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藝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當前,“三農”問題已成為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首要問題[1]。本課題以抖音平臺企業為研究對象,在大量閱讀文獻基礎上,通過抖音官方網站、企業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公司高層領導公開演講、微信公眾號、相關新聞報道、期刊版物和非結構化訪談等渠道進行資料和信息的廣泛收集,深入探究抖音平臺實施“助農”活動和業務的具體路徑、平臺構建的關鍵支撐要素,以及實現的社會經濟價值和商業經濟價值的具體表現。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對其他平臺企業開展“助農”活動提供具體可借鑒的經驗和建議,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關鍵詞:平臺;助農;鄉村振興;數字智能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進,我國傳統產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斷普及,推動了以平臺企業為代表的新型組織形態在各個領域的崛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地區社會經濟得到了有效發展。數字智能是公司基于AI、IOT、大數據等技術精心打造的一款智能化基礎服務框架,專注于為不同行業快速搭建智能化系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逐步步入了數字智能化時代,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更改。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轉變提供了極大的助力,與此同時,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消費體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費方式。但是,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助農仍是各界服務農村的重點。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路徑[2],因此,平臺助農隨之而起。
1 平臺助農的進程
1.1 互聯網不斷普及短視頻平臺迅速發展
2000年后,中國互聯網進入騰飛時代,國民普及率不斷增高。2023年8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人均每周上網時長29.1 h;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1億,城鎮網民規模為7.77億。我國非網民規模為3.33億,較2022年12月減少1 109萬人;其中,農村地區非網民占比為59.0%,
60歲及以上非網民群體占比為41.9%[3]。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短視頻平臺開始興起。報告顯示,使用短視頻平臺的網民高達10.26億人。隨著短視頻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電商,在網上進行直播賣貨,其中,就包括農產品的售賣。抖音作為中國市場占比最高的短視頻APP就在2022年提出了2022新農人計劃,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抓手,針對“三農”領域進行大力扶持。具體來說,抖音將拿出億級流量等合計12億流量資源,通過“入駐禮包”“農人積分榜”“新農人推薦官”等多種活動,給予“三農”創作者流量包和獎勵,幫助其解決冷啟動和曝光不足等問題,讓美好鄉村被更多人看到。抖音還聯合“楊凌農科”推出了運營推廣小技巧、短視頻爆款法則、優質“三農”內容關鍵要素、直播帶貨等全方位培訓課程[4],現在“三農”視頻的瀏覽量呈暴增增長。
1.2 農產品交易額上升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平臺助農為農產品增加了曝光度,使農產品的流通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同時產生了一系列的衍生工作,減少銷售成本,實現精準扶貧,促進了供給端的轉型,并帶動發展。2023年9月21日,抖音電商發布《2023豐收節抖音電商助農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9月—2023年9月,抖音電商共同助力農特產銷售47.3億單,平均每天就有1 300萬個裝有農特產的包裹銷往全國各地。平臺助農拉動了農產品的銷量,解決了很多農產品滯銷問題,使農民經濟得
到提高。
2 平臺助農的優勢
2.1 降低成本,助力銷售提高
以往農產品售賣要涉及到開店,而開店就意味著需要前期的投入,比如,宣傳費用、租賃費用、水電費用等。這些前期投入所產生的費用就會轉化為農產品的成本,使農產品的價格提高,銷量減少。像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助農,就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直播賣貨和開網店賣貨,實現了農產品從“地頭”直接來到了消費者的“餐桌”。這一途徑使農產品售賣的成本大大降低,農產品價格相比于現實售賣低。網絡上農產品實惠的價格更是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農產品銷量大大提高。
2.2 產業鏈升級助力收入提高
隨著“互聯網+”與現代科技在農業產業鏈中的應用,“智慧農業”和“農村電商”成為農業全產業鏈升級的重要動力。在“互聯網+”背景下,“智慧農業+
主導企業”與“農村電商+農戶聚集化”是兩種有效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的全產業鏈模式,促進了農業向其他產業延伸的產業融合,增加了農民收入[5]。
2.3 優化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
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科技創新的一種方式,可以快速傳播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從而起到預測市場發展的作用[6],對供給側改革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2018年上半年,農村地區網絡零售規模不斷擴大,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6 32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4%,電子商務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7]。網絡銷售使人們對農產品的喜好程度有了切實的數據分析,這一數據可以使農民在保證基本的糧食種植不動搖的基礎上,去種植適宜本地區種植且容易售賣的經濟作物,實現農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2.4 增加產品曝光度,助力人才回流
電商和直播賣貨的發展,增加了各地特色農產品的曝光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了鄉鎮,進行創業。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分享鄉村趣事,開網店,開直播售賣農產品。平臺助農、電子商務的發展既解決了鄉村發展問題,也為許多年輕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也給本區域樹立立體化形象。
3 平臺助農的弊端
3.1 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在電商平臺助農的實施過程中,一個存在的劣勢是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這主要是因為平臺企業通過線上銷售農產品,無法直接進行產品質量的把控和監管。
3.1.1 產地不確定性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地點眾多且分散,平臺企業無法完全掌握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環境。這就存在著無法確定農產品的產地、種植方式以及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情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
3.1.2 物流環節存在風險
在電商平臺助農中,產品的物流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然而,物流環節往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天氣變化、儲存條件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受損或變質,進而影響產品的質量。
3.1.3 信息不對稱
在電商平臺助農中,平臺企業與農民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平臺企業無法直接了解到農產品的詳細情況,而農民也難以準確傳達產品的品質和特點。這導致了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無法充分了解產品的真實情況,增加了產品質量不穩定的風險。
3.2 以助農之名,行獲利之事
在平臺助農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平臺企業可能會以助農之名,卻將“助農”項目轉化為自身獲利的手段。這種行為不僅會損害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也會對平臺企業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平臺企業應加大對“助農”項目的資金投入,并與農業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3.3 政策支持與規范引導不足
