DOU Haishan1,2,GUAN Junjiao1,LI Xiaolin1,KUI Limei1,TU Jian1,DENG Wei1,
LYU Ying1,GU Anyu1,ZHANG Jinwen1,ZHANG Jianhua1
(1Institute of Food Crops,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unming 650205;
2School of Agricultur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4)
云南省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作為云南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生產面積在100萬hm2,年均總產量520萬t左右,對云南省糧食安全舉足輕重[1]。云南省作為我國稻米產區之一,其特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稻米的特有風味[2]。自2015年《種子法》修訂實施后,水稻品種審定的渠道大幅增加。2006-2015年云南省不斷調整水稻品種結構,由以產量為重心向質量、數量并重方向轉移,云南省各級農業部門也立足當地氣候、生態、產業基礎等條件進行水稻產業的發展規劃[3]。2016年,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進行了修訂,在水稻、玉米的優質綠色和專用等類型品種的審定標準上更加詳細,適當放寬了產量指標[4]。根據修訂后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云南省審定了一批優質、高產、節水節肥、專用型的水稻新品種,如粳稻優質香軟米聲農1號,多年生稻品種云大25、云大107;文稻系列品種文稻16號、文稻18號、文稻21號、文稻25號;加工應用型品種德盈418、德盈168等。
不同地區對水稻的食味品質需求和種植習慣不同,因而品種選育的方向也各具特色,羅同平等[5]對2004-2018年廣西審定水稻品種的特點分析認為,審定雜交稻品種品質指標優質率穩步提高,堊白度和直鏈淀粉含量指標降低,膠稠度升高;馬曉春等[6]分析安徽省2008-2019年審定水稻品種發現,審定品種的生育周期呈延長趨勢,大部分品種抗病性處于中感至中抗水平;王桂艷等[7]發現影響鐵嶺市農業科學院2002-2022年審定水稻品種品質的主要因素是外觀品質,外觀品質是品質改良的主要目標;李麗君等[8]對2006-2020年審定水稻品種分析研究,認為民營科研選育品種成為水稻新品種育成主體,內蒙古自治區公益科研單位應把握機遇,加快品種選育;鄂志國等[9]通過分析1980-2019年浙江省育成和審定的水稻品種,認為浙江省蒸煮食味品質有所改善。
分析云南省近年來審定水稻品種各性狀的演變規律,及時總結分析育成品種的特征特性,可有效選擇親本,減少盲目配組。本文收集整理了2008-2023年云南省審定的共計466個審定水稻品種的相關性狀數據、品種來源,并對16個主要性狀進行變異程度、相關性及主成分分析,總結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的品質演變規律,為水稻育種及生產工作提供理論依據,也為今后制定審定標準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收集了2008-2023年云南省審定的水稻品種信息,數據來源于國家水稻數據中心(http://www.ricedata.cn/index.htm)、云南種業信息網(http://www.ynzyxx.net)、云南省農業農村廳(https://nync.yn.gov.cn/html/shujufabu/#ndsj)和云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1.2 數據處理與分析 整理并規范所收集審定水稻品種的選育單位、品種類型、農藝性狀(區域試驗產量、生產試驗產量、生育期、株高、有效穗數、結實率、千粒重、穗實粒數)及品質性狀(粒型長寬比、出糙率、精米率、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
采用Excel 2019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軟件進行遺傳變異分析、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皮爾遜雙變量相關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審定品種的來源、類型及數量分析 部分審定品種具體信息見表1(僅列出選育品種數量大于10的選育單位及其審定品種名稱),2008-2023年云南省共計審定水稻品種466個,平均每年審定近30個,參與選育的單位達122家,包括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審定品種54個,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47個,文山州農業科學院24個,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17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16個,楚雄州農業科學院16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15個,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12個,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14個及其他未列出單位名稱的251個。