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1937年9月,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發生了黃克功因逼婚未遂、槍殺女學生劉茜的案件。國民黨趁機將此事渲染為“桃色事件”,在西安的報紙上攻擊紅軍和共產黨。毛澤東下令:“這樣的人不殺,我們還是共產黨嗎?”
抗戰初期,許多進步青年從全國各地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其中一個十六歲的女學生劉茜(原名董秋月,山西定襄人,參加革命前在太原市友仁中學讀書),懷著對革命的向往,也隨著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奔赴延安,被分配到抗大第十五隊學習。當時,來延安的青年們大都未婚,女青年們非常崇拜長征中走出來的英雄人物,所以她們找對象就都以長征干部為標準。劉茜年輕漂亮,又心懷革命熱情,還被稱作是“年齡最小,表現最好”的學員,自然也想找一個功勛卓著的青年作為交往對象。她的對象是黃克功,黃克功雖然沒有什么名氣,卻十幾歲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共產黨。他參加過井岡山的斗爭、中央蘇區反圍剿和兩萬五千里長征,從班長成長為團政委。延安時期,黃克功任抗大第二期第十五隊隊長,與劉茜相識。
二人互相傾慕,感情也日漸升溫。然而,兩人的感情卻不像想象中那么一帆風順,時間一久,各自的不足和缺點全都暴露在對方的面前,生活習慣更是大不相同。1937年9月,陜北公學成立,抗大第十五隊全體人員都劃歸陜北公學,劉茜也轉到了陜北公學繼續學習,而黃克功則在抗大任第六隊隊長。接觸少了,兩人的關系也漸漸疏遠。劉茜與其他男同學交往,使黃克功心懷嫉妒,并且一次次對劉茜進行責備,還向其提出結婚的要求。劉茜給黃克功寫信:“將來的問題,將來解決,你不要急急的想結婚。”“我希望我的愛人變成精神上的愛我者。”黃克功除了書信往來,還一再給劉茜送錢送東西。劉茜反感地說:“愛情不是建立在物質上的,我們之間并沒有產生什么愛情。”
黃克功眼看劉茜與其他男同學來往,性格變得更加偏執,一連寫下三封信。1937年10月5日晚,他與同伴王志勇一同到陜北公學尋找劉茜,正巧在門前遇到劉茜出來,邀她到延河邊散步。其他人識趣地走開,黃克功提醒劉茜不要朝秦暮楚,與人保持點距離。劉茜有些氣惱,便稱兩人并沒有結婚,有權利另找對象。黃克功更加生氣,開始逼婚,兩人便爭執起來。黃克功拔出槍,一把拽住劉茜的胳膊:“你答應不答應?”本以為在他的威脅下,劉茜會有所畏懼而改變主意,誰知劉茜是不屑的眼光,還打了黃克功一個巴掌,并說:“你不敢!我說你就是土匪!”誰知黃克功真的開了槍,見劉茜未死又往頭部補了一槍,致其當場斃命。
第二天,室友董鐵鳳見劉茜一夜未歸,找上門來。黃克功謊稱昨夜二人談完話后,劉茜就自己走了。但很快有人在河邊發現了劉茜的尸體,抗大政治部將此事報告到邊區司令部,法院、保衛部、政治部立即展開了全方位的偵查。經過對董鐵鳳、王智勇等人的盤問,最終將嫌疑鎖定在了黃克功身上,并檢查了黃克功的手槍、信件,從室友口中了解了黃克功回部隊的時間,種種證據和線索都指向了黃克功,政治部當即對他進行了抓捕。
在延安這個革命圣地竟然發生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人們議論紛紛。黃克功開始并不承認自己的罪行,然而隨著證據一件件擺在他的面前,他終于崩潰了,如實交代了全部過程。對黃克功的處理存在著兩種意見:一是認為殺人償命,黃克功作為一個老革命知法犯法,采用逼婚手段強迫少女與其結婚,為了達到目的,殺害革命同志,必須處以極刑,以平民憤。另一種說法則是:理論上應判死罪,但黃克功革命多年,功勞也大,可以讓其戴罪立功。黃克功雖然認罪,卻幻想會因為他的資歷和功勞對他網開一面,他向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信:“須姑念我十年艱苦奮斗忠于黨的路線,恕我犯罪一時,留我一條生命,將來為黨盡忠,實黨之幸,亦功之最后希望也。”
抗大副校長羅瑞卿將此事向毛澤東作了報告,毛澤東十分生氣:“這是什么問題?這樣的人不殺,我們還是共產黨嗎?”毛澤東還說,共產黨可以對付外強,自然也能處理家務事。我們要讓國民黨和天下人看到,錯了就是錯了,我們能依法處理犯錯的黨員。當時,陜甘寧高等法院成立不到三個月,審判長雷經天不是法律專門學校畢業,因事件嚴重,他向毛澤東呈上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見:“共產黨員犯法,應從重治罪,因為我們共產黨有鐵的紀律……必須對黃克功處以極刑。”和雷經天的信同時送來的,還有黃克功乞求戴罪立功的信件,毛澤東看著信件,不禁落淚,沉思了半刻之后,提筆寫下回信,同意公開審判。
1937年10月11日,數千人的審判大會在陜北公學大操場召開,抗大和陜北公校的全體師生員工都來參加。審判長雷經天宣布開庭,由起訴人和公訴人向大眾陳述了整個案件的細節及過程。黃克功也毫不隱諱地交代了犯罪經過,到了個人申訴環節,他沒有為自己辯解,只是為自己的行為做了檢討。他默默地敞開了襯衣,從臂部到腿部,傷疤一塊連著一塊,猶如那打了結的老樹皮。這是他戰斗的象征,是他的榮譽。審判長問他還有什么請求,黃克功頓了一下,緩緩開口:“如果法院判處我死刑,我只有一個請求:參加革命以來,我一直都在戰場上,我只希望自己能夠死在作戰的戰場上。讓我走上前線,死在和敵人的拼殺之中。”“如果不合刑律的話,那我就不要求了。”
審判長宣布暫時休庭,幾分鐘以后,審判長宣布判處黃克功死刑。也當場宣讀了毛澤東的信:“黃克功過去斗爭歷史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黨中央的同志都為之惋惜,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不得不根據他的罪行,根據黨和紅軍的紀律對其處以極刑。”僅僅三百多個字,仿佛宣讀了好長的時間。聽完毛澤東的信,眾人陷入沉默,黃克功也默默地低下了頭,接受組織對他的判決。事后,毛澤東特意關照有關部門,為其買了一副好棺材進行安葬。
對黃克功案件進行嚴肅處理,老百姓無不稱頌共產黨紀律嚴明、公正執法。同時,毛澤東要求邊區軍民要從此事中吸取教訓,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時至今日,此案雖已過去八十多年了,但仍有借鑒意義。也就是說,任何人都不能觸碰法律的底線,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嚴厲懲罰。
(作者系湖南第一師學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