目前,政府對電商助農的政策支持和規范引導還不夠完善,導致一些平臺企業存在違規操作和欺詐行為。這給消費者和農民帶來了風險和損失。
4 平臺助農措施
4.1 平臺企業需要加大對“助農”項目的資金投入
由于農業產業具有高度風險和周期性特征,傳統的金融機構對農業信貸的支持相對不足。而平臺企業作為電商平臺,具備了更強的資金實力和金融資源。因此,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提供低息貸款、補貼農產品采購等方式,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幫助其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4.2 與農業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合作關系
農業合作伙伴包括農民、農產品經銷商、農業技術服務機構等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平臺企業可以通過與農業合作伙伴共同制定農產品采購標準、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開展培訓和指導等方式,提升農業生產者的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進而擴大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通過加大對“助農”項目的資金投入和與農業合作伙伴的合作,平臺企業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一方面,平臺企業通過直接參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掌握更多信息和資源,提升自身在電商領域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農業生產者也能夠從平臺企業的支持中獲益,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更好的市場銷售。
綜上所述,平臺企業需要以誠信和責任心來推動“助農”項目的實施。只有通過加大對“助農”項目的資金投入,并與農業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平臺企業才能夠真正實現對農業產業的推動和支持,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生產和銷售平臺,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 平臺助農持續發展策略
平臺助農在共享經濟中具備一定的優勢和劣勢。通過與農民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為農民提供新的收入來源。然而,品質和安全問題、平臺利潤壓力以及社會公平問題也是需要關注和解決的挑戰。為了更好地發展平臺助農,在技術、監管和政策等方面都需要持續創新和改進,以實現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1 倡導保護生態環境
平臺助農的實施路徑中,平臺企業可以通過推廣有機種植、生態農業等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樣性。平臺企業可以借助電商平臺的規模效應,引導消費者選擇綠色農產品,從而推動農民轉向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
5.2 保障農產品品質
平臺企業在“助農”過程中,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幫助農民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標準。通過建立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體系,平臺企業可以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并加強對農產品的溯源和質量監控,從而提高農產品的信譽度和競爭力。
5.3 農工合作,增加農民收入
平臺企業通過“助農”行動,可以將農產品與工業品、服務等進行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平臺企業可以為農民提供加工、物流、營銷等配套服務,幫助他們將農產品轉化為具有附加值的產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增強農民對農業的積極性和持續發展的信心。
5.4 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平臺企業通過“助農”行動,可以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平臺企業可以引入電商模式,打破傳統的地理限制,讓農產品更便捷地進入城市市場。同時,平臺企業還可以幫助農村發展其他產業,如農家樂、農業觀光等,促進農村旅游和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5.5 推進農業信息化
平臺企業通過“助農”行動,推動農業的信息化進程。平臺企業可以提供農業生產管理軟件、數據分析工具等,幫助農民更科學地進行農業生產管理和決策。同時,平臺企業還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將農產品和消費者進行精準匹配,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通過以上方式,平臺企業在“助農”行動中不僅可以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長期發展和社會責任擔當。這正是數字智能時代平臺企業助農的重要價值所在。
6 結語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8],平臺助農隨之興起。平臺助農可以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將農產品與消費者直接連接,提高農產品的銷售和市場拓展能力。平臺助農的優勢在于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平臺,打破了傳統農業產銷鏈路的限制,農產品可以更加快速地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同時,平臺助農也能夠通過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改善農民生活等方式,實現社會效益的提升。
然而,平臺助農也存在一些劣勢。首先,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是一個重要問題,平臺企業需要加大對“助農”項目的資金投入,并與農業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其次,政府應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引導平臺企業積極參與“助農”行動,并確保其合法合規地運營。
我們希望平臺助農能夠進一步發揮優勢,通過創新模式的探索和共享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我們也期待平臺助農能夠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給消費者,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實現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總之,平臺助農在數字智能時代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平臺優勢,可以為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民的生活改善做出積極貢獻。然而,平臺助農仍然需要面對一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政府、平臺企業和農業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更加良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思想理論創立形成發展的路徑與啟示[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1,38(3):10-15.
[2] 黃鏡池,廖吉林.鄉村振興戰略下平臺型電商企業助農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6):62-65.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5):13.
[4] 路琦.抖音12億流量補貼“三農”創作[N].人民郵電,2020-08-06(003).
[5] 張興敏,吳亮,羅正敏,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村電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路徑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9,21(5):118-127.
[6] 魏曉蓓,王淼.“互聯網+”背景下全產業鏈模式助推農業產業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167-172.
[7] 馬晨,王東陽.新零售時代電子商務推動農產品流通體系轉型升級的機理研究及實施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97-204.
[8] 黃鏡池,廖吉林.鄉村振興戰略下平臺型電商企業助農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