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勇
摘要:近年來,岳池縣高度重視發展種養結合農業循環經濟,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方針,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徑,以整縣推進為重點,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為核心,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健全制度體系,強化責任落實,完善扶持政策,加強科技支撐,嚴格執法監管,種養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進一步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筆者分別到北部山區種養循環產業園興隆、秦溪、黃龍、同興、酉溪開展實地調研,了解縣內種養產業發展情況,形成了調研情況報告,供讀
者參考。
關鍵詞:岳池縣;北部山區;種養循環;經濟發展情況
岳池縣隸屬四川省廣安市,地處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西麓,轄區面積1 478 km2,轄25個鄉鎮、2個街道,總人口1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6萬人。岳池被譽為“千年銀岳池”,是全國商品糧示范基地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生豬調出大縣,岳池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四川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其是四川省第一輪、第二輪和第三輪畜牧業重點縣。在北部山區引進新希望、正邦、典晟等龍頭企業,已建成投產生豬養殖場18個,正在建設3個,年新增生豬出欄10萬余頭。2023年,生豬出欄86.78萬頭,增長1.61%;年末能繁母豬保有量4.97萬頭。
1 農業產業規劃初步形成
聚焦全縣優勢特色的生豬產業,開展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加快岳池“安天下”種養循環產業園規劃實施,在北部山區建設五大基地(50萬頭生豬基地、6 666.67 hm2地道食材生產基地、3 333.33 hm2黃龍貢米基地、3 333.33 hm2花椒基地、333.33 hm2農產品加工基地)。到2025年,建成北部山地種養循環經濟區,種養循環產業發展示范樣本,促進生豬產業綠色發展,實現年出欄生豬50萬頭,產值30億元,帶動群眾增收2億元。
2 種養循環初具規模
在政策的帶動和市場的拉動下,全縣畜牧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形成了以優質生豬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縣現有規模養殖場246個,其中,生豬規模場188個。2023年,生豬出欄86.78萬頭,
2023年末,能繁母豬保有量4.97萬頭。配套產業基地4.73萬hm2,其中,優質糧油基地20 000 hm2、中藥材基地6 700 hm2、藤椒基地6 700萬hm2、蔬菜基地10 000 hm2、柑橘基地4 000 hm2。
3 創新循環模式
近年來,全縣鼓勵、支持養殖業主流轉承包周邊農田林地,通過“養殖場+種植基地”模式,實現糞污就地還田利用。引導、鼓勵養殖業主與附近種植基地簽訂糞污、沼液使用協議,通過種養聯合,實現糞污就近還田利用。對不能就地就近還田消納的,引導、鼓勵養殖業主與第三方主體簽訂協議,通過“養殖場+
第三方主體+種植基地”模式,實現糞污異地還田利用。未來,通過專門的運輸隊伍或運輸管網,將縣內規模養殖場的糞污,收到糞污集中處理中心進行發酵處理,生產沼氣,沼渣加工成固體有機肥,沼液加工成液體有機肥,基本實現廢水廢物零排放,實現了“畜禽糞污—沼氣—有機肥—農作物—飼料—養殖”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4 產業鏈條基本健全
全縣立足生豬產業基礎優勢,堅持“引、育、繁、推”結合,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數字化改造,全力構建“生豬數字化”體系,建成種豬繁育基地、標準化育肥場、糞污處理中心等一批產業提升項目,生豬產能持續提升。通過引領發展,全縣萬頭以上標準化養殖場達到12家,規模生豬養殖場達到188家,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引進新希望六和集團等國家龍頭企業打造3處標準化養殖場,建立了現代化高標準智能化養豬示范基地、人才培訓基地。同時,推進建設生豬屠宰、冷鏈物流中心、肉制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鏈延伸項目。全縣年生豬屠宰能力15萬頭、豬肉制品產能6.34萬t,生豬產品暢銷20多個省市和地區,是成渝地區優質豬肉及制品供應基地。
5 科技水平得到強化提升
岳池縣在生豬產業發展上,有著一流的科技裝備,信息數字化處于廣安地區領先水平。建有養殖場可視化檢測大數據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信息平臺等,全縣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了100%,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養殖裝備機械化率達到99%以上。與省農科院、四川農大、西南大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設立了實驗基地、現場教學基地、畢業生實訓基地、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通過努力,生豬疫病防控實驗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均成為市級標桿。
6 存在的問題分析
6.1 市場波動較大
由于市場無序競爭、飼料價格波動、非洲豬瘟等疫病防治難度大,均會對生豬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嚴重影響養殖戶積極性。
6.2 政策保障不足
種養循環產業發展需要農業政策的支持,農業是弱勢產業,受自然災害、疫病疾病、經濟市場影響極大,必然需要政策扶持,但金融、保險等投入機制不順暢,貸款條件較高,理賠不及時,加大了業主資金籌措的難度,挫傷業主養殖積極性。
6.3 科技水平較弱
農業數字化程度低,養殖糞污處理檢測環節缺失,養殖種植機械化程度不高。
6.4 產業鏈有待加強
生豬、稻米等產業是岳池主導產業,在縣域內具有一定優勢,但仍然存在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產品品牌不夠響等問題,農業與工業、旅游、文化、商貿等融合深度不夠,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循環廣度不夠。
7 建議
7.1 推進適度規模發展
成立由農業(畜牧)、環保、國土、發改等部門參與的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包括新建、改建、擴建)專家審查論證小組,對建場選址、建設用地、布建規劃、工藝流程、養殖規模、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糞污沼液消納能力、糞污綜合利用與種養結合方案進行全面論證,推進適度規模發展。強化事前監督,嚴把行業準入,確保種養能循環、糞污成資源、資源必利用,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7.2 增強風險防控
