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陳華榮, 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 研究方向:口腔頜面外科疾病的診療。
【摘要】目的 探究區域切除術在腮腺良性腫瘤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接受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40例)和區域組(接受區域切除術,40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炎癥因子水平、手術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區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均P<0.05)。術后3 d,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區域組均低于常規組(均P<0.05)。區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手術時間短于常規組、切口長度短于常規組(均P<0.05)。區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 區域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患者臨床療效較好,可改善炎癥反應及手術指標,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區域切除術;腮腺良性腫瘤;腮腺腫瘤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11.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04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部,其比周邊組織的脂肪含量高。腮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唾液,幫助消化,并保持口腔濕潤,腮腺脂肪含量較高的原因可能與其位置和功能有關,需要保持適量的腮腺脂肪以維持正常的唾液分泌。腮腺腫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唾液腺組織疾病,根據腫瘤的性質,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其中腮腺良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可能與吸煙、病毒感染、遺傳等因素有關[1]。該疾病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物增大腮腺區會逐漸出現包塊,會壓迫面神經引起面神經癥狀[2]。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具有手術切口大、腮腺分泌功能受影響、腮腺區凹陷等缺點,而區域切除術只切除腮腺腫物及腫物周圍少量腺體,保留了腮腺的分泌功能及外形,減少神經和血管的損傷[3]?;诖?,本研究分析區域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腮腺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和區域組,各40例。常規組患者中男性19例 ,女性21例;年齡26~64歲,平均年齡(45.58±1.71)歲;腫瘤直徑1~4 cm,平均直徑(2.14±0.58)cm;病例分型:多形性腺瘤18例,乳頭狀囊腺瘤13例,沃辛瘤7例,其他2例。區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45.59±1.61)歲;腫瘤直徑1~4 cm,平均直徑(2.37±0.45)cm;病例分型:多形性腺瘤16例,乳頭狀囊腺瘤14例,沃辛瘤4例,其他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腮腺良性腫瘤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4];⑵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障礙疾病者;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存在腮腺手術史;⑵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疾病者;⑶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
1.2 手術方法 術前對兩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并行氣管插管。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作“S”形切口,上端起自耳屏前顴弓根部,順縱向皮紋切開,繞過耳垂下方至乳突尖,再向下繞過下頜角至舌骨大角平面處,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頜下區的頸闊肌,至腮腺咬肌筋膜表面,自筋膜表面掀起皮瓣,在下頜角及頜下區將頸闊肌包于皮瓣中。翻瓣時應用銳分離,當皮瓣掀至腮腺前緣時,改用鈍分離。翻瓣至顯露腮腺上、前及下緣即可,腫瘤位置在腮腺深葉及頜后區者,顯露面神經及腺體,采用切除逆行解剖法,從下頜緣支、頰支或顴支開始解剖,自下頜緣支開始解剖面神經。用拉鉤牽拉皮瓣,顯露腮腺前緣最突出的部位,即腮腺導管發出處。確認腮腺導管位置后,盡可能靠近口腔黏膜處結扎切斷,后順面神經頰支向后分離,解剖面神經其他各分支。在任何一支面神經分支向腮腺分離,找出直達顳面干及頸面干分叉處,顯露顳面干、頸面干及各分支后,再于胸鎖乳突肌及乳突前、外耳道下及關節后方將腮腺淺葉的其余部分分離切除。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后,應將殘存的腺體縫扎,沖洗創口。在創面置橡皮片引流條或負壓引流,將皮瓣復位,縫合頸闊肌及皮下組織,縫合后應使切口呈線狀貼合,再縫合皮膚。用紗布將創口內的殘余血液全部擠出,使皮瓣緊貼于創面,加壓包扎。
區域組患者采用區域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切口可較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小,如腫瘤位于腮腺后下極,上方切口繞過耳垂即可;如腫瘤位于耳前區,切口到下頜角下即可,不必向頜下區延長。翻瓣范圍顯示耳前區或腮腺下部腺體即可。將皮瓣掀起后,在下頜角及頜下區將頸闊肌包于皮瓣中。腫瘤位于腮腺后下極者,首先顯露面神經下頜緣支。在翻瓣顯露腺體前下緣后,在咬肌表面、下頜緣支離開腮腺區處找到下頜緣支,然后循其走行分離解剖至頸面干;顯露頸面干后,將腫瘤及后下部腺體組織一并切除,保留頸面干前、上部腺體及腮腺導管,縫扎腺體斷面。腫瘤位于耳前區者,可不解剖面神經,而在腫瘤周圍0.5~1.0 cm正常腺體組織內分離切除腫瘤及其周圍腺體組織,如涉及面神經,應作面神經解剖,但不結扎腮腺導管。分層縫合、沖洗創口并置入橡皮片引流條。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得到有效改善;無效:病情狀態并無發生明顯變化[5]。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 ×100%。⑵炎癥因子水平。于術前、術后3 d,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轉速(10 cm半徑)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⑶手術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⑷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面部凹陷、口干、耳垂麻木。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或秩合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區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3 d,兩組患者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區域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區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區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3 討論
