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為進一步加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順利實施,文章結合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要價值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意義,從不同角度分析其工作要點,并針對相關工作開展路徑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國土空間生態修復
黨中央和國務院圍繞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陸續出臺了多個文件,對相關工作的實際開展提出明確目標與規范要求,針對當前農村地區農地非農化、生態環境惡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需加強土地綜合整治,貫徹生態環境治理理念,優化工作開展方案,實現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目標。
1 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要價值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最早可追溯到改革開放時期,隨著中國城鄉發展,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其內涵也在不斷延伸和完善。在傳統的土地整治工作中,以協調人與地的關系為根本理念,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對地的需求與使用方式發生較大轉變,使得現階段的土地治理中出現諸多矛盾。特別是在當前鄉村地區基礎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其土地整治工作目標過于單一,文化建設與產業結構建設不夠完善,存在生態觀念缺失的問題,導致部分土地整治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對當地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吸取傳統土地整治中的工作經驗,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創新工作方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圍繞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鄉村生態修復等工作任務,綜合運用生態工程、基建工程、土地工程等技術和經濟、行政、立法等手段,優化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生產方式,擴大耕地面積,優化農村空間格局,集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治理修復農村人居環境,滿足其生活需求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和綠色化發展。
2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現狀
在社會經濟快速增長、工業發展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當前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較大程度的轉變,但同時由于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持續激化,頻繁出現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使得越來越多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產生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1]。為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積極做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綜合運用生物修復、化學修復、物理修復、工程技術等多種措施,重建本土生態系統的功能、結構與完整性,使其盡可能恢復到原本的自然狀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就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開展現狀來看,很多地區在具體工作實施中更注重短期內的工程建設與治理效果,以碎片化的生態修復工作形式為主,在較小的尺度范圍內開展各項工作。這種傳統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形式不僅對土地生態修復效果不夠理想,還會弱化該項工作的長期成效。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專門成立了自然資源部,由其統一管理自然資源,推動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朝著綜合治理、系統修復、整體保護的方向發展,有效滿足現階段生態環境修復的現實需求。以完善的理論指導和機構支持為基礎,圍繞現有的國土生態修復實踐經驗,實現工作開展范疇內全面覆蓋農村與城市的生態空間和其他空間,構建多部門治理規范化、要素綜合化、范圍全域化的工作模式,明確自然資源產權,綜合運用社會與市場資源,推動國土空間生態恢復工作高質量實施。
3 加強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要點
3.1 農用地整理與生態修復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礎網絡主要包含生物網絡與農田網絡兩種類型,而在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農用地整理中則以耕地和林地、草地為主要內容。因此,可圍繞兩者的共同點,精準把握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銜接要點。在耕地的整理與修復中,通常會受到農地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形式、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再加上許多農村地區耕地細碎,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大量耕地出現棄耕撂荒、粗放利用的問題。另外,為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的經濟差距,當前的農業生產呈現出顯著的逐利性特征,進而使得許多農村發展具有非糧化、非農化的特征,進一步制約耕地資源[2]。在鄉村生態基礎網絡中,農田網絡作為其核心部分,在生態修復中需緊緊圍繞田成方的目標,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拆舊復墾、農用地整理等多種手段提高耕地質量,推動農田基本連片,規范化發展耕地,不斷增強農田基礎網絡建設。
林地與草地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良好的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在國土空間生態體系修復工作中,應以充分發揮林草地的生態價值為核心目標,從實際出發,圍繞土地植被覆蓋率下降、林草資源不斷減少的問題與資源開發中生態補償不到位、流轉方式不規范、資源權屬不明確、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影響,全面掌握阻礙林草資源生態效益提升的要素。強化生態網絡建設工作實施的針對性,加強林草地建設與完善,為更多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廣闊的棲息地,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生態活力,提高地方生態環境的物種多樣性,通過生態網絡建設推動地方農業持續化運作。
3.2 建設用地整理與景觀修復
在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中,建設用地是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基礎,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部分,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是建設用地整理的主要內容。為確保建設用地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可根據建設用地的路網基建、民居建筑、設施類型與產業形態開展生態景觀修復工作。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許多城市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的產業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使大量落后產能出現聚集,同時由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使得現階段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用地權屬不清的現象,對農村生態修復造成較大程度的阻礙[3]。在國土生態修復工作的目標導向下,產業形態作為區域景觀的內在體現,可推動農村地區的現有產業朝著生態化、現代化、綠色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不同產業相互融合,構建立體化鄉村經濟產業結構,為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受制度管理、社會狀況、自然環境、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前鄉村地區的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村地區存在許多閑置的宅基地,且其整體分布相對散亂。這種空間布局模式使得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居住功能保障弱化,出現明顯的宅基地邊際化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在修復居民生活建筑的過程中,需將鄉村景觀建設和建筑功能需求納入考慮范圍,利用科學的生態修復技術激發廢棄、老舊宅基地的活力,更新農村建設用地存量,在民居建筑中融合地域特色,傳承鄉村文化。
