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醒
摘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造林活動對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廣西作為我國南部的一個重要林業大省,其國有林場在推進場外造林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保持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大桂山林場作為廣西國有林場的代表,在場外造林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對于當地乃至全省的生態環境改善具有示范效應,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本文通過對廣西國有林場尤其是大桂山林場場外造林現狀的深入分析,探討其存在問題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廣西乃至全國的林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依據。
關鍵詞:廣西;國有林場;場外造林
廣西作為我國南部重要的林業大省,國有林場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林業綠色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這些林場不僅負責大面積的林木種植和管理工作,而且在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桂山林場作為廣西國有林場的典型代表,在場外造林方面的廣泛實踐經驗和積極探索,對于提高廣西乃至全國的林業生產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
1 廣西國有林場場外造林的現狀
廣西大桂山林場是閩楠等珍貴鄉土樹種的主要分布區,因其豐富的種質資源和優良的生長條件而聞名。2022年,林場以提升營林質效為目標,致力于培育和壯大優質森林資源,林場的森林經營面積達到
8.4萬hm2,蓄積量升至650萬m3,標志著營林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通過堅持科學規劃和精準施策,林場推廣“良種+良地+良法+良肥”的綜合造林模式,全面實施免煉山造林和增施有機肥等沃土技術,2022年完成造林面積達3 066.67 hm2,其中油茶新造林133.33 hm2,撫育施肥面積達到2.8萬hm2。通過實施國儲林建設項目,林場成功建成2萬hm2的桉樹高產高效示范林和0.67萬hm2的杉木高產高效國儲林示范基地,使得杉木、米老排、油茶、閩楠等鄉土和珍貴樹種的占比超過21%。
2022年,林場的掛網銷售林木平均產量達到9.2 m3/667 m2,木材銷售量、畝產出材量、活立木均價以及溢價均創下歷史新高。大桂山林場的這些舉措不僅大力推廣閩楠、米老排、紅椎、火力楠等珍貴鄉土樹種的種植,通過營造珍貴鄉土樹種混交林,有效地提升森林的質量和效益,也為林場的科學經營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積極推進林場發展的同時,大桂山林場還注重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維護,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項目和加強生態修復工作,林場有效提升了林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林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林木病蟲害防治,確保了森林資源的健康成長,同時,大桂山林場還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的發展,通過引入油茶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不僅增加了林農的收入,也能促進林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這些舉措展示了大桂山林場在保護生態、促進經濟發展與提升森林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全面考量,為廣西乃至全國的國有林場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
2 場外造林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資金投入不足
資金投入不足的根源在于林業項目長期性和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它會導致私人投資者對此類項目猶豫不決,而政府資金支持雖有,但仍難以滿足廣泛和深入開展造林項目的需求。在實踐中,資金的短缺直接限制了造林規模的擴展和造林質量的提升,影響了林場在生態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方面的雙重目標的實現。例如,大桂山林場雖在2022年完成了3 066.67 hm2的造林任務,但對比其8.4萬hm2的森林經營總面積,這一規模仍顯不足,尤其是在珍貴鄉土樹種如閩楠的推廣種植上,資金的不足更加凸顯了技術研發、苗木培育和土地準備等環節的投入不足。
此外,資金不足也會影響林場在提升林業科技水平、引進先進設備和實施精準管理等方面的能力[1]。由于缺乏經費支持,即使是高效益的沃土技術和免煉山造林等先進造林方法也無法得到推廣,限制了林場經濟林種植和生態林建設的效果。因此,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不僅是提升場外造林質量和規模的關鍵,也是實現林場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前提。
2.2 技術指導缺乏
技術指導缺乏是廣西國有林場場外造林項目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尤其在大桂山林場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現有的林業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未能充分覆蓋林場及其周邊地區,導致先進林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普及率不高;二是針對特定樹種。如:閩楠等珍貴鄉土樹種的專業技術指導資源稀缺,缺乏足夠的研究和技術支持來指導高質量的造林活動。這一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造林的成活率、生長質量和最終的經濟效益。技術指導的缺乏不僅會限制林場在提升樹種質量和促進生態恢復方面的努力程度,也會制約林場在實現科技創新和提高經營效率方面的潛力。由于缺少有效的技術指導,林場在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時往往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這不僅增加了造林成本,也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2]。
技術指導的缺乏會影響林場與周邊社區居民在林業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由于先進林業技術和管理知識的普及不足,林場和農戶之間在造林技術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成為合作障礙,限制了雙方在提高造林效率和森林資源管理上的協同效應。特別是對于需要精細管理和長期投入的珍貴鄉土樹種,如閩楠,技術指導的不足更是加劇了其種植的難度,影響樹種多樣性的維護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林場的造林項目很難達到預期的生態和經濟雙重目標,阻礙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步伐。
2.3 社會參與度低
在大桂山林場的實踐中的挑戰主要源于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農戶對于參與林業項目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興趣,以及現有的激勵機制未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盡管林場努力通過種植經濟效益高的林木來吸引社會參與,但當地農戶在缺乏對林業長期價值認識的情況下,往往對立即收益不明顯的林業項目持保留態度。傳統的林業宣傳方式未能有效觸及廣大農戶和社會公眾,使得他們對林業項目的信息了解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參與度低的問題。農戶作為林業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其對林業知識和技能的缺乏,使得他們在缺少必要的林業培訓和指導的情況下,即使有農戶愿意參與林業項目,也往往因技術不精、管理不當而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這種情況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其他潛在參與者的參與意愿。因此,提高社會參與度不僅需要從提升公眾對林業項目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入手,還需要通過創新宣傳和動員機制,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同時加強對農戶等參與者的林業技能培訓,克服知識和技能的短板,從根本上提升社會各界參與林業項目的積極性和效果。
3 對策分析
3.1 加大財政投入與政策支持
