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油42是宜賓市農業科學院以高含油量恢復系材料14-5948為父本、宜10A為母本組配而成的高產優質雜交油菜品種。在2017-2019年連續2年度的西南地區冬油菜品種比較試驗中,宜油42平均產量達2844.15kg/hm2,較對照蓉油18平均增產4.76%,具有抗寒性強、適應性廣、生育期適中、品質佳等特點。該品種芥酸含量0.20%,硫苷含量為20.96μmol/g,含油量達47.49%,已于2021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油菜(2021)510017,適宜在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漢中的平原、丘陵地區作冬油菜秋季種植。
關鍵詞:宜油42;選育;雜交油菜;高產
Breeding of a Hybrid Rapeseed Variety Yiyou 42 with
High Yield and High Quality
HU Yu,ZHAO Yuanlin,ZHANG Yijuan,LIN Quan,LIU Meng,
CAO Zhengdengyuan,HANG Shulian
(Yi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bin 644000,Sichuan)
油菜(基因組=AACC,2n=4x=38)屬十字花科蕓薹屬,在全球分布廣泛,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用途多樣,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可作食用油、青貯飼料、旅游觀光、綠肥、生物燃料等[1]。我國菜籽油占國產植物油的50%以上,但我國食用油缺口較大,主要依靠進口,自給率僅30%,中國人的“油瓶子”安全尚未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2]。針對我國當前生產實際和發展問題,中央提出多項政策與措施推動油料產業發展,2021-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油菜種植面積也隨之逐年增加。因此,培育高產量、高含油量的優質油菜新品種,全力保障我國“油瓶子”安全是目前油菜育種的重要目標。
雜種優勢是指具有不同遺傳物質組成的親本,通過雜交產生的第1代在生長勢、生活力、抗病性等方面均比雙親優越的現象[3]。雜種優勢利用是實現油菜增產增效和創制優良品種的重要手段。油菜雜種優勢利用主要包括自交不親和、細胞質雄性不育、細胞核雄性不育以及化學殺雄。其中,不育性受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細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4],可通過兩系法和三系法產生雜交種。油菜育種科研中,由于GMS具有不育性穩定、徹底,隱性核不育恢復源廣,配組自由,易獲得強優勢組合以及產量高等優點[5],已經廣泛應用于油菜雜交制種。
宜油42是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基于以上背景選育而成的高產、高含油量優質雜交油菜品種,于2021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具有抗寒性強、適應性廣、生育期適中、品質佳等特點,適宜在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漢中的平原、丘陵地區作冬油菜秋季種植。本文總結了優質高產雜交油菜新品種宜油42的品種特性、選育過程以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等內容。
1 親本來源和選育過程
1.1 骨干不育系母本宜10A 2002年宜賓市農業科學院首次在經伽瑪射線處理的材料中發現不育株,經過5年不斷的選育在2007年穩定成型,于2012年3月通過四川省專家田間技術鑒定[6]。宜10A一般配合力好,品質優良,目前,該不育系所配組出的已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和農業農村部品種登記的高產、優質、低硫低芥雜交新品種有12個,如宜油24、臺油523、宜油35、宜油37、宜油39等;此外,還有已配組的數個新組合正在參加試驗。宜10A詳細的選育過程及系譜圖可參考趙遠林等[7]、劉夢等[8]的研究。