通過對審定品種第一選育單位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云南省水稻品種來源廣泛,育種單位多元化,主要以各地區科研院所為主體選育的審定品種居多,達280個;其他單位選育的品種也較為豐富,包括推廣中心及相關企業。其中省內單位審定品種有321個,省外單位審定品種有145個,分別占69%、31%,基本實現自主培育。
按育種方式劃分審定品種類型,審定雜交稻有242個(兩系雜交稻54個、三系雜交稻188個),審定常規稻有224個,分別占比51.9%、48.1%;按亞種分類,秈型稻有283個,粳型稻有181個,秈粳交2個。
2008-2023年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共466個,審定品種數量呈波動上升趨勢,近幾年數量明顯增多(圖1)。從不同年份審定水稻品種數量變化情況看,2020年開始審定的品種數量較往年明顯增多,2023年最多達到65個,2008年最少,僅有4個;2014年和2018年都啟用了新的品種審定試驗方案及綠色通道,品種試驗方式更加多元化,2014年、2018年審定品種數量較往年明顯增多,由此可見審定品種數量受政策法規影響。從不同年份審定水稻品種類型上看,2018-2022年連續5年無粳型三系雜交稻品種的審定,粳型雜交稻審定品種占比較少,粳型常規稻和秈型三系雜交稻整體上占比較大。因此,秈型水稻、粳型常規稻有望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云南省主要生產和推廣應用的水稻品種類型。
2.2 審定水稻品種生育期及株高分析 2008-2023年云南省水稻審定品種的生育期及株高的演化情況見圖2、圖3。結果表明,2008-2023年審定品種的平均生育期呈波動變化的趨勢,在151~180d之間。秈稻生育期整體比粳稻短,在132~182d之間;2020年起秈稻品種的生育期逐漸降低,近4年穩定在156d左右,這可能與育種者開始培育短生育期品種以適應多變的環境有關。粳稻生育期年際間變化波動較大,2014年延長20d左右,分布在119~197d之間;2010年、2015年、2019年、2021年審定品種平均生育期為峰值高點,2013年、2020年平均生育期為峰值低點,其他年份穩定在175d左右,生育期的較大變化可能與當年氣候相關。研究表明,生育期會通過影響籽粒發育進而對產量和稻米品質產生影響[10],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水稻生育期波動較大,因此與氣候條件相適應、與生產條件相匹配的生育期天數是品種選育及審定的基礎。
2008-2023年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的株高變化較為平穩,整體上秈稻株高高于粳稻,秈稻平均株高在106cm,粳稻在105cm。2020年秈稻和粳稻平均株高較往年均大幅提高,分別達到113cm、102cm左右,這一年多年生稻品種云大25、多年生稻23通過審定,提高了粳稻平均株高水平。從年份變化趨勢上看,云南省水稻品種向著高株型方向發展。
2.3 審定水稻品種產量及相關性狀分析 2008-2023年云南省水稻審定品種的產量性狀演化趨勢如圖4。審定品種的平均穗實粒數、千粒重整體沒有太大波動,其中穗實粒數呈緩慢上升趨勢;穗實粒數在94.0~157.0之間,千粒重在24.5~30.9g之間。有效穗數、結實率、區域試驗產量、生產試驗產量的變化較大,結實率整體呈波動上升的趨勢;有效穗數在17.0萬~
29.0萬/667m2之間,結實率在69.7%~82.6%之間,區域試驗產量在463.8~730.6kg/667m2之間,生產試驗產量在422.2~770.8kg/667m2之間。
審定粳稻品種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的變幅分別為3.5萬~35.4萬/667m2、58.2~175.2、59.0%~90.5%,審定秈稻品種有效穗數、穗實粒數、結實率的變幅分別為8.0萬~25.8萬/667m2、13.1~321.5、56.7%~90.9%;粳稻審定品種有效穗數雖多于秈稻,但穗實粒數、結實率整體上略低于秈稻,說明粳稻不適合培育大穗型品種。審定品種的千粒重粳稻變幅為19.6~30.9kg,秈稻變幅為19.0~35.5kg,秈稻略大于粳稻;2020年后秈稻千粒重在28.6kg左右,粳稻在24.8kg左右,相差不明顯。
2010-2023年粳稻審定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每667m2的產量范圍在214.5~851.3kg、82.5~973.7kg之間,秈稻在146.2~817.7kg、28.5~812.9kg
