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摘要】在“雙減”背景影響下,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成為教學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來講,國內的小學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整體趨勢呈現的特征為年級越低,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雙減”政策在小學階段的實施,放大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短缺帶來的弊端,教師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現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雙減”背景下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現狀,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學舉措三個方面,緊緊圍繞“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展開系統論述。
【關鍵詞】“雙減”? 小學生? 生活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5.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6-0007-03
據相關研究,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更多傾向于學生的知識,而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尚且存在不小的空白。目前,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大部分學校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比較欠缺。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教師在向學生教授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著手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現狀及原因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項基本的生活及生存技能。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在適應校園學習生活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法獨立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
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課題小組圍繞本校的100名學生進行了主題為“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大普查”的問卷調查,經過整理和統計后,發現“能夠自覺餐前餐后擺放、收拾碗筷的學生”僅有33人,“能夠自己整理書包的人”有52人,“能夠自己整理書桌的人”只有42人,“能夠自己洗澡的人”有46人。
經過一番探究,我們發現了導致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原因一:來自家人的溺愛。不少家庭的學生來自“四二一”結構的家庭,他們與長輩長期生活在一起,6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部分家庭的隔代親現象頗為突出。因此,不僅家里的家務被所有大人做了,即便是學生自己的小事也被大人代勞,直接導致學生喪失了鍛煉的機會,導致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長期無法得到提升。
原因二:依賴心理嚴重。根據一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家長過分的呵護下,學生在心理上缺乏獨立性和自覺性,面對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也想要依賴家長去做,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會認為家長做自己的事情是理所應當的,進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二、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生活自理能力是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必備的能力。學生想要順利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不僅需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還需要具備“我能做好它,堅持長期做好它”的能力,如自己起床穿衣服,自己整理書包、書桌,自己洗澡,自己擺放和收拾碗筷等,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學習生活。
其次,生活自理能力是學生承擔責任的一種體現。學生在小學要度過6年的時光,學生需要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處理各種生活問題。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生活技能教學,開展思想教育,可以讓學生擺正思想,主動承擔生活自理的責任,讓學生從思想層面和行動層面都得到成長,讓學生成長為一名懂得為自己生活負責的人。
最后,生活自理能力是學生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雙減”政策要求學生全面發展,而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便是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讓學生通過科學的方式克服困難,持續提升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最終成長為一名學習優秀、能力突出、思想高尚的人。
三、“雙減”背景下提高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科學舉措
(一)制定清晰的日常生活規則,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雙減”背景下,教師提高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制定清晰的日常生活規則,可以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糾正,繼而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在傳統教育影響下,教師重點針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嚴格指導,關心更多的也是學生的學習問題,這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顯著的進步,而對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關注較少,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活自理能力,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個人成長。現如今,“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改革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變得頗為重要。例如,在校園學習生活中,學生需要自己背書包、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整理自己的書包、排齊自己的桌椅、整理自己的紅領巾等。但是,由于家長出于對學生的關愛,會替學生完成大部分學生需要自己做的事情,這就導致學生喪失了鍛煉自己的機會,部分家長甚至會替學生背書包,將對學生的關愛變成了溺愛,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掌握無限期延遲。小學教師制定清晰的日常生活行為規則,并監督學生根據要求完成既定的行為,在長期的監督和糾正影響下,學生很快就會適應自己背書包,開始具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學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和書包,學會回家只背自己要用到的書本,提高學習效率,學會排齊自己的桌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漸漸成為一名具備自理能力的優秀學生。為了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的方式與家長進行交流,引導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學生在家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切實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障。
(二)創造學生自主決策機會,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
