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寒

作家袁鷹在《井岡翠竹》里贊美井岡山的竹子:“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是戰爭年代井岡山精神的真實寫照,一代代中華兒女從井岡翠竹上獲取了無窮的力量。
巍巍井岡山,屹立于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綿延五百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以其彪炳千秋的不朽偉績濃墨重彩地載入氣勢恢宏的中國革命史畫卷。井岡山不僅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風光綺麗的旅游勝地,更是一座矗立在中華民族心中的豐碑,矗立在熱血沸騰的厚土上,無數英雄豪杰用了一生的凌云壯志去攀爬和丈量。走進綠意蔥蘢的井岡山,穿過戰火烽煙,仿佛在閱讀一部輝煌傳奇的史詩,獵獵飄揚的紅色戰旗永遠鑲嵌心底,那些遠去的身影,那些革命先烈唱響的青春之歌,時時在腦際盤旋,揮之不去。
五百里井岡山到處都生長著郁郁蔥蔥的竹子,一片連著一片,一簇接著一簇,一眼望不到邊際。這里山峰連綿,重巒疊嶂,井岡翠竹隨著山形蜿蜒,一層層環繞上升,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底層的深綠略含凝重,居中的青翠不失蓬勃,高層的鵝黃彰顯朝氣,一派瀟瀟灑灑。一些幼竹剛吐露出鵝黃的葉,細細地卷著尖尖,猶如一把淡綠色的針,翠翠的,翠得快要流出汁來。所有的竹葉通體碧透,不帶一點粉塵,像一片片晶瑩剔透的翡翠片。墨綠色的竹皮上還點撒粉白,細嫩而光滑,觸摸時略感冰涼。竹枝隨風輕舞,像柔情似水的少女。山花爛漫,就像這竹仙女的繡花鞋,美得讓人眼花繚亂。濃濃的綠蔭,層層疊疊,猶如一頂碧綠色的華蓋,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遮住了太陽、白云、藍天。又如編織成的一張巨大綠色的網,嚴格地過濾這里所有的一切。被過濾的陽光,一縷縷的;被過濾的風,涼颼颼的;被過濾的鳥聲,清脆脆的;被過濾的心靈,純凈凈的。剩下的,是一片蒼翠欲滴的綠,還有迷人的恬靜。穿梭竹林中,竹葉輕拂面頰,顯得萬般溫柔、寧靜和典雅。山風拂來,這邊的竹林成片成片地涌動起來,在尚未停歇的瞬間,已波漾到那邊的竹林了。如此這般,周而復始,形成綠潮涌動的海洋。竹梢搖搖擺擺,竹葉沙沙作響,有時如春蠶嚼食,有時如松濤陣陣,有時如柳拂春風,時斷時續,時緩時急,宛如無盡的傾訴,又恰似慷慨的高歌。密集的竹竿相互撞擊發出金屬般的聲音,如泉水跌下了蓮池,在青石上留住了叮咚,如妙手輕扣琴鍵,一個單音,又一個單音,不經意間,旋律在回響。
山雨說來就來,雨后,竹葉上滾動著晶瑩透亮的水珠,猶如一顆顆寶石掛在翠竹上,竹林彌散出一股醉人的迷幻魅力。一忽兒大霧籠罩群山,像一片紗衣將竹林覆蓋,時有鳥雀的鳴叫聲穿出竹林,更顯竹林的朦朧、清幽和美麗。遠眺霧中的竹林,一片煙水迷離,淡白的霧恰似竹海上騰起的浪花,濺起的水沫,注目良久,霧中的竹林仿佛幻成天仙之境,心頭頓生超然物外之感。
井岡山竹青翠脫俗,欺霜傲雪,四時常綠,不僅有昂揚絕俗之姿,疏朗瀟灑之態,虛心凌云之節,更有著不同尋常的品格,有著攝人心魄的精神和靈魂。井岡山竹是獨一無二的,與井岡山竹并肩站立,便能增加一份對井岡山竹的情意,像是在不斷地與歷史對話。
井岡山竹有毛竹、淡竹、方竹、苦竹、墨竹、羅漢竹、觀音竹、鵝毛竹、龍鱗竹等一百多種,不論哪種,都生得挺直碧綠;無論哪類,都長得蓬勃堅韌。井岡山竹流金溢彩,金是紅五星,彩蘊魚水情。在井岡山斗爭的崢嶸歲月里,在紅軍最困難的時候,井岡山竹支持了革命,所以才叫作“革命”的竹子。紅軍用竹子削作長矛,制成刀柄,熏烤為釘,在烏云壓頂的日子里英勇殺敵。黃洋界和八面山上,紅軍戰士用它擺過30里長的竹釘陣,使多少敵軍魂飛魄散,鬼哭狼嚎。1928年8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主力外出作戰,留下組建僅三個月的三十一團一營兩個連守衛黃洋界。湘贛兩省敵軍糾集四個團的兵力向黃洋界進發,企圖乘紅軍主力遠在湘南之際,消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守山軍隊得知這一消息后,晝夜不停地在通往黃洋界的兩條小道上構筑起了竹釘陣、竹籬笆障礙、滾木礌石、布滿竹釘的壕溝、石筑的射擊掩體五道防線,憑借黃洋界天險之勢與敵決戰,最終以不足一營的兵力擊潰了四個團敵軍的進攻,取得了重大勝利。黃洋界以少勝多的范例,滅了湘贛兩省“圍剿”敵軍的威風,極大地振奮了根據地軍民的士氣。