通過增加直接的財政撥款,政府能夠為林業項目尤其是造林活動提供關鍵的資金支持,這是確保造林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面對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政府也可以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來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優惠政策有:(1)對參與林業建設的企業或個人提供稅收減免;(2)貸款貼息等激勵措施。這些優惠政策可以降低他們的投資成本,提高林業項目的吸引力。特別是對于涉及特定造林項目和珍貴樹種種植的情況,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來提供資金補貼和技術支持,這不僅能夠降低投資者面臨的風險,還有助于提升項目的整體回報率,從而激發更多投資者的參與熱情。
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引導促進林權制度的改革,明確林地的使用權、流轉權和收益權,林農對于自己的土地擁有更明確的經營權益,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他們參與林業項目的積極性,還能促進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政府加強對林業項目的宏觀指導和監管,也能確保每個造林項目都能夠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這對于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至關重要。政府在提供財政支持的同時,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綜合政策措施,能夠有效促進林業項目的健康發展,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3]。
3.2 強化技術指導與服務
為了確保造林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必須提供充分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可以支持林場和周邊社區的造林工作。強化技術指導與服務涉及增強技術培訓、推廣先進的造林技術和實踐,以及建立長效的技術支持體系。首先,加強技術培訓是提升林業工作者和社區居民技術水平的基礎,通過定期舉辦造林技術、森林管理和保護等方面的培訓班,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知識,使其更好地參與到造林和森林維護中。其次,通過引入耐旱、快生和高產的樹種,采用科學的林地管理和養護技術,可以顯著提升林木的生長質量和速度。最后,建立長效的技術支持體系是確保持續提供技術指導的關鍵,建立技術咨詢熱線、在線技術支持平臺以及發展林業技術服務團隊等措施為林場和社區提供及時和專業的技術服務。通過實施這些措施,不僅可以解決當前的技術支持不足問題,還能為廣西國有林場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促進場外造林活動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同時,強化技術指導與服務還需要密切關注造林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及時更新和調整技術培訓內容,以確保培訓的實時性和前瞻性。例如,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如何實施適應性造林成為一個新的課題,這就要求技術培訓能夠涵蓋氣候變化對林業的影響、適應性樹種選擇和栽培技術等內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GIS和遙感技術,進行林地規劃和管理應成為技術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才能提升林場管理的精確度和效率。同時,鼓勵和促進林業科研機構與林場之間的合作,可以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加快科技成果在林業生產中的應用。通過建立科研成果共享平臺,不僅可以提高林場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也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升造林活動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3.3 提高社會參與度與建立合作機制
社會參與度低會限制造林活動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因此,激發社會各界特別是當地社區的參與熱情,對于提升造林項目的實施效果至關重要。首先,政府和林場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于森林保護和造林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例如,舉辦造林知識講座、林業科普活動和樹木種植體驗等能夠有效吸引公眾參與到造林活動中。建立多方參與的合作機制也是提高社會參與度的有效途徑,政府可以引導和鼓勵企業、非政府組織(NGO)、社區組織和個人參與到造林項目中,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推廣等服務,激發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例如,通過建立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模式,吸引企業投資林業項目,不僅可以緩解資金壓力,還能借助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提升造林效率和質量[4]。
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如提供造林補貼、稅收減免、優先采購等,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造林活動中。通過建立志愿者參與機制,鼓勵公眾特別是青年和學生參與到造林、護林和林后管理中,不僅可以增強造林項目的社會影響力,還能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提高社會參與度和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可以匯聚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造林項目中,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動廣西國有林場尤其是大桂山林場的場外造林項目取得更大成效,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利用。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建立專門的造林活動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可以及時發布造林活動信息,分享造林成果和經驗,激發網民的參與熱情和傳播效果。通過組織在線造林挑戰賽、虛擬樹木種植等創新活動,可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造林中來,同時,加強與當地學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將森林保護和造林知識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采用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林場、參與植樹活動等方式,培育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技能。通過這些舉措,大桂山林場不僅能夠擴大其造林項目的社會影響力,還能促進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森林保護的理解和支持,為林場的長期發展和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 結論
廣西國有林場尤其是大桂山林場的場外造林活動,是推進地區綠色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面對當前的挑戰,需采取綜合措施,加強管理,優化政策,創新機制,以保障造林活動的成功實施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未來,廣西乃至全國的國有林場應繼續探索適應當地實際的造林模式,積極應對變化的環境和社會需求,為促進我國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伍輝勇.廣西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10):118-120.
[2] 徐穩,呂中發.廣西國有高峰林場場外造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8):109-111.
[3] 廖仁雅,覃素云,蘇曉琳.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林場場外造林存在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3,14(6):115-117.
[4] 鐘定兵.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場外租地造林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2,16(2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