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香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在景觀規劃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通過對現有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情況的調研,文章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并以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為基礎,對景觀規劃原則進行了探討,同時簡要介紹了GIS在設計方法和工具方面的應用、基礎設施的集成設計以及可視化技術的作用。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景觀規劃;生態原則;可持續性原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作為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鄉結合部地區既具有城市的繁華,又承載著農村的寧靜,其獨特的地理特征決定了其在城市發展中的特殊地位。道路綠化作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不僅僅是交通設施,更是城市與自然生態的交
融之地。
1 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的現狀與問題
1.1 現有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情況
目前,不同地域的道路綠化在我國城鄉結合部呈現出多樣性。有的地方通過引進各種植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營造了鄉村特色濃厚的道路景觀。同時,部分城市通過綠道、花壇等方式,為改善市民居住環境,打造了一條宜人的城市綠廊[1]。但也有部分地區由于城市化進程中的急功近利,道路兩側綠化單一,缺乏生態多樣性,難以滿足居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
1.2 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由于城市擴容壓力大,部分地區道路綠化空間受限,無法滿足城市綠化需求,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部分城市綠化規劃缺乏整體性、系統性,難以實現有效生態網絡的道路綠化的片段化、條塊化。同時,由于缺乏科學的養護機制和長效管理制度,致使綠化設施逐步喪失生態功能,道路綠化的管養工作也面臨困境。
1.3 景觀規劃的必要性
強調景觀規劃的必要性,在當前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現狀和存在問題面前顯得尤為重要。合理規劃景觀,通過科學合理的綠化布局,提升城市空間生態品質,有助于實現城鄉結合部的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園林綠化規劃,能夠在道路綠化中注重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使之既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又能對自然環境起到保護作用,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幸福感。
2 基于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的景觀規劃原則
2.1 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的關鍵環節,要求實現綠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通過引入本地植物物種來增強植物群落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從而構建更為健康的生態環境。另外,生態原則還要求重視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設計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統,以減輕城市徑流對水資源的壓力。生態原則還要求對自然生態過程加以保護和恢復,以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為城市提供自然服務功能,如空氣凈化溫度調節等。因此,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對生態原則的貫徹落實將有助于實現綠化項目的生態效益,從而為構建更為健康平衡的城市生態系統作
出貢獻。
2.2 可持續性原則
在綠化設計中,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能源的節約,這是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的核心理念之一。為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續管理,選用適應性強的植物,減少農藥使用量。可持續原則還要求在規劃中充分考慮未來發展的可塑性,以保證綠化系統對城市發展變化的適應性和拓展性更強[2]。通過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融入可持續原則,既可以提高工程經濟效益,又可以為減輕自然資源壓力、實現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3 社會融合原則
城鄉結合部的道路綠化規劃需要充分考慮社會一體化的原則,也就是促進城市居民的社會交往,通過綠化工程來參與到城市中來。要強調綠化空間在設計中的開放性,鼓勵市民共享綠化成果,提供多功能的休閑娛樂設施。社會融入原則還要求綠化工程要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充分尊重當地文化特色和社區特色。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將通過社會融入原則的引導,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居住環境,不僅是生態工程,也將成為城市社會建設的一部分。
2.4 空間適應原則
空間適應原則要求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要與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相適應,實現綠化系統與城市其他空間要素的協調發展。通過細致的空間規劃,使得綠化項目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成具有整體性的城市綠化網絡。空間適應原則還要求綠化設計要考慮到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避免因城市擴張而導致綠化系統的邊緣化[3]。通過遵循空間適應原則,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空間的整體格局,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空間基礎。
2.5 造價及施工要點
在規劃與設計過程中,應確立合理的造價預算,以保障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在造價方面,考慮到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所需的植物、材料、人工費用等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預算,確保投資的有效利用。施工過程中需注重環保理念,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被,并采用水資源合理利用和自動化灌溉系統,以提高植物成活率,降低后期養護成本。在設計方面,要結合道路特點,合理設置綠化帶寬度和種植布局,以最大程度提升景觀效果。同時,注重設計細節,包括景觀雕塑、照明設施等,使整體規劃更具藝術性和人性化。
3 設計方法與工具
3.1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規劃中的應用
在城鄉結合部的道路綠化規劃中,地理信息系統(GIS)作為一種關鍵的空間信息技術,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GIS通過對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展示,為規劃人員提供了全面直觀的信息支持。
傳統的景觀設計方法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的復雜背景下并不適用,相較之下,GIS在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中的應用為綠化規劃提供了更為科學和系統的手段。通過空間分析,GIS能夠協助規劃者對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進行全面評估,為綠化布局提供更為優化的方案。
尤其是,GIS不僅局限于自然條件的考量,還能夠整合社會經濟數據,考慮居民分布、車流量等因素,為規劃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這一綜合性的信息基礎,使規劃人員能夠更準確地判斷綠化工程的可行性,提高規劃方案的科學性和實施效果。
3.2 綠色基礎設施的集成設計
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的核心環節,綠色基礎設施的集成設計顯得至關重要。綠色基礎設施通過整合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如雨水管理、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為城市提供全方位的生態服務。通過將道路綠化與城市其他基礎設施巧妙融合,形成一個多功能且高效益的系統,生態工程和綠色交通等概念的引入使得綠化系統不僅提供美觀的景觀,同時也在解決城市面臨的多重環境問題方面發
