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霞


歷史悠久的高原古城——西寧,是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門戶,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這里不僅是璀璨的“高原明珠”,還培育出了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的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讓特色產業走向世界的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和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等。
6月29—30日,2024全國紡織復合人才培養工程高級培訓班來到西寧,走進中復神鷹(西寧)、圣源地毯、青繡總部進行參觀、交流,圍繞高性能纖維種類、制造工藝、結構性能和應用場景以及特種動物纖維產業的數字化等主題進行了深入學習、探討。
高性能纖維:現代工業的“輕功”秘籍
新材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底盤技術,作為新材料革命的排頭兵,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高模、耐高溫等優異性能,從航空航天到軌道交通,從風力發電到建筑橋梁,從海洋工程到體育休閑,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無處不在,可謂現代工業的“輕功”秘籍。
在“高性能纖維種類、制造工藝、結構性能及應用”主題課程中,北京化工大學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樑華系統介紹了高性能碳纖維、高性能有機纖維和高性能陶瓷纖維;重點分享了PAN基碳纖維的原料體系、原絲技術體系、溶劑體系、紡絲工藝、制備技術、產業鏈技術體系、應用領域的創新、“雙碳”格局下的發展機遇等,探討了國產碳纖維不好用等技術問題和產業化理念。
在高性能纖維中,碳纖維為什么那么受重視?“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是關系國家戰略安全的軍民兩用新型材料,是引領結構材料變革的典型代表,從應用上來說又是一種頂天立地的材料。”徐樑華這樣解釋。
作為碳纖維國產化進程的深度參與者,徐樑華最自豪的是,我國已建立起全部系列的碳纖維技術與產品的自主保障體系,國產碳纖維技術已具有體系化特征:粘膠基、瀝青基、PAN基三種類別的碳纖維齊全;形成了以DMSO為主、DMAc和NaSCN共同參與的原絲技術體系(DMSO技術正是由徐樑華團隊攻克);濕法紡絲和干濕法紡絲、小絲束與大絲束工藝支撐產品多元化;高強、高強中模、高模、高強高模系列俱全,創新有成效;纖維、輔料助劑、評價表征、裝備研制、應用服務全方位推進。
中復神鷹:解鎖“中國強度”
作為龍頭企業之一,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心系“國之大者”,打造“國之大材”,深耕碳纖維技術研發18載,在國內率先突破碳纖維干噴濕紡關鍵技術,建成國內首條千噸級干噴濕紡碳纖維產業化生產線,系統掌握T700到T1100級和M系列碳纖維規模化生產技術,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建有連云港、西寧生產基地、上海研發基地,目前碳纖維總產能達2.85萬噸。作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西寧基地)建成了首個萬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其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于2023年5月全面投產,成為全球單體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并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榮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復神鷹(西寧)黨總支書記、總經理連峰首先以詩意的語言介紹了大美青海、魅力神鷹。“來到青海,您不會不知曉我國首個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已成為青海的一張閃亮名片,后續我們將一起去感受這個‘央企超級工程,并見證國產碳纖維的蓬勃發展,這是我們國家快速發展的一個‘材料底氣”。連峰說道。
魅力神鷹是如何勇攀技術高峰的?中復神鷹(西寧)副總經理張家好分享了中復神鷹從T700到T1100級、從濕法工藝到干噴濕紡技術的研發、突破歷程;中復神鷹及其子公司擁有專利200余件,以4大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體系、8大國際權威體系驗證、28項國家部委重大研發項目引領公司高質量發展;擁有16個產品系列、40余種大小絲束產品規格,在3000+工藝點嚴格控制下,其技術、裝備、工藝可協同研發,可全流程控制和保障產品品質;已形成航空級預浸料全產業鏈制備體系,成功實現材料端——中間體——航空應用端的轉變,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壓力容器、碳/碳復材、風電葉片、體育休閑、汽車工業、軌道交通、碳芯電纜、建筑橋梁等領域。
