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鋒 黃逸鋒 韋鈞耀
摘要:為科學監測區域耕地質量數據,本文詳細介紹了耕地質量監測設計過程,明確監測點與監測內容,科學分析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并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當前區域耕地具體的質量問題,并根據該問題提出優化耕地質量建設的有效對策,內容包含提高農田建設水平、加大綠色農業技術投入度、強化農業教育培訓及定期開展土壤監測調查等,提高耕地建設狀況,以期為后期質量監測提供精準數據。
關鍵詞:數據分析;質量監測;綠色農業技術;耕地質量
1 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分析
1.1 設計監測點
為科學監測區域耕地質量數據,要對耕地內部指標進行科學監測,正式監測前,要合理挑選數據監測點。比如,某區域縣城內的耕地監測點有3處,監測點設計的主要依據為耕作制度、土壤類型、主要農作物等[1]。具體來看,當前區域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土壤類型全部為水稻土,質量監測級別包括國家級、省級與市級等。在完成監測點設計后,要根據區域耕地質量具體狀況確認監測內容。
1.2 明確監測內容
若想增強區域耕地質量監測的準確性,無論是監測內容還是監測數據,都要具備延續性、代表性,因而監測點區域耕地要帶有永久耕地性質,且該類耕地可代表分布面積、土壤類型與耕作制度等多重要素。在明確不同監測點的具體位置后,要將GPS作用到監測中心點中,并依照不同的監測目標,將監測地塊劃分成試驗監測區域、常規施肥區域和長期不施肥區域等。
在探究具體的監測內容時,要詳細規劃不同監測時間段監測點的數據變化。比如,在規范監測內容時,將區域耕地劃分成3年監測內容、當年監測內容與監測點建設使用時的監測內容,其監測內容存在較大區別。針對3年監測內容來說,要全面監測土壤內部元素,定期分析與整合該類數據的變化情況,并詳細比較當前數據變化與此前土壤性能標準,再對土壤內部系數進行合理調整[2]。分析當年監測內容期間,要詳細了解田間作業中的施肥量、作物產量與作業情況等,并精準監測耕層土壤樣品處理狀態,定期監測土壤肥料內部性能。土壤理化性狀的監測內容多為有效磷、全氮、有機質與pH等。監測點建設使用時的監測內容包含土壤類型、排灌條件、土塊坡度、地形部位與常年降水量等。還要在監測調查中全面關注各個監測點中剖面理化性狀的具體變化,監測內容包括化學性狀、機械構成、容重、緊實度、結構、顏色與層次深度等。
1.3 耕地質量監測數據詳細分析
1.3.1 耕地肥力監測數據分析
進行耕地肥力質量監測前,要全面觀察2020年、2021年、2022年監測點土壤養分的具體變化,數據信息展現在表1中。
在全面觀測了2021年與2022年監測點土壤養分變化后,相關人員可發現土壤內部pH呈現逐漸遞增狀態,即土壤酸性有所緩解。在探索土壤有效磷的變化狀態時,發現其在2020年為30.1 mg/kg,到了2021年下降到21.7 mg/kg,而在2022年又重新上升到
43.6 mg/kg,即有效磷的變化幅度較大,要在此后的耕地質量監測時有效控制該類數據。從全氮的變化狀態上看,其在2020年、2021年呈現著上升趨勢,從2.11 g/kg
增加到2.38 g/kg,又在2021年到2022年明顯下降,縮減了0.08 g/kg,要在耕地監測中全面觀察全氮變化情況,探索出該類元素的上升下降趨勢。針對土壤內部有機質數據變化趨勢而言,該類數據正呈現逐步下降趨勢,即2020年到2021年從47.5 g/kg下降到44.9 g/kg,2021年到2022年再從44.9 g/kg下降到41.3 g/kg。
1.3.2 作物品種生長質量分析
在探究耕地內部作物品種的生長質量時,操作人員合理選擇了“悠香優郁思”水稻品種,并分別在2022年3月25日與2022年7月25日開展播種工作,結束時間分別為2022年7月15日、2022年10月27日。2022年3月25日種植水稻時有機肥N、P2O5、K2O數量分別為0.88 kg/667 m2、0.37 kg/667 m2、2.69 kg/667 m2;化肥N、P2O5、K2O數量則變成了11.2 kg/667 m2、2.4 kg/667 m2、2.4 kg/667 m2。2022年7月25日播種的水稻有機肥N、P2O5、K2O數量為0.97 kg/667 m2、0.4 kg/667 m2、3.18 kg/667 m2;化肥N、P2O5、K2O數量則變成9.1 kg/667 m2、1.95 kg/667 m2、1.95 kg/667 m2。在觀察不同時間相同水稻品種有機肥、化肥的使用數量時,可觀察到當前農作物的生長狀態與化肥、有機肥施加數量存在密切聯系,若種植時間較晚,則要充分使用綠色農業技術,在該技術手段的持續影響下,調整化肥與有機肥的使用比例,保障農作物生長效果。要在耕地質量監測中嚴格控制土壤內部各項元素含量,將化肥與有機肥的使用數量控制在理想范圍內。
