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雜139是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以哲30A為母本、哲恢64為父本,通過人工有性雜交,經多代選育后回交轉育而成的高粱新品種,2022年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高粱(2022)150073。該品種具有高產、穩產、抗逆性優良等特性,適宜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南部≥10℃活動積溫2700℃以上地區春季種植。
關鍵詞:中熟;高粱;通雜139;栽培技術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 New Brewing Sorghum Variety Tongza 139
LYU Jingbo1,WANG Zhenguo1,LI Yan1,CUI Fengjuan1,XU Qingquan1,WANG Lei2,
GUO Fangliang1,DENG Zhilan1,WANG Haize1,CUI Tianyu1,XIE Meijuan1,LI Mo1
(1Tongliao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Tongliao 028015,Inner Mongolia;
2Tongliao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Tongliao 028000,Inner Mongolia)
高粱作為我國重要的雜糧作物,與其他糧食作物相比,具有高光效、抗逆性強、耐鹽堿、耐瘠薄、應用廣泛、產量高的特點,在我國北方旱作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粱可食用、飼用或用于釀酒、制糖、制作工藝品等,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自20世紀開始,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的主要用途逐步從食用轉變為釀酒用,成為釀造高品質白酒不可缺少的原料,釀造高粱需求量不斷上
升[1],高粱種植面積也有回升的趨勢。我國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鼓勵內蒙古東部地區積極發展雜糧生產,推廣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提升高粱品質。在這一背景下,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于2013年以自選不育系哲30A為母本、自選恢復系哲恢64為父本雜交組配選育出通雜139,該品種的育成有效緩解了對優質釀造高粱品種的需求壓力,助力高粱產業發展,在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保證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通雜139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及栽培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敘述,為下一步推廣優質高效高粱新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擴大良種覆蓋率,提升科學種植水平奠定了基礎。
1 品種特征特性
通雜139屬中熟釀造型高粱雜交種,熟期116d,苗期長勢強,芽鞘綠色,幼苗綠色,葉脈蠟色,無根蘗,株高147.30cm,葉片數20片,紡錘形緊穗,穗長26.10cm,穗粒重77.50g,千粒重31.30g,穎殼紅色,籽粒紅色,著殼率5.20%,角質率33.90%,自交育性92.50%,植株整齊,適口性中。總淀粉含量74.80%,單寧含量1.49%,粗脂肪含量3.45%,支鏈淀粉(占總淀粉)含量78.10%。中抗絲黑穗病,抗葉部病害,抗倒伏,不抗蟲。
2 產量表現
2.1 產量比較試驗 2014年參加初級產量比較試驗,通雜139每hm2平均產量9354.0kg,比對照敖雜1號增產16.10%,比對照內雜5增產9.38%;2015-2016年參加高級產量比較試驗,2015年平均產量9706.5kg,比對照敖雜1號增產18.60%,比對照內雜5增產11.30%,2016年平均產量9217.5kg,比對照敖雜1號增產19.10%,比對照內雜5增產8.40%(表1)。通雜139產量比較試驗表現豐產性、抗逆性優良。
2.2 全國高粱春播早熟區品種區域試驗 2017-2018年參加全國高粱春播早熟區品種區域試驗,春播早熟區位于中國高粱栽培地區的最北部,東起黑龍江省東界,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北至黑龍江省愛輝區,南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臨潭,位于34°30′~50°15′N之間。2017年通雜139每hm2平均產量8872.5kg,居參試品種第11位,比對照敖雜1號增產15.80%,比對照四雜25減產0.50%,與對照敖雜1號相比,11個點全部增產,與對照四雜25相比,6個點增產,5個點減產;2018年平均產量8529.0kg,居參試品種第8位,比對照敖雜1號增產11.40%,比對照吉雜210減產1.30%,與對照敖雜1號相比,7個點增產,2個點減產,與對照吉雜210相比,5個點增產,4個點減產(表2)。2017-2018年經過2年品種區域試驗,通雜139表現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
3 配套栽培技術要點