宜10A生育期適中,株高中等水平,主花序中等,每角粒數14.38粒,千粒重3.6g,籽粒圓形,呈褐黃色,種子含油量達45.44%,芥酸含量低于0.05%,硫苷含量為17.35μmol/g[6]。宜10A雄蕊完全退化,不能正常產生花粉,不育性徹底,但雌蕊發育正常,人工授粉和開放授粉的條件下可結實。該不育系在穩定成型后的5年間(2008-2012年)進行育性調查,結果發現,5年來宜10A的不育率分別為:49.6%、48.9%、50.2%、51.2%和50.3%,各年可育株與不育株的分離比均為1∶1[6]。
1.2 高含油量父本恢復系14-5948 2007年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利用自育材料07-7327作母本、自育材料07-7282作父本進行雜交;2008年雜交1代自交;2009年在分離后代中選優良株系自交,并對籽粒品質進行測試;2010-2013年每年均選優良株系自交,同時對籽粒品質進行測試。經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宜油42父本14-5948芥酸含量極低,為0.08%,硫苷含量為24.49μmol/g,含油量高達52.08%。2014年穩定成系,命名為14-5948。
1.3 宜油42選育過程 宜油42是以骨干不育系宜10A作母本、高含油量恢復系材料14-5948作父本組配而成的雙低優質兩系品種。2014年春配制雜交種,2015-2017年參加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品種比較試驗,田間表現良好。2017-2019年連續2年度參加西南地區冬油菜品種比較試驗。在連續4年的田間試驗中,宜油42表現出抗寒性強、適應性廣、產量高、生育期適中、品質佳、豐產性好等特點。2021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油菜(2021)510017。
2 品種特征特性
2.1 生物學特性 宜油42屬甘藍型半冬性隱性核不育雜交種,全生育期206.6d。苗期葉片與地面約呈45°,葉片中等綠色,葉片平均長度51.30cm、平均寬度16.73cm,裂片平均數量4.9片;葉柄平均長度25.78cm;主莖蠟粉少,主莖花青甙顯色弱。宜油42角果果身長度平均8.01cm,姿態平伸,籽粒褐色。株高209.75cm,分枝部位高83.55cm,一次有效分枝數7.65個,單株有效角果數275.75個,每角粒數19.5粒,千粒重3.74g。宜油42適應性廣,適宜在四川、貴州、重慶、陜西漢中的平原、丘陵地區作冬油菜秋季種植。
2.2 種子品質 2020年宜油42種子經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品質檢驗,結果顯示:宜油42食用油芥酸含量為0.20%,硫苷含量為20.96μmol/g,含油量達47.49%。
2.3 抗性鑒定 2017-2018年宜油42參加重慶市油菜聯合試驗,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宜油42菌核病病情指數為65.76,抗性指數為0.17,鑒定為低感;病毒病病情指數為5.83,抗性指數為-0.83,鑒定為中抗。2018-2019年宜油42參加西南地區油菜聯合試驗,經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菌核病發病率為78.10%,病情指數為55.70,抗性指數為0.17,鑒定為低感;病毒病發病率為32.52%,病情指數為15.10,抗性指數為0.57,鑒定為感。綜合2年試驗鑒定結果,宜油42表現為低感菌核病,感病毒病,抗寒性強,抗裂莢性中等,抗倒性中等。
3 產量表現
宜油42在宜賓市農業科學院品種比較試驗中,2015-2016年度每hm2產量2397.90kg,較對照德油6號增產7.85%,居B組試驗第2位;2016-2017年度產量2449.35kg,較對照德油6號增產9.88%。綜合2年度試驗,宜油42每hm2平均產量2423.63kg,較對照德油6號增產8.87%,田間試驗表現出豐產性好、分枝多、抗病性較強等特點。
2017-2018年度宜油42參加西南地區冬油菜品種比較試驗,每hm2平均產量2809.50kg,比對照蓉油18增產6.54%,在15個參試品種中產量排第7位;2018-2019年度續試,平均產量2863.50kg,較對照蓉油18增產2.97%。綜合2年度試驗,宜油42每hm2平均產量2844.15kg,較對照蓉油18增幅4.76%,增產134.85kg。
4 宜油42栽培技術要點
