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在林業建設與管理實踐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為了保障林業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及技術人員需要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提高管控水平。包括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與預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做好長期維護管理的計劃,同步建立綜合防治體系,將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方法融合使用。同時,在林業規劃過程中要做好宏觀布局、整體協調控制,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關鍵詞:病蟲害;防治措施;林業工作
為了做好林業建設與管理,必須做好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相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明確防治方法、操作流程以及做好細節把關方法,制定出適合本地的精細化的防治方案,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管控水平。
1 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難點分析
在林業建設與管理工作中,相關管理與技術人員要根據當地林業病蟲害發生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加大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力度,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析現有的防治工作難點,發現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漏洞,比如,短時間內使用化學藥劑可以做到快速消殺,但卻無意中提升了病蟲害的耐藥性。而林業病蟲害傳播途徑較為多樣,可以通過空氣、土壤、生物等多種途徑傳播,導致防控工作變得更加
復雜[1]。
病蟲害防治難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單位缺乏一套完善的預防機制和專業化的技術人員隊伍,管控落實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監管控制;同時,部分單位依然采用傳統防治方法,沒有引進先進技術手段,導致防治效果難以提升。另外,防治經費短缺,藥品、設備的采購不足,人員配置不足,防治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由于培訓少,管理及技術人員病蟲害防控意識薄,工作協調性不足,各項管理不完善,防治工作無法正常高效進行。
2 林業工作中病蟲害防控措施
2.1 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預警
2.1.1 預防為主
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在暴發初期能夠做到快速響應、快速聯動,及時管控病蟲害的擴散。為此,相關單位應當制定嚴謹、細致的監測和預防方案,對病蟲害的發展規律進行實時評測。工作人員需要對監測點位進行合理布局,要考慮相關區域的地理環境位置、生態狀況、林木種類,以此為依據科學規劃監控點位。在關鍵區域設立監控設備,做到定點監測監管病蟲害的發生。工作人員要熟練掌握監測設備使用,了解技術手段的判別標準,比如,結合無人機遙測技術,觀察林木的生產狀況,并輔助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病蟲害實施精準預警。監測人員應當具備較強的監管能力,能夠高效使用各類軟硬件設施,提高對病蟲害的識別能力,為此,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技術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隊伍的監測技術能力、數據分析能力,了解具體的監測方法和監測實踐。最后,相關部門應當在病蟲害預警監測過程中做好信息溝通互動,建立起信息化平臺,對數據信息進行實時傳遞、共享和查詢,使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更加緊密、協調,提高防治工作效率。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進一步開放移動應用程序,結合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使監測人員、防治人員能夠實時查看相關數據信息,并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向公眾發布病蟲害預警,提高公眾防范意識。
2.1.2 案例分析