強化監測預警引導。強化生豬全產業鏈監管監測,科學研判豬肉市場供需形勢,及時通過多種渠道發布預警信息,壓實生豬產能分級調控責任,穩定長效性支持政策,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節奏。積極引導生豬養殖企業向屠宰、加工、冷鏈配送等領域延伸,減少中間環節,逐步提升穩產保供能力。探索開發生豬價格險,減小市場價格對生豬生產的影響,增強生豬產業防范市場風險防控能力。
7.3 加強政策扶持
每年整合生豬發展資金500萬元以上,用于推進種養結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主要用于糞污收集、儲運、資源化利用等補助和有機肥生產、使用環節的補貼[1]。起草《岳池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產業獎勵扶持辦法》,新建養殖場配套建設沼氣池、沉淀池、購置固液分離機、糞污輸送管網等糞污處理設備給予補助;對具備一定實力、有貸款意愿、有良好信用,且達到相應生產規模和標準的普通農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種養業主、龍頭企業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的,實行貸款貼息。
7.4 提升科技水平
組織學習、引進、推廣國內外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開展試驗示范,加強技術集成與配套,根據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畜種、不同規模、不同養殖模式,推廣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固體糞便堆肥利用、異位發酵床、污水肥料化等經濟實用技術模式,引導礦物元素類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推廣使用安全、高效、環保新型飼料產品。采取政府購買科技服務、共建平臺公司,建設區域性畜禽糞污處理資源化利用中心。以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為切入點,致力于在岳池探索出可在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全面復制、廣泛推廣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
7.5 推進循環發展
常態化開展養殖場堆糞棚、沼氣池、沼液沉淀池等糞污處理設施整治完善工作。在適養區種植基地布局畜禽規模養殖場,示范推廣種養循環、農牧結合生態治理模式,打通畜禽糞污還田利用通道。在適養區外集中種植區域配套建設儲糞池、調節池和管網,保障種植業有機肥、沼液需要。指導畜禽養殖場根據畜禽糞污產生量和需要配套的消納地面積,采取“一場一策”方式,制定畜禽糞污生態消納對接方案,落實畜禽糞污生態消納對接措施。鼓勵、支持養殖業主流轉承包周邊農田林地,通過“養殖場+種植基地”模式,實現糞污就地還田利用。引導、鼓勵養殖業主與附近種植基地簽訂糞污、沼液使用協議,通過種養聯合,實現糞污就近還田利用。對不能就地就近還田消納的,引導、鼓勵養殖業主與第三方主體簽訂協議,通過“養殖場+第三方主體+種植基地”模式,實現糞污異地還田利用。
7.6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積極向上爭取農業項目、強化項目整合落地,圍繞打造引領和骨干項目,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典晟10萬頭生豬養殖場、酉溪屠宰場、羅渡屠宰場、畜禽糞污處理中心等重點項目,30萬頭生豬產業帶逐步形成。加大社會資本招引力度,推動飼料加工廠、豬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鏈物流等項目及早落地實施,加快酉溪生豬定點屠宰場建設,推進生豬全產業鏈發展。提質發展米粉專用稻生產基地、黃龍貢米種植基地、花椒基地、果樹基地、蔬菜基地,實現種養優勢互補和良性生態循環。
7.7 健全防控機制
農業農村部門依法做好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交通運輸部門做好畜禽及其產品“綠色通道”查驗工作。宣傳部門要密切關注與非洲豬瘟疫情有關輿情動態,科學引導輿論,防止惡意炒作。公安部門要做好疫區安全保衛、社會治安管理,惡意傳播動物疫情等違法行為查處,配合農業農村部門處置疫情。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流通環節動物產品監管,嚴防病死動物及其產品流入市場、進入餐桌;要強化肉類生產企業、食用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商場超市、餐飲服務單位等食品生產經營場所的監督檢查,嚴禁采購、經營沒有合法來源、未經檢驗檢疫以及不合格的生豬產品。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信息共享和措施聯動,形成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合力,確保我縣清凈無疫。
7.8 引導綠色發展
圍繞“農畜配套、種養結合、立體循環、綜合增效”的思路,因地制宜,因場施策,全面推行“主體小循環、縣域大循環”種養循環模式,通過行政監管、項目支持、鼓勵引導等方式助推生豬養殖綠色健康發展,全縣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2]。
7.9 創新組織形式
鼓勵種養循環產業鏈中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協作,共同推進統防統治、種養循環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規?;a業化、標準化、生態化、品牌化和設施化。發展新型農村生產經營組織,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種養結合循環生產經營模式。
7.10 強化人員培育
以“人才強,則農業強”為指導思想,加快培育一批種養循環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隊伍。以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技術人才、團隊人才為孵化載體,整合人才資源要素,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創造力,鼓勵人才不斷創新,積累農業產業發展的好經驗、好方法、好招數,為種養循環產業提供必要的后備人才保障。
7.11 做好績效考核
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有機肥還田利用、沼氣和生物天然氣使用等指標為依據,對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相關部門推進種養循環發展工作進行績效考核,縣政府督查辦對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抓種養結合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定期通報工作進度,并把督查結果作為各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8 結語
岳池縣高度重視發展種養結合農業循環經濟,健全制度體系,強化責任落實,完善扶持政策,加強科技支撐,嚴格執法監管,種養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參考文獻
[1] 楊景晁.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破解畜禽產業發展瓶頸[J].中國禽業導刊,2017(20):46-49.
[2] 朱昌友,李必圣,朱爽爽,等.實行種養結合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湖北畜牧獸醫,2016,37(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