4.1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宜油42育苗移栽以9月15-30日播種為宜,苗床與本田比例為1∶6,并嚴格控制苗齡在25~30d內帶土移栽。直播以10月1-15日為宜。種植過程中需注意提高種植密度,以提高產量,一般肥力土壤環境下宜油42育苗移栽密度宜為10萬~12萬株/hm2,直播密度宜為18萬~
25萬株/hm2。
4.2 合理施肥,培育壯苗 在移栽(播種)之前,翻耕整地時應重施底肥,后續增施硼肥,并配合氮、磷、鉀多種有機肥施用,追肥宜早不宜遲。
4.3 加強油菜田間管理
4.3.1 中耕除草,加強水分管理 油菜生長需要通透的土壤環境,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中耕除草,加強水分管理,為油菜根系的伸長生長提供有利條件。一方面油菜種植前以及油菜生長中后期要及時對土壤進行除草工作,防止雜草與油菜競爭營養成分以及滋生蟲卵。另一方面降雨較多時田間積水易發生病害,要注意開好三溝,根據地塊大小、地面坡度進行開廂,做到溝溝相通、雨停田干,減少積水從而促進油菜根系發育和植株生長。氣候干旱時油菜苗期、蕾薹期、開花期、角果期要注意保持充分的水分供應,尤其是移栽時及時澆定根水能提高植株成活率,蕾薹期作為油菜生長周期中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對水分的需求最大,若遇氣候干旱要注意及時澆水。
4.3.2 病蟲害防治 油菜病蟲害防治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學防治以及生物防治3種防治方法。油菜常見病蟲害,如菌核病、白粉病、蚜蟲、病毒病、菜青蟲等在進行防治時要做到及時預防、統防統治。尤其是病毒病,宜油42對病毒病表現為感,且病毒病易通過蚜蟲傳播,因此在整個油菜生長周期應著重防治病毒病,發現蚜株率達10%或花序、莖枝有蚜率達10%時每667m2可施用10%吡蟲啉10~20g或2.5%氯氰菊酯乳油15~20mL,兌水噴霧防治,兼治其他害蟲,同時預防病毒病。
另外,還要注重預防菌核病(民間又稱白稈病)。菌核病廣發于四川地區,隨著秸稈還田的推行,油菜菌核病發病地區越來越廣,發病程度呈升高態勢,對油菜產量影響重大。一方面田間種植時需要時常關注植株生長狀況,油菜生長苗期或初花期若有病情應及時將黃葉、病葉清除,防止病勢蔓延。若在盛花期或成熟期發病嚴重則需要整株拔除,并將病株帶出田間,集中處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及早預防,早發現、早防治,不用等到花期再防治。若在苗期發現病情,及時用200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25%咪鮮胺乳油在晴天下午兌水噴施,7d后再防治1次。熟期種子收獲后,要及時將殘余的秸稈進行集中處理,防止感病植株在田間殘留而導致下一輪病害。
4.4 適時收獲及收獲后種子管理 當全田80%以上油菜角果外觀顏色呈淡黃色或角果中部籽粒轉色時即可割倒,5~7d后脫粒。收獲后的油菜種子要及時曬干,防止種子發芽甚至長霉病變,影響出油率和品質。
參考文獻
[1]王漢中.以新需求為導向的油菜產業發展戰略.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8,40(5):613-617
[2]劉慧.全力保障“油瓶子”安全.經濟日報,2022-04-11(008)
[3]韓俊梅,衛保國,張海平.雜交大豆光合特性與產量的關系.山西農業科學,2013,41(2):126-129
[4]張書芬,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張書法,何俊平,曹金華,蔡東芳,趙磊,隋天顯.河南省油菜遺傳育種研究進展與主要成效.河南農業科學,2016,45(6):34-39
[5]王直新.油菜核不育材料7365A恢復基因Bnams4a的功能驗證.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9
[6]林權,張義娟,劉曉,趙遠林,杭淑蓮.高產雙低核不育雜交油菜新品種宜油24的選育.四川農業科技,2016(6):17-21
[7]趙遠林,林權,張義娟,杭淑蓮,劉夢,劉曉,余世權.甘藍型優質雜交油菜臺油523的選育.中國種業,2021(8):112-114
[8]劉夢,趙遠林,張義娟,林權,杭淑蓮,張德銀,劉曉,余世權.高產優質雜交油菜品種宜油35的選育.中國種業,2022(9):107-109
(收稿日期: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