毛澤東在回師井岡山途中聞訊后,欣然寫出了《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沒有鐵鍋,紅軍用竹子做竹筒飯,鄉親用竹子編織斗笠,扎成竹排,蓄水盛飯,演繹感人肺腑的魚水深情。竹筍曾是戰士露營野炊的菜肴,竹板做過軍民挑糧上山的扁擔,竹片點燃照亮過黑暗的道路,紅軍的旗幟曾經懸掛竹梢,獵獵招展。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朱德的扁擔依然在閃現井岡竹的光芒。紅軍將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嶄新篇章。一路上紅旗招展,翠竹搖曳,道路崎嶇,路漫漫兮。高高的山頂上青山綠水、云霧繚繞,藍藍的天空,眺望遠處紅旗漫卷,像那燃燒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岡山竹最大的特點是挺拔向上,蓬勃堅韌。向上,向上,迎著陽光雨露,一個勁地勃勃生長。竹筍破土時,哪怕百斤頑石壓頂,也要頂翻石頭,不屈不撓地成長。井岡山竹不論矗立于崇山峻嶺,還是植根于溪塘之畔,都高雅雋永,鐵骨錚錚,一身正氣。它們歷經烽火硝煙的洗禮,立成豐碑的身姿。而面對井岡山這獨有的竹子,唯有堅韌才能與之匹配。那是一種怎樣的堅韌啊!是伍若蘭面對屠刀時“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頭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的凜然;是小井紅軍醫院130多名傷病員為了保守秘密,經受嚴刑拷打的寧死不屈;是濃縮在“三灣改編”“黃洋界的迫擊炮”“八角樓的燈光”……這些紅色故事背后的精髓,是井岡山斗爭永不放棄的勇氣。它們在這里承載烈士的囑托,延續不屈的生命,以最絢爛的方式證明英魂的存在,挺立成井岡竹的精神。
在戰爭年代,頂天立地,威武不屈,用身軀擋住敵人的槍彈;在和平歲月,用真情回報社會,用綠色裝點河山,“不隨妖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這便是井岡山竹子的風格。無論環境多么險惡,依然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石壓筍斜出,岸懸仍倒生,傲立于崇山峻嶺,這便是井岡山竹的風采。無論氣候多么惡劣,遇風不折, 遇雨不濁,經霜雪不凋,默默無聞,正直挺拔。“未曾出土先有節,縱使凌云也虛心”,這便是井岡山竹的風范。竹的風格、竹的風采、竹的風范匯集成井岡山精神。
如今,用井岡竹制作的竹筒、竹壺、竹杯、竹碗、竹箱、竹柜、竹廚、竹籃、竹席等產品遠銷海內外,也傳遞著一份濃郁的井岡情愫。井岡山竹資源非常豐富,井岡山人用勤勞而又靈巧的雙手將竹子賦予新的商機。他們依托當地的旅游資源,竹制品銷售得紅紅火火,從當年肩挑的扁擔到現在琳瑯滿目的產品應有盡有。民間藝人使用優質的篾絲材料,設計制作出各式各樣的旅游工藝品,如雅拙諧趣的熊貓、憨態可掬的企鵝、展翅開屏的孔雀、怪眼拙睜的貓頭鷹等,形狀各異,構圖別致,巧奪天工。各系列產品工藝精湛、高雅別致、大方實用,既有構思奇妙、風格獨特的陳設裝飾藝術品,又有因材施藝利用竹木天然的顏色、紋理精心制作的具有較高欣賞和實用價值的家具。井岡山的旅游業每年創造的產值近30億元,竹子為老區人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全市現有8000多名農民從事竹編工藝生產,竹編制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150余萬件。用竹綠山,以竹富民,也成了新時代井岡山人民的一條小康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