揮作用。
傳統的景觀設計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方面顯然顯得力不從心,相較之下,通過生態工程和綠色交通的引入,綠色基礎設施的集成設計使得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更加注重生態與城市功能的有機結合。因此,對于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的實現,綠色基礎設施的集成設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創造更具可持續性的城市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3.3 可視化技術在景觀規劃中的作用
在景觀規劃中,可視化技術的應用通過虛擬現實、3D建模等先進技術,為規劃人員提供更直觀、身臨其境的設計體驗,涵蓋了景觀紋理、植被分布、視覺層次等綠化設計效果的全方位呈現,這不僅使規劃人員更好地理解設計方案,而且有助于及時調整和優化規劃。
相對于傳統的景觀設計方法,可視化技術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公眾參與平臺,可視化技術為居民提供了展示規劃成果、收集意見的機會,使其更加融入規劃過程。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也促進了規劃編制過程的透明化,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的參與度[4]。
4 案例分析與經驗總結
4.1 成功的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案例
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的成功案例為城市規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國家通過系統規劃、科學綠化,在城市發展中實現了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成功打造貼近自然的都市綠廊,通過引入綠道、植物景觀帶等設計手法,提供市民豐富的休憩、娛樂空間。通過合理設計形成綠色廊道,充分考慮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促進城市內外溝通,是這類成功案例的關鍵所在。這樣的經驗說明,要實現生態系統與城市功能的有機結合,城鄉結合部的道路綠化規劃需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需求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4.2 失敗案例分析與教訓
一些不成功的案例,給城鄉結合部的道路綠化規劃積累了經驗。如有的城市由于盲目追求城市化進程,忽視綠化系統的規劃,致使道路兩側植被種植單一,綠化網絡難以形成有機結合。這樣的失敗案例說明,規劃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要避免簡單的工程化綠化,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穩定性,需要綜合考慮自然生態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失敗案例中的教訓提示,避免城市過度擴張給綠化系統帶來沖擊,需要在規劃過程中引入科學的生態學原理。
4.3 可復制的設計經驗
一些可復制的設計經驗,為城鄉結合部的道路綠化規劃中的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如德國的“生態通道”設計理念,通過將自然廊道引入城市,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貫通。這樣的設計經驗,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居住環境的城市規劃中,更加強調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再如日本的“森林浴”概念,使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增加城市中的森林綠地而得到提升。
5 景觀規劃與設計中的社會參與
5.1 社區參與的重要性
社區參與在景觀規劃與設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位,居民對于自己居住環境的需求和期望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社區參與被視為一項基本原則。通過社區參與,規劃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避免出現規劃與實際居民需求脫節的情況。
5.2 如何有效引入居民意見
景觀規劃與設計中,為有效引入居民的意見,要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參與機制,在信息傳遞渠道上做到透明公開向居民清晰地呈現規劃方案并提供詳實的規劃資料,以組織社區座談公民聽證等多種形式的會議,使居民有平臺、有途徑表達意見,保證各類人群的意見都能得到充分的聽取和重視,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調查等手段,把居民的參與度擴大到更廣泛的范圍,使更多的人能便捷地參與進來。
5.3 社會參與在規劃決策中的影響
社會參與對規劃決策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居民在規劃決策過程中給予意見,使規劃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到社區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各類因素的綜合影響,從而制定出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規劃方案。社會參與還能促進規劃方案的可行性的提高。居民在參與規劃決策的過程中,對實際問題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使規劃者能夠及時根據居民的反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使規劃的實際實施效果得到提高。
6 政策與法規的支持
6.1 現行城市規劃政策對道路綠化的要求
現行城市規劃政策在道路綠化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了城市綠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緊密關系。政策中通常明確規定了城市道路綠化的標準和指導原則,包括綠化率、綠化空間布局、植被種源選擇等方面。這些要求旨在通過規范化城市道路的綠化設計,確保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
6.2 法規制度在景觀規劃中的角色
法規制度在景觀規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規制度為景觀規劃提供了法律依據,規定了規劃的實施流程和程序,確保規劃過程的合法性和透明度。法規制度明確了各方的權責,規范了景觀規劃的責任主體,為規劃者提供了明確的工作指引。在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中,法規制度還能夠通過對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定,推動城市道路綠化規劃的科學實施。
6.3 政策制定中的挑戰與調整建議
景觀規劃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難,如政策制定的滯后性以及過于“一刀切”的標準等。由于政策的制定通常需要時間,而城市的發展和環境變化又很快,致使政策不能及時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從而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在政策制定上增加一定的靈活性,引入經常性的考核與更新機制,做到隨城市的發展而適時作出相應調整,從而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7 結語
城鄉結合部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只有遵循現有政策并充分發揮社會參與的作用,借鑒成功案例與失敗經驗,制定更科學的規劃原則,才能使城市綠化系統得到更好的規劃設計,提高居民的居住質量,達到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為今后的城市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生態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納.基于優化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思考與探討[J].房地產導刊:中,2015(1):354.
[2] 潘娟.基于城市規劃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17(6):106.
[3] 劉超.基于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原則[J].現代園藝,2013(10):69.
[4] 吳保衛.基于城市規劃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1,3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