松材線蟲病是一種由松材線蟲引起的松樹毀滅性病害,一旦感染,松樹會在短時間內枯萎死亡,對林業資源造成巨大損失。在省內某山區松樹林中,林業部門根據地形、氣候和松樹分布特點,合理設置了多個監測點位,每個點位都安裝了高空測報燈和自動蟲情測報燈,以實時捕捉松材線蟲成蟲的活動情況。林業部門結合GIS技術,對監測點位進行數字化管理,實時查看各點位的監測數據,并對病蟲害的分布和擴散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而監測人員每天定時收集各點位的監測數據,包括松材線蟲成蟲的數量、活動規律等信息。所有數據都經過嚴格核對,確保準確無誤。之后,林業部門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對比歷史數據和當前數據,發現松材線蟲成蟲數量呈現上升趨勢,且活動范圍有所擴大。這表明松材線蟲病在該地區有進一步擴散的風險。基于數據分析結果,林業部門及時發布了松材線蟲病預警信息,詳細描述了病蟲害的當前狀況、潛在風險以及應對措施建議,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和相關單位進行廣泛傳播。在預警信息發布后,林業部門迅速啟動了應急響應機制,一方面,加大對松樹林的巡查力度,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蟲害感染源;另一方面,對感染嚴重的松樹進行了砍伐和清理,以防止病蟲害的進一步擴散。此外,林業部門還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新的防治技術和藥劑,以提高防治效果,很好的控制了蟲害。
2.2 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2.2.1 生物防治的概念定義
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規避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耐藥性提升的問題,該項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間的相克關系,結合生物的代謝產物,有效抑制病蟲害正常發育和生長。生物技術使用生物農藥或天敵昆蟲,對人類、動物、植物較為安全,不會造成二次污染。例如,生物技術能夠在自然界中建立天敵的優勢種群和一些有利病毒微生物生長的主導地位,以此來達成對病蟲害長期抑制的目的。該項技術使用成本較低,且獲取資源豐富,原料易得,可以就地取材,有效降低防治病蟲害的成本。在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的過程中,相關林業部門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術水平,與當地高校、企業對生物技術細節、方法進行論證探討,并引進先進的防治理念和生物防治經驗,并且在重點區域嘗試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展示防治成果,增強社會對該技術的認知,以此為基準,強化對林業工作者和農民的培訓,提高其生物防治水平。
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也應當給予政策扶持和激勵,對于采用生物防治技術的林業企業和農民,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提高其綜合防治水平。但是,在開展生物防治過程中,相關單位也應當適當輔助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多種手段,形成綜合防治體系,提高防治管控水平[2]。
2.2.2 案例分析
林業部門經過科研機構的篩選和試驗,確定了某種寄生蜂作為松材線蟲的天敵昆蟲,該寄生蜂能有效寄生于松材線蟲體內,降低其數量。在松材線蟲病發生嚴重的區域,林業部門通過人工釋放的方式,將大量寄生蜂投放到林間,建立了天敵昆蟲的優勢群體,并且選用了由植物提取物制成的生物農藥,該農藥對松材線蟲有顯著的殺滅效果,且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無害。技術人員使用無人機和地面噴霧設備,對松材線蟲病發生區域進行了全面的生物農藥噴灑作業。在生物防治技術實施后,林業部門對防治效果進行了定期評估,通過對比實施前后的松材線蟲數量,發現松材線蟲的數量明顯減少,松樹的健康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以此為基準,林業部門建立了生物防治技術的監測體系,通過定期調查和監測,掌握松材線蟲的發生情況和天敵昆蟲的種群動態。根據監測結果,林業部門及時對防治策略進行了調整和優化,確保生物防治技術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2.3 建立綜合防控體系
在病蟲害防治作業中,相關單位需要建立起綜合防治體系,該體系融合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可以對病蟲害問題進行實時發現、精準管控。物理防治利用機械手段、物理手段,直接消滅有毒有害的生物,對環境影響較小,比如可以采取人工摘除蟲卵,捕殺成蟲等方式,降低其種群密度;工作人員還可以設置障礙物、陷阱和屏障,劃分物理障礙和陷阱,防止有毒有害生物進入到林區;并輔助使用聲、光、電等手段來防治病蟲害。而化學防治主要是選用化學藥劑,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需要選取低毒、高效、長效的農藥,確保在防治過程中減少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生物防治可以在長期防控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過程中,相關單位應當將三者融合互動,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特征,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取得更為良好的防治效果。由于三種防治手段各有優缺點,對其進行融合使用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如物理防治適用于開展常態化的防治,在日常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而化學防治則可以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對某些處理難度大或者已經處于后期的病蟲害問題進行整治處理;生物防治可以輔助物理防治取得更為良好的防治效果。工作人員需要根據病蟲害的特征和屬性,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控管理水平和效率[3]。