之間;除個別年份外,粳稻產量整體上高于秈稻。2013年粳型常規旱稻文陸稻10號、文陸稻6號、云陸103通過審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均低于230kg/667m2,受其影響,當年粳稻審定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平均產量低于500kg/667m2,其余年份均在539kg/667m2以上。
2.4 審定品種品質性狀分析
2.4.1 各品質性狀隨年份變化趨勢 2008-2023年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品質性狀演化趨勢如圖5。審定水稻年際間平均直鏈淀粉含量和膠稠度整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穩,秈稻和粳稻差異不大,直鏈淀粉含量呈緩慢下降趨勢。粒型長寬比、出糙率、堊白粒率有較大的波動,其中堊白粒率在2020年后呈下降趨勢,精米率在某些年份的秈稻品種中變化也較大。審定品種的平均粒型長寬比、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出糙率、堊白粒率、膠稠度的變化范圍分別為1.74~5.01,70.12%~75.45%,9.14%~22.25%,80.01%~84.61%,12.83%~49.36%,55.82~82.83mm。
審定品種平均粒型長寬比秈稻2017年達峰值高點,其余年份都較平穩,在2.67~3.16之間,粳稻整體低于秈稻。出糙率粳稻整體高于秈稻,平均保持在81.36%~84.61%之間,2015年最高;秈稻出糙率平均保持在80.01%~81.44%之間。精米率粳稻和秈稻2010年、2015年差異較大,其余年份相差不大;2017-2019年平均精米率都有所下降,粳稻下降1.11%左右,秈稻下降1.61%左右。堊白粒率秈稻與粳稻2013年差異最大,2013-2016年秈稻平均堊白粒率增長幅度較大,達18.32%;2010年審定品種秈稻的平均堊白粒率最高,達46.56%,審定品種粳稻2016年平均堊白粒率最高,達49.36%;2023年審定品種秈稻的平均堊白粒率達最低,達14.16%,審定品種粳稻2022年平均堊白粒率最低,達12.83%。平均直鏈淀粉含量在2個類型的水稻中呈平穩下降趨勢;秈稻平均直鏈淀粉含量2012年最高,達22.25%,2019年最低,為14.56%;粳稻平均直鏈淀粉含量2010年最高,達17.60%,2021年最低,為9.14%;秈稻、粳稻自2012年后平均直鏈淀粉含量均控制在20.00%以下,表明高直鏈淀粉含量的品種正在逐漸減少。2013年之前秈稻和粳稻平均膠稠度差異較大,2013年后差異不明顯,秈稻變化范圍主要在30~100mm,粳稻變化范圍主要在35~100mm。
以上結果說明,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正朝著食味品質優良方向發展,產量不再是唯一考量指標。
2.4.2 審定品種品質性狀變異分析 通過分析審定品種品質性狀得出,審定水稻品種中秈稻和粳稻堊白粒率、堊白度變異系數均gt;30%,變異程度較高,在群體中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變異(表2)。因此,堊白度、堊白粒率是影響當前云南省稻米品質提高的主要因素,在新品種選育過程中,應注意及時淘汰堊白粒率、堊白度不達標的育種材料,促進優質水稻品種的選育。糙米率和精米率的變異系數均lt;10%,說明這2個指標的群體遺傳特性較穩定。
除上述性狀外,秈稻的粒型長寬比和堿消值變異系數遠高于粳稻,在秈稻品種培育過程中可重點關注這2個指標。粳稻的粒型長寬比、直鏈淀粉含量,秈糯品種和粳糯品種的直鏈淀粉含量變異系數均gt;20%,變異幅度較大,可針對不同品種的特性進行性狀改良。
2.4.3 審定品種品質性狀相關性分析 對11個品質性狀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表3),各品質性狀之間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相關性,相關系數介于-0.479~0.761之間。其中,粒型長寬比與出糙率、精米率、堿消值呈極顯著負相關;出糙率與精米率、整精米率、堿消值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透明度呈顯著負相關;精米率與整精米率、堿消值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透明度呈極顯著負相關,與堊白度呈顯著負相關;整精米率與堿消值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堊白粒率、堊白度和透明度呈極顯著負相關;堊白粒率與膠稠度和堿消值呈極顯著負相關,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透明度呈極顯著正相關;堊白度與透明度呈極顯著正相關,與膠稠度呈極顯著負相關;直鏈淀粉含量與膠稠度、堿消值呈極顯著負相關;膠稠度與堿消值呈極顯著正相關。