1.3.3 土壤內部養分對有機肥、化肥的影響分析
在探索土壤內部養分含量對有機肥、化肥的影響時,操作人員可將雜交稻當成試驗監測的水稻品種。在施加有機肥、化肥前,精準監測N、P2O5、K2O的養分含量,當使用400 kg/667 m2實物量時,土壤內部各項養分的初始狀態為0.22%、0.092%、0.723%,而在施加有機肥后,其養分析純量分別變成了0.88 kg/667 m2、0.37 kg/667 m2、2.89 kg/667 m2。正式使用化肥前,土壤內部N、P2O5、K2O養分的初始比例為28%、6%、6%,運用23.3 kg/畝的復合肥后,各項養分析純量變成了6.52 kg/667 m2、1.4 kg/667 m2、1.4 kg/667 m2。在詳細探究不同肥料對土壤內部養分的具體影響時,可觀察到不同肥料極大改變土壤內部的養分析純量,在有機肥中,K2O的變化最為明顯;而在化肥中,N的變化范圍最大。因而在監測區域耕地質量時,要詳細觀察土壤內部各項養分的變化情況,增加有機肥、化肥施加數量控制力度,科學使用綠色農業技術。
1.3.4 不同季度水稻有機肥、化肥應用數量分析
操作人員將“海絲”與“博香優”分別當成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水稻種植品種,并施加有機肥、化肥。具體來看,第二季度“海絲”水稻有機肥N、P2O5、K2O、化肥N、P2O5、K2O的含量分別為1.57 kg/667 m2、0.28 kg/667 m2、2.13 kg/667 m2;5.7 kg/667 m2、1.68 kg/667 m2、2.68 kg/667 m2。第三季度“博香優”水稻有機肥N、P2O5、K2O、化肥N、P2O5、K2O含量分別為1.89 kg/667 m2、0.33 kg/667 m2、2.55 kg/667 m2;6.63 kg/667 m2、1.95 kg/667 m2、9.12 kg/667 m2。在觀察不同季度下水稻有機肥、化肥含量變化時,可發現第三季度有機肥、化肥使用數量都明顯上升,即該階段土壤內部養分不夠,要借助有機肥、化肥來保證水稻生長質量。因此,在開展耕地質量監測時,需將耕地監測劃分成不同階段,并根據土壤內部成分制定出合適的監測計劃,極大提升項目監測的準確性,使耕地土壤內部養分始終處在標準范圍內[3]。
1.4 耕地質量監測的具體問題
1.4.1 農田建設水平不佳
在詳細觀察耕地質量監測數據過程與結果后,相關部門可看出當前部分區域的農田建設水平未達到理想狀態。一方面,部分區域農田建設未能增加對土壤理化性狀控制力度,導致土壤內部性質出現較大問題,土壤內部性質難以適應當前區域耕地建設使用需求,直接降低了耕地應用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區域在開展農田建設時,未能正確規范土地使用順序,導致農業用地的開發使用嚴重不足,直接威脅糧食生產安全。部分區域操作人員未能詳細劃分耕地、非耕地比例,使農田用地開發狀態出現較大問題,極大影響開發質量。
1.4.2 綠色農業技術使用頻率較低
隨著信息技術的多范圍擴展,區域耕地建設也要增加信息技術的使用次數。當前部分區域未能在耕地建設中科學運用綠色農業技術,導致耕地質量難以達到理想狀態。部分地區在開展耕地建設時,沒能合理規劃耕地建設內容,建設內容指標與綠色農業技術的融合程度不夠,嚴重影響耕地建設質量[4]。耕地建設質量極易遭受外部環境影響,綠色農業技術可幫助工作人員全面改善耕地建設狀態,規范耕地土壤內部的性質指標,而隨著綠色農業技術的運用頻次較低,難以規范影響耕地建設質量的更多要素,使耕地質量建設出現多種問題。
1.4.3 農戶技能水準有待提升
觀察區域耕地建設質量監測現狀時,可發現部分區域耕地建設質量不佳,究其原因,廣大農戶技能操作水準帶有較大問題,嚴重影響耕地建設狀態。部分農戶未能精準掌握綠色農業技術,導致耕地土壤利用率不高,難以保障區域農業整體種植水平。此外,部分區域管理層未能為廣大農戶設置專業業務技能培訓,無形中降低了農戶技術操作的準確性、安全性,極易引發土地利用問題,且降低農戶的合理利用耕地意識。相關部門在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工作時,要全面觀察改變耕地質量的影響要素與數值指標,若農戶技能操作狀態不佳,將極大影響該類數值的準確性,難以保障耕地建設質量。