3.1 播前整地 最好選用大豆、小麥、玉米和花生等前茬作物,注意避免重茬、迎茬,高粱對除草劑比較敏感,應選擇無農藥殘留的地塊;整地在秋季或春季均可進行,但秋季整地最佳,通過陽光暴曬、通風可降低土壤間病菌數量,用農業機械對土地進行深耕翻,有利于土地養分的積累,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減少病蟲害;耕整時應注意深淺一致,一般耕層要達到20cm左右,同時每hm2施加優質腐熟有機肥30000~45000kg和磷酸二銨150~225kg混入土壤中,可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有利于后期高粱幼苗快速拱土出苗和根系下扎。
3.2 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是保證高粱一播全苗,正常生長發育、安全成熟,高產豐收的重要技術環節,播種時間主要根據土壤溫度和墑情以及品種生育期的長短確定。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南部5月5-10日,土層8cm以上日平均溫度10~12℃時可采用機械或人工點播搶墑播種,播種深度3~4cm,播種后覆土均勻、嚴密,及時鎮壓以保墑、保苗,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蟲。鎮壓后播深達到2cm即可,過深易造成粉種;過淺則根系入土淺,如遇干旱天氣易因吸收不到土壤深層水分而死亡。保苗數在8500株/667m2左右。
3.3 淺埋滴灌及管帶鋪設 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可進行淺埋滴灌,滴灌帶應選擇符合國家質量要求的迷宮式滴灌帶或貼片式滴灌帶,滴頭間距20~30cm,流量2~3L/h,內嵌迷宮式滴灌管水壓一般在50~250kPa,滴灌主管水壓一般不超過0.6MPa。毛管鋪設采用淺埋滴灌精量播種鋪帶一體機與播種同步進行,毛管埋設在距土壤表層以下3~5cm。在播種結束后,鋪設地上給水主管道,在主管道上連接支管道,支管垂直于壟向鋪設,間隔100~120m壟長鋪設1條支管。主管道與每根支管道的交接處前端設置控制閥,分單元進行滴灌。根據井控面積和地塊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單次滴灌面積,一般以1.0~1.3hm2(15~20畝)為一個灌溉單元。
3.4 田間管理
3.4.1 間苗定苗 間苗能增加幼苗間的空隙,提高通風透光率和肥料利用率[2]。當幼苗長到2~3葉時即可進行間苗,間苗不宜過晚。定苗時要保證計劃種植密度,做到等距留苗,當幼苗長到4~5葉時即可進行定苗,若土地質量相對較差可推遲定苗時間,定苗時出現缺苗斷壟應及時補苗。
3.4.2 中耕除草 苗期采用中耕方式進行松土可避免土壤板結,有利于根系生長;結合定苗進行第1次中耕,拔節期前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主要以化學除草為主,人工除草為輔,在出苗前使用莠去津+異丙甲草胺,苗后使用喹草酮+莠去津或莠去津+二氯喹啉酸[3]。高粱對除草劑比較敏感,因此在使用化學除草劑時應熟練掌握用藥劑量、時間和方法;若出現噴施除草劑引起的藥害,需及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或植物營養劑。
3.4.3 水肥管理 高粱是耐旱作物,在生長發育期間內供應足夠的水分可以有效提高高粱的產量和品質。應根據高粱的生長情況在拔節期、開花期、灌漿期各進行1次灌溉,如遇干旱天氣可根據墑情進行追加灌溉,田間灌溉量最好維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范圍內,過多會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追肥是解決土壤供肥不足和植株需肥矛盾的有效措施,為滿足植株有充足的營養快速生長,在拔節期、灌漿期內各追施尿素15~20kg/667m2。
3.4.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是影響高粱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有效地防治病蟲害至關重要。不同時期高粱病蟲害存在差異,播種時可用毒谷或專用高粱種衣劑對高粱種子進行包衣防治地下害蟲,拔節期可用氟氯氰菊酯乳油防治玉米螟蟲,抽穗末期可用吡蟲啉、啶蟲脒噴霧防治蚜蟲。
3.5 收獲 滴灌帶回收 高粱收獲之前,應采取機械或人工方式及時將滴灌帶從田間抽回,集中堆放、運送到滴灌帶生產點進行回收再利用。適期收獲 適期收獲對高粱的產量影響很大,收獲過早則籽粒發育不充實、不飽滿;過晚宜導致籽粒落粒造成減產。可在高粱蠟熟末期田間80%以上高粱果穗絕大多數籽粒均已灌漿且變為紅色,擠壓下部籽粒時沒有乳狀物,籽粒內容物凝結成蠟質,粒質硬且有光澤,含水量約20%時選擇晴天進行機械或人工收獲,此時收獲的籽粒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損失最小。籽粒收獲后應及時晾曬,以免發芽或霉變而造成經濟損失,待籽粒含水量達到10%左右時入庫進行低溫貯藏,貯藏時注意防蟲防鼠。
參考文獻
[1]鄒劍秋.基于1961-2020年FAO數據的世界高粱產業分析.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3(1):1-10
[2]賈福寶,賈富明.高粱種植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0):75-76
[3]李巖,金廣洋,周偉,李默,鄧志蘭,徐慶全,呼瑞梅,崔鳳娟,王振國,王探微,周亞星.高粱品種通雜126及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要點.中國種業,2022(8):148-149
(收稿日期: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