審定水稻品種品質性狀相關性分析表明,每個指標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審定水稻品種品質方面的某些信息,并且各指標間都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在水稻優良品種改良和選擇上,需綜合考慮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2.4.4 審定水稻品種品質性狀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維的思想,把一組較為分散的變量變為綜合變量,并且使這些綜合變量間不相關[11]。為充分分析品質性狀間的相關關系,對影響稻米品質的11個主要指標:粒型長寬比(X1)、出糙率(X2)、精米率(X3)、整精米率(X4)、堊白粒率(X5)、堊白度(X6)、直鏈淀粉含量(X7)、膠稠度(X8)、堿消值(X9)、透明度(X10)、水分(X11)進行主成分分析,篩選出特征值大于1的指標作為有效指標。
由表4可知,提取出4個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64.15%,可以代表這466個水稻品種11個單項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將11個指標轉化為這4個綜合指標進行下一步分析。第1主成分特征值為2.52,貢獻率為22.95%,特征向量載荷較高的性狀有出糙率(X2)、精米率(X3)和整精米率(X4),因此第1主成分主要與出糙率和精米率有關,影響稻米的加工品質。第2主成分特征值為1.86,貢獻率為16.89%,特征向量載荷較高的性狀有堊白粒率(X5)、堊白度(X6)和透明度(X10),因此第2主成分主要與堊白度和透明度有關,影響稻米的外觀品質。第3主成分特征值為1.64,貢獻率為14.89%,特征向量載荷較高的性狀有直鏈淀粉含量(X7)和膠稠度(X8),因此第3主成分主要與直鏈淀粉含量和膠稠度有關,影響稻米的食味品質。第4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03,貢獻率為9.42%,特征向量載荷較高的是粒型長寬比(X1)、膠稠度(X8)、堿消值(X9)和水分(X11),因此第4主成分主要與粒型長寬比和堿消值、膠稠度有關,影響稻米的外觀和食味品質。
2.4.5 主要品質性狀優質率分析 對不同類型稻米優質率進行分析,因云南省不同年份間采用的品質評價標準有所不同,為方便統計分析,本研究以NY/T 593—2021《食用稻品種品質》為標準,綜合各主成分因子指標,選擇堊白度、整精米率、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這4項主要指標進行分析。
由表5可知,去除糯稻后,秈稻品種有266個,粳稻品種有162個,秈稻和粳稻堊白度平均值分別為4.81%、4.75%,變幅分別為0~28.60%、0.20%~20.60%,達到部標一級指標的品種分別有24個、8個,一級達標率分別為9.02%、4.94%;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分別有104個、64個,二級以上優質達標率分別為39.10%、39.51%;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分別有168個、97個,三級以上優質達標率為63.16%、59.88%。堊白度是4個指標中優質率最低的指標,也是限制審定品種稻米優質率的重要指標,甚至有些品種僅改善堊白度,就會上升1個等級。由此可見,堊白度是云南省今后育種工作中應著重改良的重要指標,是稻米外觀品質改良的重點。
整精米率是稻米加工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影響稻米出米率[12]。參照NY/T 593—2021《食用稻品種品質》將秈稻分為長粒、中粒、短粒進行整精米率等級的劃分。2008-2023年審定品種中秈稻的整精米率平均值為60.80%,變幅為13.20%~73.00%,達到部標一級指標的長粒品種有202個,一級達標率為80.48%,中粒品種有3個,達標率為75.00%,短粒品種有2個,達標率為66.67%;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長粒品種有218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86.85%,部標二級以上指標中粒品種有3個,達標率為75.00%,短粒品種有3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100%;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長粒品種有224個,三級以上達標率為89.24%,中粒品種有4個,達100%,短粒品種有3個,達標率為100%。粳稻的整精米率平均值為64.36%,變幅為30.40%~79.30%,其中達到部標一級指標的品種有50個,一級達標率為30.86%;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76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46.91%;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104個,三級以上達標率為64.20%。