1.4.4 土壤監測調查程度不夠
土壤監測調查數據極大影響區域土壤性質分析質量。當前部分區域未能合理制定出較為規范的土壤監測調查平臺,對各項監測數據的分析存在不合理現象,給土壤性質監測工作帶來較大隱患。耕地質量建設過程中,土壤性質與肥力狀態將改變耕地利用質量,若土壤監測調查的程度不夠,未能深入挖掘土壤性質指標,使土壤內部性質處在模糊狀態,極易引發土壤質量問題。因此,相關部門在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時,要定期開展土壤內部性質監測,詳細規范土壤監測中的各項數據,使耕地質量建設始終處在理想狀態。
2 優化耕地質量建設的有效對策
2.1 提高農田建設水平
為保障區域耕地建設質量,要在日常操作中提高農田建設水平,滿足農田建設基本需求。相關部門在規范農田建設狀態時,要合理調整土壤理化性狀,并提高排灌系統排灌水平,適時提升土壤的儲肥性能與適耕性。同時,還要科學利用農田資源。日常操作中,工作人員要全面規劃安排非耕地、耕地的比例,防止出現農田土地的過度開發。還要在開展農田建設時,明確土地使用順序,優先開發使用農業用地,保障糧食生產整體質量。
2.2 加大綠色農業技術投入度
在科學規范區域耕地建設狀態時,要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操作水平,引導廣大農戶增加綠色農業技術投入度。綠色農業技術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農業操作手段,廣大農戶可利用該技術不斷縮減農藥與化肥的使用數量,利用生物防治技術與有機肥防治技術來規范耕地建設狀態。要定期監測農業用地土壤性能變化情況,根據其產生的問題進行及時調整,確保耕地整體建設質量。還要在應用綠色農業技術期間,科學關注土壤pH與鹽分含量,將上述數值控制在理想范圍內,確保土壤整體質量。廣大農業還要增加綠色農業技術設備的使用頻率,增加設備使用次數,借助專項資金合理購置綠色農業技術設備,在該類設備的持續性,增加耕地建設的科學性。
2.3 強化農業教育培訓
在強化區域耕地建設質量的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廣大農戶科學使用綠色農業技術外,還要加強農業教育培訓。在業務技能培訓中,要幫助廣大農戶積累更多的肥料知識,了解控制不同農作物的施肥規律,滿足施肥的平衡性,提升施肥操作的科學性,防止因施肥而形成的農業污染與肥料浪費。同時,在開展教育技能培訓時,還要不斷強化廣大農戶農業資源整合意識,學習理解更為合適的綠色農業技術,將先進農業技術理念應用到此后的區域農業操作中,不僅能提升農作物種植數量和品質,還能切實改善區域耕地建設水平[5]。
2.4 定期開展土壤監測調查
在監測區域耕地質量的過程中,良好的監測手段較為重要,相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土壤監測調查,將合適的監測方式應用到土壤監測中。具體來看,要搭建完整土壤監測網絡,將區域內部影響土壤質量的要素全部轉化成數字指標,并將該類指標傳輸到監測網絡中。操作人員要利用網絡系統平臺定期調查監測土壤變化狀況,明確土壤內部性能變化指標,借助相關數據的發展變化、土壤鹽堿化變化規律與分布狀態,為此后土壤改良與精準施肥提供準確數字。定期開展土壤監測調查,還能全面觀察不同地區土壤pH,幫助更多農戶有效調整土壤內部性能指數,為土壤性能調整打下較好基礎,提升區域耕地建設效果。
參考文獻
[1] 敬纏琴.環縣輪作耕地質量建設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22):38-39+42.
[2] 趙冬麗.滑縣2020年耕地質量監測主要做法與成效[J].河南農業,2021(19):20-21.
[3] 范雪軍.基于分等核算模型的始興縣耕地質量監測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22.
[4] 何迅,胡群中,任文海.從土壤調查到耕地質量評價的歷史跨越[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21(4):24-26.
[5] 李宇苗,王家宜.陽山縣耕地質量監測分析與土壤改良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1(4):169-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