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勇
關于批評與自我批評,毛澤東同志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發生灰塵的,也應該打掃與洗滌。”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對于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讓黨始終煥發生機和活力,實現個人的成長進步具有深遠意義。必須實事求是、一針見血,直擊問題的本源,找準不足的病灶,方能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
自我批評要多一些鞭辟入里,少一些隔靴搔癢。敢于承認自身的缺點和錯誤,認真進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獨有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但是,有極少數黨員干部在批評自己時,往往“猶抱琵琶半遮面”,搜羅出一些無關痛癢、不傷大雅的“問題”,這些用語看似貼切,卻是“萬能模板”,具有“萬金油”的特性。自我批評是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要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給自己“挑刺”,敢于“爆料”,一是一、二是二,成績是成績、缺點是缺點,既不能只說成績、不看不足,也不能只看缺點、忽略長處。應主動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做到不遮掩、不回避,當場點破說透,讓自我批評“拳拳到肉”、條條入心。
相互批評要多一些諫言辣語,少一些避實就虛。批評他人的目的是破除“當局者迷”的困境,幫助別人達到“撥云見日”之效。然而,個別黨員干部把批評他人與“得罪人”畫等號,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因此本著“傷人不傷臉,揭人不揭短”原則,給對方留足面子。有的避重就輕,只說小問題、小毛病,對明顯的問題和不足卻輕描淡寫、蜻蜓點水;更有甚者偏離主題,以希望代替問題,以工作建議代替批評意見。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相互批評要主動摒棄搞“一團和氣”、當老好人等錯誤思想,出于公心、敞開心扉、坦誠相見,從“怕”的思想、“繞”的現象、“空”的問題中擺脫出來,做到開門見山、直指要害,讓批評成為幫助他人找到缺點、改正錯誤的“逆耳忠言”和“苦口良藥”。
問題整改要多一些“錙銖必較”,少一些高舉輕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效果好不好、實不實,關鍵要看問題整改得全不全面、徹不徹底。如果在批評與自我批評時候“喊破喉嚨”表明決心,在實際行動中卻“邁不開步子”,只“拉弓”不“放箭”,一味將批評意見“止于嘴上”,整改舉措“停在紙上”,即便是“刺刀見紅”,結果也只能是“竹籃打水”“水中撈月”。行百里者半九十。找出問題是前提,解決問題才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根本所在。針對查擺出的問題,要建立銷號機制,梳理建立“問題清單”“整改臺賬”,可將需整改的問題劃分為“立即解決、近期解決、中長期解決”三類,拿出切實有效的舉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一類問題一類問題去解決,一項承諾一項承諾去兌現。同時,要定期開展督促檢查,避免問題反彈回潮,“春風吹又生”。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敘永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