2008-2023年審定品種中秈稻的直鏈淀粉含量平均值為18.01%,變幅為6.80%~27.00%,達到部標一級指標的品種有159個,一級達標率為59.77%;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177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66.54%;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203個,三級以上達標率為76.32%。粳稻的直鏈淀粉含量平均值為15.81%,變幅為1.50%~23.10%,達到部標一級指標的品種有131個,一級達標率為80.86%;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140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86.42%;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147個,三級以上達標率為90.74%。秈稻和粳稻的直鏈淀粉含量檢測指標中優質率相差較大,粳稻優質達標率明顯高于秈稻。稻米的直鏈淀粉含量與品種的遺傳特性有關,說明云南省在粳稻品種選育中直鏈淀粉含量方面比秈稻取得的進展更多。
膠稠度高的稻米口感綿密、柔軟,膠稠度低的稻米則口感干硬、粗糙,品質較差[13]。在近16年審定的品種中,秈稻的膠稠度平均值為69.38mm,變幅為30.00~90.00mm,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共有203個,二級以上達標率為76.32%;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246個,三級以上達標率為92.48%。粳稻膠稠度的平均值為71.94mm,變幅為35.00~100.00mm,達到部標二級以上指標的品種共有101個,優質達標率為62.35%;達到部標三級以上指標的品種有147個,三級以上優質達標率為90.74%。由此可見,秈稻的膠稠度達標率整體要比粳稻高,在今后粳稻選育中應注意膠稠度的提高。
3 討論與結論
3.1 水稻品種多樣,種質資源來源豐富 2008-2023年云南省共審定了466個水稻品種,審定品種數量逐年增多,審定類型上雜交稻和常規稻較為均衡,分別占51.9%、48.1%;審定秈稻占比60.7%,審定粳稻占比38.8%。在年份變化中,通過審定品種粳型常規稻和秈型雜交稻占比較大,由此可見云南省在生產中雜交稻以秈型為主,常規稻以粳型為主。
通過統計第一選育單位所選育的品種情況發現,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來源廣泛,選育單位多元化,省外育種資源豐富,選育單位主要以科研院所為主,企業作為育種主體也登上育種舞臺;省內實現了自主培育,各地區也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種系列,如岫粳系列、楚粳系列、文稻系列等,為云南省優質水稻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
通過對審定品種品質性狀的變異分析發現,審定品種中稻米的堊白粒率、堊白度等性狀變異系數較大,均超過30%,變異程度較高;糙米率和精米率變異系數較低,秈稻粒型長寬比、堿消值變異遠高于粳稻。在各性狀中變異系數最大的是堊白粒率、堊白度,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4]。變異系數體現了性狀遺傳變異的能力,性狀變幅和變異系數越大表明品種相應指標選擇的范圍越廣,選擇的潛力就越大,從群體中篩選優良性狀個體的概率大。由此可見,云南省審定稻米品種中粒型長寬比、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變異,可選擇性大,云南省可以借此發揮差異化的稻種資源優勢,培育出具有云南特色的優質高產、綠色高效品種。
3.2 水稻品種應用和選育趨勢 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育種過程中各品種之間存在不同的品質差異。本文研究結果表明,2008-2023年審定的稻米品種中品種類型和結構比較豐富,各類型的品種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也較為廣泛[15],如云南省的加工型專用稻品種優18號,是云南米線卷粉的專用型水稻;融合云南野生稻特性,具有抗病、耐貧瘠特點的品種云資粳41號、云資秈42號被廣泛應用于抗病新品種的培育;具有多年生長特性、綠色高效的多年生稻新品種云大25、云大107[16],在精簡耕作及減少資源投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云粳37號、云粳46號、云粳48號等因其品種為優質食味粳稻香軟米、品質優而創建了高端稻米品牌。
通過對審定水稻品種主要品質性狀的優質率分析發現,云南省秈稻的堊白度、直鏈淀粉含量,粳稻的堊白度、整精米率的部標一級達標率均較低,說明無論是秈稻還是粳稻,堊白度成為限制稻米優質率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此可見堊白度是云南省在今后育種工作中需要著重考慮的重點。其次,直鏈淀粉含量也成為制約稻米優質率的重要指標。通過分析發現,審定品種中有一類稻米其直鏈淀粉含量較低,達不到優質稻米直鏈淀粉含量13.0%~22.0%的指標,但品質好、口感佳,且在云南水稻品種中占比較大,稱為軟米,由于沒有具體的直鏈淀粉含量評價指標,這部分稻米品種也拉低了云南省稻米優質率水平。因此,有必要制定專門的軟米評價標準,樹立云南優質稻米品牌,促進云南軟米推廣應用,讓真正好吃的軟米也能達到優質認定。