在校園生活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成長。然而,教師不能直接替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應該教會學生學會科學分析和正確決策。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需要為學生傳授一些常用的決策原則,讓學生通過分析利弊進行決策,讓學生的決策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創造自主決策的機會,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做決策,進而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小組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小組成員,進行任務分工,制訂活動計劃。在分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選擇小組成員完成既訂的活動任務,商議小組任務的分工情況,共同制訂活動計劃。據觀察,學生自主選擇小組成員可以激發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對學生順利完成既定活動任務幫助很大。在學生自主選擇的前提下,學生的活動任務分工也會更加趨向于合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既定的活動,如打掃衛生、出板報、表演課本話劇等活動都需要學生參與,教師利用這些活動為學生創造自主決策的機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決策能力。據調查,不少學生在家里的一切事務都是家長一手安排的,從日常生活到學習發展,學生都沒有絲毫的自主決策機會,這樣的家庭成長環境顯然不利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家長提一些教育建議,讓家長給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決策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會自己做決定,家長可以給學生提建議,但是要把最終決策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如選擇服裝、合理安排自己的個人時間、選擇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從家長口中得到一些建議,還可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多鍛煉的機會,繼而培養學生自主決策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
小學生在學校接受教師的教育管理,在家庭當中接受家長的照顧和監護,的確使得學生的成長得到了必要的保障。然而,學生對家長和老師的依賴心理也日益顯著,為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埋下了隱患。教師想要提高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需要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嘗試用自己的想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原因、采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當然,教師可以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幫助,引導學生順利解決問題。例如,從學習方面來講,背書包、寫作業、整理學習用具、準備紅領巾這些事情都是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事情。但是,不少學生利用家長的力量來替自己完成,這種偷懶的行為導致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利用手機、網絡的方式來完成計算、翻譯、造句等作業部分,這種外界依賴成癮的做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具備自己的思考能力,更無法形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從生活方面來講,學生需要自己收拾衣物、洗澡洗漱、收拾碗筷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然而,由于學生受父母習慣性照顧的原因,根本無法獨立完成這些生活瑣事。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教師也需要與家長進行聯系,讓家長為學生創造更多獨自解決問題的機會,繼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切實落實“雙減”教育政策,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
(四)引導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教師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協作,讓學生能夠與他人進行友好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社會上很多崗位之間都是協作關系,學生唯有具備合作共贏的意識,掌握團隊協作的能力,才能夠做更多的事情,進而形成自己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部分。例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衛生打掃、拔河比賽、集體朗誦、集體合唱等諸多活動項目,僅僅依靠學生個人的力量是一定無法完成的。這種情況下,學生就需要進入小組,在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讓所有人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夠順利完成集體活動。但是,各個年級都有獨來獨往的學生,他們始終堅信做好自己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然而,每當遇到集體活動的時候,這些學生毫無意外地被無形孤立,導致整個班級的集體活動無法順利進行,最終只能將他們納入人員較少的小組。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當學生能夠適應集體協作的時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就可以及時求助他人,促使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由此可見,教師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的確是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舉措。
(五)提供正確的示范與指導,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
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示范和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怎么做是符合要求的。據部分學生反饋,當教師分配了活動任務,提供了正確的示范和指導時,他們能夠順利地完成既定的要求。如果出現了問題,他們也可以通過反思知道失敗的原因,重新調整之后也可以順利完成既定的要求。反之,如果離開教師正確的示范和指導時,教師分配的活動就很難完成。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板書、圖片和視頻的方式為學生展示正確的行為與生活技能,如整理書桌需要將暫時不用的書籍分類整理好放進書架,桌面只留下用得到的課本和練習本,才能夠使得桌面干凈整潔;在打掃衛生時,學生需要分工明確,才能夠保證衛生打掃活動變得高效;系紅領巾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才能夠系得又漂亮又舒服;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學生首先需要嚴格遵守隊伍紀律,然后需要根據既定的安排完成集體活動,才能夠獲得較好的活動效果。但是,小學生對這些規則不一定清楚,需要教師的正確示范和指導。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向學生進行一次次的正確示范和指導,才能夠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深刻理解教師的指導,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正確的習慣,最終成為學生的生活能力,讓學生能夠順利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四、總結
總的來講,“雙減”政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教學會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教師通過科學的做法,不斷提高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是政策落實的重要體現。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制訂詳細的教育計劃,指導學生根據既定的要求進行實踐,讓學生能夠認識到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意義。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利用科學可行的有效舉措開展教育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嘗試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針對做得不好的地方進行改進,可以讓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當學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就可以更好地適應校園學習生活,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封相彩.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現狀及培養策略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5):71-72.
[2]高亞楠.家校合作下培養農村留守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24):28-30.
[3]顧定譜.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與對策[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4):54-55.
[4]徐鑫.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實驗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2):90-93.
[5]崔甜甜.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