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遠 滕家語
摘要: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是當前林業管理中的一個嚴峻挑戰。隨著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資源利用的變化,山林權糾紛的問題逐漸凸顯。這一問題不僅涉及林場內部的利益分配和管理,也關系到農民的土地權和生計。深入研究和探索山林權糾紛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對策,對于保障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了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的成因,深入探討了對策措施,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執法力量
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成因與對策是一個涉及資源保護、土地利用和社會穩定等諸多方面。國有林場作為重要的生態資源和經濟資源載體,在資源開發、保護和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經常遇到山林權糾紛問題,成因不同,表現也不同,給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也影響到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分析山林權糾紛的成因及對策措施意義重大。
1 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的成因
1.1 農戶法律意識淡薄、疏于管理
農戶法律意識淡薄是導致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的一個重要成因。在農村,部分農戶對于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不夠,對于自己的權益保護意識不強,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普及和教育,特別是對于國有林場管理的規章制度、土地使用權等了解不夠,容易出現對土地權益的誤判,或者對國有林場規定的抵制行為。一些農戶缺乏對山林土地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意識,隨意砍伐樹木、非法占用林地、亂砍濫伐等,導致了國有林場對農戶的違法行為追責,引發糾紛,國有林場的管理在有些地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管理人員對農戶的違法行為沒有及時發現和處理,導致了問題的進一步擴大。
1.2 山林資源利益分配不合理
在國有林場管理中,由于資源利益的多樣性和眾多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導致山林資源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國有林場作為國家所有的重要資源,其經營所得和增值收益應當得到合理分配。然而,由于管理單位與經營主體之間的協調和溝通不足,導致利益分配問題長期存在。一些國有林場管理單位往往以自身利益為核心,優先考慮經營收益,而忽視了經營主體利益的保障,造成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國有林場管理涉及各類經營主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個體戶等,不同經營主體之間擁有不同的權益和資源需求,存在利益分配不均。例如,一些國有林場管理單位傾向于向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傾斜,給予更多的資源和支持,而對個體戶或小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國有林場作為自然資源的管理者,應當將環保與經濟利益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國有林場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益,導致山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受到威脅,給后代留下了環境遺產和資源缺失的隱患。
1.3 監管和執法不力
在國有林場管理中,監管部門負責監督和管理山林資源的合法利用和保護。然而,一些監管部門存在監管不到位、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問題,導致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和處理。例如,對于擅自占用山林資源、非法采伐伐木等違法行為,監管部門未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給國有林場的資源管理和保護帶來了困難。執法部門在處理山林資源違法行為時,可能存在執法行為不及時、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給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以逃避法律追責的空間。這種滯后和不公的執法行為助長了違法行為的蔓延,同時,也傷害了合法經營主體的權益,引發了山林資源的糾紛和沖突。在國有林場管理中,監管和執法部門常常面臨著人力資源不足、技術手段落后、預算緊縮等問題,導致監管和執法能力的不足。這些問題限制了監管部門的有效管理和執法能力,難以及時發現和處理違法行為,不利于山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2 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優化對策
2.1 加大普法宣傳和糾紛處理力度
為了加強對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的監管,需要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包括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或部門,明確監管職責和權利,并加強對林業從業者的日常監督。監管機構應當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能夠對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的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和隱患,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和處理。還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報告和反饋機制,通過技術手段和信息化管理,實現對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共享,加強對違法行為的預警和處置能力。為了有效遏制林權糾紛問題,需要加強執法力量的建設,包括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執行能力,確保執法行為的依法公正和規范。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的管理需要加大執法力量的投入,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還需要加強執法裝備的更新和管理,為執法人員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保障條件,以應對復雜的執法環境和任務。還應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和培訓,建立一支專業化、高效化的執法團隊,提升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以確保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實效。
2.2 維護國有林場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
國有林場內的土地使用權來源于土地所有權,需要維護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和土地使用權的歸屬。在確定土地的使用權時,需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依法批準行使土地使用權,確保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國有林場的土地使用權的歸屬應當由國家或地方政府統一管理,以保障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在界定土地使用權時,應綜合考慮地方發展規劃、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要求,確保國有林場的山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1]。國有林場的經營權是指在土地使用權的基礎上,對山林資源進行經營管理的權利。為了明確經營權的界限,需制定清晰的經營權責任主體和經營范圍,以確保山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2.3 公平合理做好資源利益分配