3.3 云南省水稻品種改良 通過對審定品種農藝性狀、產量性狀和品質性狀的演化分析得出,近16年審定水稻品種生育期、株高、穗實粒數、結實率、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等呈上升趨勢,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出糙率等指標呈下降趨勢,說明審定品種的產量在提高的同時,品質也有所提升。
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整精米率、出糙率、堊白度、堊白粒率、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這些因子是云南選育水稻品種的重要指標。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是第1主成分影響因子,影響審定稻米品種的加工品質;堊白粒率、堊白度、透明度是第2主成分影響因子,影響審定稻米品種的外觀品質;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堿消值作為品質改良的主要因素,也影響稻米的食味品質,三者在稻米品質改良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水稻整精米率,延長稻米膠稠度,降低稻米直鏈淀粉含量,降低堊白粒率、堊白度,有利于稻米食味及外觀品質的提升。品種選育過程中需協調好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結合現代生物技術提高或降低某一特定成分含量進行品質改良。
綜上,云南省審定水稻品種在2008-2023年向低直鏈淀粉含量、低出糙率、高結實率、高株型趨勢發展,整體品質上升但忽略了堊白度及優質率的下降,未能很好地兼顧品質性狀之間的均衡發展。建議在未來品種選育中,合理控制選育品種的堊白度,通過進一步延長生育期以及結合現代生物技術的手段協調好品質性狀間的關系,提升稻米品質。同時需進一步完善品質評價指標,為水稻育種和生產工作提供依據,促進具有云南特色的稻米品牌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曾波,李愛宏,呂海霞.近年來中國水稻品種審定和推廣應用的幾個特點.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1):4035-4039,4055
[2]方志強,陸展華,王石光,劉維,盧東柏.稻米品質性狀研究進展與應用.廣東農業科學,2020,47(5):11-20
[3]殷長生,溫憲勤,鄭智,張海英,胡欣.云南省“十三五”稻種子產業發展概述.種子科技,2021,39(7):20-22
[4]鄧安鳳,楊從黨,羅俊,李貴勇,朱海平.云南省水稻生產現狀及綠色發展對策.中國稻米,2019,25(3):83-88
[5]羅同平,陳華文,秦鋼,莫海玲.廣西審定水稻品種的特點分析(2004-2018).分子植物育種,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20830.1345.006.html
[6]馬曉春,章忠貴,范凌,張俊江,高前寶.2008-2019年安徽省審定的水稻品種主要性狀分析.中國稻米,2021,27(1):104-108
[7]王桂艷,李殿平,王健,蔣昆煒,孫國才.鐵嶺市農業科學院2002年~2022年審定水稻品種品質性狀分析.北方水稻,2023,53(3):21-25
[8]李麗君,王雪嬌,聶麗娜,融曉萍,周璇.內蒙古自治區2006~2020年審定水稻品種分析研究.北方水稻,2022,52(2):19-23
[9]鄂志國,孫紅偉,林海,王磊,童漢華.浙江育成和審定水稻品種分析(1980-2019).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0,21(3):542-548
[10]郎有忠,竇永秀,王美娥,張祖建,朱慶森.水稻生育期對籽粒產量及品質的影響.作物學報,2012,38(3):528-534
[11]李艷冬,李運興,殷益明,趙根,張飛雪.基于主成分分析蝴蝶蘭質量評價模型建立.北方園藝,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247.S.20231219.1106.002.html
[12]胡賢巧,盧林,張衛星,牟仁祥,陳銘學.食用稻品質評價標準發展及其對稻米品質改善的影響.中國稻米,2022,28(5):133-138
[13] Hori K,Suzuki K,Iijima K,Ebana K.Variation in cooking and eating quality traits in Japanese rice germplasm accessions.Breeding Science,2016,66(2):309-318
[14]朱大偉,曾波,邵雅芳,章林平,陳銘學.近10年我國秈稻品種品質特征分析.糧油食品科技,2023,31(6):10-19
[15]李全衡,陳潔,鄭智,溫憲勤.云南省水稻品種科研育種及應用.中國種業,2021(12):27-30
[16]張石來,黃光福,張玉嬌,廉小平,張靜.多年生稻育種進展及展望.中國稻米,2022,28(5):39-43
(收稿日期: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