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用地在建設過程中,因基礎設施配置不夠完善,阻礙了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同時公共活動空間、路網鋪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受到嚴重壓縮,出現基礎服務設施落后與缺失的問題。對此,在農村全域土地整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要圍繞鄉村振興的服務支撐體系,完善農村養老、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3.3 生態保護與生態要素綜合修復
結合已有的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經驗看,整治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建設自然保護地都是現階段農村生態保護修復的主要工作,而在生態要素綜合修復中,應以保護與重塑村莊整體生態、綜合修復山水林田湖草、營造村莊整體風貌為重點。受農村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隨著農村地區人口的增多,會產生更多的旱廁糞水、生活污水與垃圾,如果不對其加以處理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不僅會使其大量堆積嚴重污染當地的空氣、水質和土壤環境,還會大幅降低農村生活環境質量。在農村環境治理中,大部分地區采用基本一致的治理方式,忽視對地方特色鄉村文化的保護,加速當地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自然風貌消亡。針對這一問題,在營造村莊整體風貌中,應有效傳承鄉風文明,充分展現鄉村特色,強化村民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在治理山水田林湖草各要素中,應著重針對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單一要素的具體問題,圍繞不同要素之間的整體性與連通性,處理好農村地區農業與牧業發展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平衡自然環境保護和鄉村農業生產的關系[4]。
在生態修復工作中對不同要素制定相應的工作目標,比如保護濕地環境發展、提高鄉村植被覆蓋率、優化鄉村水質清潔性、改良鄉村土質等,在思想觀念上著重強調整體發展與綜合治理。
不同行政單元間的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存在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為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對生態用地的過度占用,但經濟欠發達地區因人力、財力等資源供應不足,導致其生態資源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很難得到有效保護,一味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頻繁出現各種自然災害問題。綜合修復生態要素則需通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程實現人工干預,可以使其生態環境系統具有自衍生、自組織、自調節的功能,各類生態要素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增強農村地區的生態韌性。
4 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路徑探索
4.1 優化工作模式,強化政策支持
在開展新時期的土地綜合治理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中,地方管理部門應正確解讀國家政策,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做好工作規劃與安排,針對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為推進相關部門在該項工作中積極參與,可加強領導專班的組建,為具體的工作內容開展和工作進度控制實施高效指導,使傳統固定的管理模式發生轉變,建立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積極建設良好的綜合管理環境。為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規范作用,相關管理部門不僅要深入了解《安徽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詳細內容,還要結合具體情況加強相關政策要求的及時出臺,為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順利推進提供支持,促使其快速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4.2 突破條件限制,增大資金投入
以政策體系為指導,在具體工作開展期間要加強對體制機制的靈活運用,分析各項政策之間的聯系,打破原有政策的限制,提出新增指標獎勵、新增建設用地等突破性工作方法和策略,將該項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結合起來,激發基層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推動該項工作高質量開展。同時,針對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資金需求,一方面,要平衡調整資金使用,加大對資金的整合與管理力度,詳細記錄所有資金的來源和去向,保證所有資金都能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科學規劃地方產業,不斷提高地方產業經濟效益,豐富資金來源,推動工作有序開展[5]。要進一步調整和改進傳統的管理組織模式,落實各責任主體的職責,要求各級部門都能獲得應有的權益,采用多樣化的模式推動工作順利實施,在發生特殊情況時可及時調整或完善工作方案,使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推動各項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到位。
5 結論
在現階段的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國土生態空間修復工作中,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綜合考慮生態、社會、文化、經濟等多方面的現實需求,適當引入社會資本,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標準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適當調整工作策略,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的作用,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效率,釋放農村地區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何亞龍.國土空間規劃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以隴西縣農業空間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2,40(8):51-58.
[2] 樊應憑,周寅康,韓博.國土空間治理視角下蘇南地區農用地生態修復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22,38(1):287-296.
[3] 彭海瑩.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踐探索——以博羅縣麻陂鎮為例[J].價值工程,2023,42(15):68-70.
[4] 朱菁,馬思琪,洪尉凱,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導向下村莊產業振興發展路徑探析——以甘肅省顯勝鄉蒲河村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2(4):602-616.
[5] 李芳芳.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轉型的路徑、策略及評估體系研究——以嘉魚縣官橋八組為例[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2(2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