在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中,往往涉及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益分配問題。建立合理的權益界定機制是至關重要的。需要考慮到政府、林場、當地居民、企業等多方利益主體的權益,明確各方在山林資源利用中的權責和限制。為此,可以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國有林場的所有權,明確當地村民對于林地的使用權和收益分配機制,保障國家和個人、集體合法權益不受侵犯[2]。建立健全的監督和問責機制,確保權益界定的公正和合理,避免權益界定過程中的腐敗和不公。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資源收益的分配不公。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起透明、公正的資源收益分配機制。這一機制的建立需要根據國有林場的實際情況,確定資源收益的分配原則和途徑。例如,可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林木采伐權出讓制度,并規定相應的出讓收益分配比例,同時,要保障當地居民和村民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建立資源收益審計制度,加強對資源收益的監督和審計,確保分配的公正和透明。
2.4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監管系統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監管系統有助于技術創新。通過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能夠提高對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的監管和管理效率。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實現對山林資源的精準監控和動態監測,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自動識別和判別砍伐、盜伐等違法行為,避免資源流失和濫用[3]。物聯網技術可用于實現山林資源的全面監測和實時數據采集,為管理決策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支持。這些技術的引入,能夠提高國有林場山林權益管理的效率和精度,為解決山林權糾紛問題提供技術保障。信息公開透明是推動山林權益管理規范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監督管理的效果。通過信息化監管系統,國有林場的資源利用情況、經營管理數據、執法執行情況等信息可以及時、全面地向社會公開,實現山林資源管理決策的透明化和公開化。公眾和相關利益方能更加客觀、全面地了解國有林場的管理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促進了國有林場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信息公開透明也有助于抑制腐敗和權力尋租行為,減少權益糾紛的發生。
2.5 社會協商與參與制度
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頻繁發生且嚴重影響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和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優化對策之一是通過加強社會協商與參與,雙方共同探討相關政策和決策,促進權益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平衡。這一舉措旨在促進公眾和利益相關方的主動參與,提高決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有效化解山林權糾紛,增進共識,助力國有林場的發展。從提升決策合法性和公正性以及促進社會共識形成兩方面來說明這一對策的意義。首先,社會協商與參與有利于提升決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國有林場山林資源管理中的諸多決策往往會直接影響到當地社區、農民以及其他相關利益方的權益。通過加強社會協商與參與,能夠使得這些利益相關方在決策制定過程中有更多的發言權和參與權。國有林場可以開展公開聽證會、座談會和公民論壇等形式的活動,邀請相關利益方參與討論和決策,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并及時向公眾公示決策信息,透明決策過程[4]。決策形成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將得到提升,有利于減少糾紛的發生,以及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其次,山林資源的管理涉及多方利益,需要通過廣泛協商形成社會共識,推動各方面力量達成共同理解和行動。通過公民教育、社區磋商、利益相關方定期磋商等方式,能夠促進社會各界對山林資源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凝聚共識。特別是國有林場應當重視與當地農民、土著居民等利益相關方進行有效溝通與攜手合作,共同探討資源利用、權益保護等問題,共同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形成對國有林場管理決策的共同支持和社會共識。這種共識形成有助于減少權益糾紛,提高國有林場管理的合法性和民意基礎,有利于國有林場的穩定發展。通過提升決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有助于減少權益糾紛的發生,促進社會共識形成,有助于凝聚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促進國有林場的穩定發展。加強社會協商與參與是解決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舉措之一,對國有林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6 推進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推進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保障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國有林場作為重要的林業資源供給單位,在保護和利用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沖突。需要找到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平衡點,避免過度開發和過度保護的傾向。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節約資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動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提升[5]。
國有林場可以開展可持續林業經營,采取科學的林業規劃和管理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推進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有助于減少權益糾紛,促進國有林場的穩定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納入國有林場管理的全過程。國有林場應采取合理、公平、透明的資源分配機制,確保各方利益得到合理滿足。加強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監督和評估,建立健全權益保護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為利益相關方提供公正公平的權益保護和糾紛解決路徑。通過協調發展的方式,國有林場可以減少因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不協調而引發的糾紛和矛盾,促進國有林場的穩定發展。
3 結語
在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問題上的成因分析和對策探討中,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錯綜復雜性以及解決它所面臨的挑戰。通過對歷史遺留問題和利益訴求沖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糾紛的根源,從而制定出更為全面和有效的對策,希望能夠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未來,我們期待各方能夠加強合作,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科學的管理機制為基礎,共同推動國有林場山林權糾紛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并為林業經濟的繁榮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迎霄,沈崢,汪光輝.從碑刻資料看近代滇中地區的山林糾紛[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22,37(4):76-83.
[2] 黃金超.提高金秀縣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調處率的方法[J].鄉村科技,2020(15):63-64.
[3] 劉嫻.農村土地山林水利“三大糾紛”調處舉措、困境與提升路徑——以廣西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20,18(2):56-62.
[4] 蘇成林.淺談山林權屬糾紛調解及確權處理工作問題[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2):129-130.
[5] 張戈躍.民族地區山林權糾紛治理的法治進路——基于廣西N縣的實證分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35(1):67-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