腮腺是人體最大的涎腺,可分泌唾液、腮腺素,抑制口腔細菌生長[6]。腮腺腫瘤多為良性,且生長緩慢,在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癥狀,若患者出現面部劇烈疼痛或面癱,則可能進展為腮腺惡性腫瘤[7]。腮腺良性腫瘤患者可出現腮腺腫脹、疼痛、發熱等癥狀,這是由于腮腺腫瘤壓迫導致腮腺排液管阻塞,使得腮腺分泌物不能正常排出,從而引起腮腺的炎癥反應。隨著腮腺腫瘤的手術方法的不斷改進,腮腺腫瘤的治療選擇增多。常規腮腺腫瘤切除術以“S”形切口為主,具有視野良好、能完全清除腫瘤等優點,但需切除腮腺腫物及腮腺淺葉,切口較大、手術時間較長[8]。而區域切除術采用微創手術技術,具有創傷小、術后瘢痕少等優點,能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降低感染風險[9]。
本研究結果顯示,區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常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提示區域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療效較好。分析原因為,區域切除術具有切口小、止血效果好、手術視野清楚、術中濃煙少、對醫生術中操作及術后腮腺分泌功能影響小、術后腮腺區無明顯凹陷畸形等優勢[10]。
血清炎癥因子常用于反映手術感染的程度及應激狀態。IL-6是一種趨化因子,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活化淋巴細胞及參與炎癥反應等作用;TNF-α是一種廣泛分布于體內的炎癥因子,可經特異性受體進入細胞核,發揮促細胞增殖與分化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d,兩組患者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區域組均低于常規組,提示區域切除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區域切除術的切口較小,可徹底清除腮腺腫瘤及引起炎癥反應的病灶,從而減輕腮腺受到的壓迫,恢復腮腺排液管的通暢,使得腮腺分泌物得以正常排出,避免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區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組,手術時間短于常規組,切口長度小于常規組;區域組患者的面部凹陷、口干、耳垂麻木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區域切除術可改善手術相關指標,且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為,與傳統手術相比,區域切除術可更準確地定位和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組織,減少對周圍結構的影響,減少出血量,進而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使患者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12]。
綜上所述,區域切除術治療腮腺良性腫瘤患者臨床療效較好,可改善炎癥反應及手術指標,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受到時間限制納入樣本量較少,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仍需要擴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的研究,探究區域切除術在腮腺良性腫瘤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張贊霞,李淑健,張勇,等.合成MRI定量弛豫參數對不同病理類型腮腺腫瘤的鑒別診斷[J].鄭州大學學報, 2024, 59(2): 252-255.
MATSUMOTO F, OHBA S, FUJIMAKI M,et al. Efficacy of modified face lift incision for the resection of benign parotid gland tumor located anteriorly or superiorly[J]. Auris Nasus Larynx, 2021, 48(5): 978-982.
駱佳佳,劉萍,尤瑩.耳垂下超聲刀功能性切除術對腮腺良性腫瘤患者面神經功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2, 21(24): 2620-2624.
石遠凱,孫燕.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26-28.
王雯文,白岫峰,胡一帆,等.改良腮腺切除術與傳統腮腺切除術對腮腺腫瘤的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5): 754-756.
王麗華,陳福美,趙嵌嵌.腮腺腫瘤的超聲診斷[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21, 37(1): 4-7.
李永清,廖香香,方利達,等.耳垂下超聲刀功能性切除術對腮腺良性腫瘤患者面神經功能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 2021, 25(25): 3558-3560.
張志利,鄧璋,魏賓,等.內鏡輔助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切除的臨床應用[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 2022, 38(12): 734-737.
余卓,黎偉,覃李玲,等.微創小切口對腮腺后下極良性腫瘤患者TNF-α、IL-6的影響[J/CD].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20, 4(1): 29-30.
宋琳娜,丁鋒,姚藝,等.微創小切口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功能性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 2020, 36(25): 31-32.
辛寶琴,董國偉,王鋼.耳后小切口切除術對腮腺良性腫瘤患者圍術期指標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3, 20(5): 44.
王從慶,孫道成,張于,等.傳統腮腺淺葉切除術與腮腺區域切除術治療腮腺區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 2020, 39(18):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