在病害發生的初期,林業部門首先采用了物理防治手段,利用無人機對病區進行精確偵查,通過高清攝像頭識別出病害嚴重的松樹區域。隨后,無人機攜帶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對這些區域進行精準噴灑,既保證了農藥的有效利用,又避免了對環境的過度污染。此外,林業部門還在病區周圍設置了物理屏障,如塑料薄膜和防蟲網,以阻止松材線蟲的傳播,并且在松樹上涂抹了防蟲漆,形成了一層保護膜,防止松材線蟲爬上樹干。這些物理措施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有效提升了防治效果。在物理防治的基礎上,林業部門引入了生物防治手段,通過人工繁育的方式,大量繁殖了管氏腫腿蜂這一天敵昆蟲,這些腫腿蜂被釋放到病區,寄生在松墨天牛幼蟲體內,有效減少了松墨天牛的數量,從而降低了松材線蟲的傳播途徑。并且,林業部門利用松墨天牛的趨光性,在病區設置了黑光燈誘捕裝置,不但誘捕到大量的松墨天牛,還能吸引其他害蟲,為腫腿蜂提供更多的寄生對象。這種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的融合使用,不僅提高了防治效率,還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在整個防治過程中,林業部門始終注重三類防治方法的綜合融合,根據病害的實際情況和防治效果,靈活調整防治策略和方法。例如,在病害高峰期,會增加化學防治的力度,同時,加大物理屏障的設置;在病害得到控制后,會逐漸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增加生物防治的比重。
2.4 合理規劃林地植被布局
林地的植被布局對病蟲害防治工作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在營林管理過程中,相關單位應當盡可能采用混交林的種植方式,提升林地區域生物多樣性,提高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林地規劃布局過程中,工程師應當根據當地的優勢樹種類型,選取不同的布局方案,在植被選擇方面,林業部門應當挑選那些適合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樹種和植被類型,并引入一定數量的抗病蟲害樹種,提高林地的整體抵抗力。而在混交林中需要確保不同樹種之間相互制約,減少病蟲害的暴發,并根據樹種特性和當地病蟲害發生狀況,合理控制混交林中不同樹種的比例,以實現生態平衡管控,提高病蟲害防治效率。簡而言之,工程師在規劃林地植被的過程中需要避免將同一樹種或植被集中種植在一起;并在林地中適當設置一定寬度的隔離帶,防止病蟲害蔓延;嘗試調整優化林地結構,增加林冠層厚度,改善林分密度,提高林地的通風性和透光性。后續,工作人員還可以在林業管理過程中采取輪作制度,定期更換樹種,減少病蟲害的積累和傳播[4]。
在規劃和建設林地植被時,林業部門使用了無人機進行林地測繪和樹種分布規劃,其配備了高清攝像頭和GPS定位系統,能夠精確測量林地的面積和地形,為樹種選擇和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之后,林業部門分析了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選擇適應當地生長的松樹品種,例如,馬尾松和濕地松;引入了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如火炬松,以增加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在林地中,林業部門采用了混交林的布局方式,將馬尾松、濕地松和火炬松等樹種混合種植,借此來增加林地的生態穩定性,還通過樹種間的相互作用,減少了松材線蟲的傳播。在混交林中,林業部門根據樹種特性和當地病蟲害發生情況,合理控制不同樹種的比例。例如,在易受松材線蟲侵害的區域,增加了火炬松的比例,以增強林地的抗病蟲害能力。在種植過程中,林業部門避免了將同一樹種集中種植在一塊的方法,采用了塊狀混交的方式,將不同樹種分散種植在林地中,以減少病蟲害的局部傳播。在林地中,林業部門設置了寬度為10 m的隔離帶。隔離帶內種植了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如油松,以阻止松材線蟲的蔓延。后續,林業部門在林地中實行了輪作制度,每10年更換部分松樹品種,以減少病蟲害的積累和傳播。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春季進行松樹種植,有利于松樹生長和根系發育,提高了其抗病蟲害能力。在常態化治理環節,林業部門定期對林地中的松樹進行修剪和清理,去除了病蟲害嚴重的枝條和葉片,減少了病蟲害的擴散源;同時,清理林地中的雜草和落葉,以減少病蟲害的滋生環境。
3 結語
總體來說,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對其中的防治方法策略進行精細化管控,結合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在防治管理過程中有效遏制病蟲害的蔓延,提高林業工作開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馮振銘.林業工作中病蟲害的相關探討及防治措施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5,35(24):99.
[2] 林崇豹.林業工作中病蟲害的相關探討及防治措施分析[J].現代園藝,2012(20):139+141.
[3] 陳良.林業工作中病蟲害的相關探討及防治措施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97.
[4] 張亞陽.豫南山區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營林措施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