課后,連峰、張家好帶領大家參觀了中復神鷹(西寧)控制中心、碳纖維碳化車間及碳纖維展廳,實時觀看了公司的生產調度及碳纖維高溫碳化等生產情況;走進碳纖維展廳,有棒球棒、網球拍、羽毛球拍,有自行車、汽車、高鐵,有風電葉片、壓力容器、太陽能板,有大型飛機、運載火箭、驅逐艦……碳纖維應用場景的全方位展示,讓大家真正體會到了碳纖維可上天入地的神奇力量。
數字化+特種動物纖維:賦能共同富裕
青藏高原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牦牛是這里最重要的畜種,被稱為“高原之舟”,它的粗毛可以做帳篷和繩子,細毛可以做衣服、遮陽傘、毛毯等。張家港中孚達絨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顧問李建明分享了特種動物纖維的分類、性能、應用場景,以及其毛紡行業發展現狀及痛點;圍繞機遇、基礎、規劃三方面重點介紹了特種動物纖維行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數字化轉型的策略與實踐、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優化以及構建特種動物纖維全產業鏈數字平臺等內容。
李建明表示,特種動物纖維產業具有原料天然、工藝精細、產業跨度長等特點,高端裝備的數字孿生理念、方法、技術降維應用于其數字轉型完全可行。
如何獲取特種動物纖維制造業的數字紅利?“企業需要培養和提升數字場景、設備、標準、平臺、人員等方面的數字能力,結合數字能力三步走、數字平臺三臺階、數字人文三級跳等,借鑒蘇州在數字化建設和元宇宙探索方面的成功實踐,采用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如牦牛絨產業可建立若干總部,總部功能鏈條輻射帶動原料、生產制造、產品營銷的區域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數據對接,實現該產業的不同區域分工協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李建明解釋說。
圣源地毯:民族范兒+國際范兒
西寧是“藏毯之都”,圣源地毯是綻放在世界地毯產業界中的美麗“花朵”。作為中高端工程定制地毯制造商,其主要產品有阿克明斯特地毯、手工藏毯、掛毯及槍刺地毯,已銷往歐洲、中東、北美、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圣源地毯行政副總劉生敏、生產副總高文蘭、技術副總張成勝等人的帶領下,紡織高訓班一行參觀了公司的地毯生產車間和展示中心,在這里,負責人介紹了手工藏毯、掛毯、槍刺地毯等的織造流程、工藝、特點,非遺加牙手工編織藏毯的編織技藝、成品地毯,以及用于人民大會堂的紅色地毯采用的原料(共聚阻燃聚酰胺66)、工藝等。
看著這些具有濃厚民族范兒和國際范兒的地毯,大家不由地放慢了腳步,盡情欣賞其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多樣的表現形式,“太美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太有藝術氣息了”……大家在贊嘆中感受著織就在經緯間的藝術魅力,希望把每一款毯子都收藏于自己的鏡頭中。
青繡:創新傳承+指尖非遺
青繡是青海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是河湟刺繡、湟源皮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土族盤繡、藏繡、蒙古族刺繡等的總稱,其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民族特色濃郁、繡法多樣,多數還是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有“指尖非遺”之稱。
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莉深耕青繡產業多年,致力于帶動婦女就業。她帶領高訓班一行參觀了青繡數字化總部經濟平臺、青繡研究院孵化基地及青繡展廳,介紹了青繡的種類及產業背景、發展情況及其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目前,青繡總部已有140家企業(工坊)入駐,集中培訓工坊帶頭人50余人,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簽訂青繡訂單產品6萬余件;已建立了以海東為樞紐、各市州聯動、向全國延伸的青海青繡產業供應鏈體系,實現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帶動全省15萬繡娘和140多家小微企業、工坊、合作社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通過公司+基地+加盟人的模式,青繡產業不僅傳承了傳統的刺繡技藝和文化,還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中融入了現代元素和審美觀念,近年來盡管面臨市場挑戰,青繡產業依然保持了一定的銷售量和市場份額。”蘇曉莉對每一件展品如數家珍,如今她已經帶著青繡走進了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青繡會走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