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巖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百位著名科學家入黨志愿書》一書。書中展示的前輩科學家的入黨志愿書手稿照片、人物生平簡介和先進事跡,帶領我體會了前輩的艱苦經歷、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內核,使我深感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去思考、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山河飄搖,風雨如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的科學家是怎么艱難生存的?在黨派學說林立、“百家爭鳴”的思想洪流中是怎么選擇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并以實際行動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奮斗終身呢?這種從了解到接納到信仰的過程是怎么轉變的呢?從物理學家、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和開拓者鄭哲敏的入黨志愿書中可以找到答案。“小時候認為科學救國、工業救國,不關心政治”“抗戰后期,看到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將會成功”“(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輩們相繼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對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深信不疑”……鄭哲敏的思想過程可以說是大多數老一輩科學家的認知縮影。正是對黨和國家的堅定信仰,成為鄭哲敏科研路上的明燈,使其在爆炸力學理論和應用上有所突破。“沒有共產黨,全家(人)不可能活下來,一個窮孩子也不可能上學,更不可能在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領域有所建樹……”從微波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的采訪錄中可以看出他對黨的感激之情。“早年交黨費時,我一定要把兩角錢用紅紙包好,然后再鄭重地交給組織”,薄薄的紅紙包含了姜景山對黨深厚的情義和堅定的信仰。正是老一輩科學家對黨有堅定的信仰、對國家和民族有深沉的熱愛、對人民有深切的情誼,他們才能在各自的科研領域有所突破,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科研事業的奠基人、領軍人。
老一輩科學家畢生的信仰是什么呢?我認為自《共產黨宣言》在中國撒下種子以來,馬克思主義就成為信仰的內核。從一大建黨、二大建章,到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再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的正確抉擇與決策的背后都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支撐。“摸著石頭過河”,中國共產黨開辟出一條符合社會發展規律、適應國情、符合人民群眾期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帶著執著的意志去不懈追求共產主義理想。
但愿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在炮火連天朝不保夕的抗戰時期,在科研事業被“卡脖子”的新中國成立初期,老一輩科學家是怎么堅定信仰、投身科研事業,并為之奉獻終身的呢?從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龔祖同的入黨志愿書中可以找到答案。“我是一個科技工作者,一生求學、科研……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唯有科學技術是不朽的盛世……本世紀(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學習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回顧龔祖同的一生,抗戰時,因為國家需要望遠鏡,他轉攻光學,半年制造出軍用望遠鏡;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國家需要光學玻璃的自主產權,他轉攻玻璃制造,遠赴長春儀器館研制光學玻璃;20世紀60年代,因為“兩彈一星”需要高速攝影,年逾花甲的他奔赴西安,真正做到了志愿書中寫的“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權、兩袖清風、無牽無累”,為了祖國的需要,龔祖同一生3次轉換科研方向,毫不顧忌領域是否熟悉、家人是否擔心、身體能否承受,只記得祖國需要他、人民需要他、科研需要他。
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材料學家李家治的身上,因為上海市人民的需要,他研制出高壓鍋爐用水柱計玻璃,并成功解決供電問題;隨后又轉攻高品質瓷器研制,只因為國家急需;又因為國家需要新型玻璃罩,他從高品質瓷器轉攻微晶玻璃天線罩;因為他認為祖國未來發展需要光纖,他又自覺轉攻光纖通信技術。4次轉換方向,4次回應祖國需求,李家治做到了如入黨志愿書中所寫“克服個人主義的萌芽,堅決服從集體利益”。
有類似經歷的科學家還有于敏、黃旭華、孫家棟等等,而更多的是在某項課題中的一環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他們兢兢業業工作,隱姓埋名生活。正是有老一輩科學家應祖國需要去開創科研事業、應黨的需要去轉換研究方向、應人民需要去解決“卡脖子”問題,才讓國家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讓今天的科研事業得以蓬勃發展。
老一輩科學家在堅定信仰后為什么能成就偉大事業呢?我認為這是“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奉獻精神。奉獻精神的定義是什么呢?在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奉獻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體現出時代性和階級性的一致、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奉獻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呢?體味和感悟過老一輩科學家的人生經歷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后,我認為可以總結并發展為英勇無畏、前赴后繼、甘于奉獻。“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前有好兒郎、美嬌娘當紅軍、寫文字、上前線,后有無數中華兒女為建設新中國不畏艱苦、奉獻自我,人民的奮斗史展現出中華兒女甘于奉獻的精神。正因為有了英勇無畏、前赴后繼、甘于奉獻的精神,我們才能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老一輩科學家擁有英勇無畏、前赴后繼、甘于奉獻的精神,從而為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打下基礎,為我國的科技自信筑牢根基,為精神文化建設注入靈魂。雄關漫道真如鐵。老一輩科學家響應國家需求、堅定信仰、勇于奉獻,使科研的開端走過昨日苦難,使科研的成果走向今日輝煌,才有如今的“飛天”“遁地”“深海”,嫦娥探月、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深海一號鉆井平臺、港珠澳大橋、復興號動車組列車、“蛟龍”號潛海……居安思危、朝乾夕惕,而今邁步從頭越。為迎接機遇與挑戰,作為新時代的人們應該如何繼承并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所具有的奉獻精神呢?
首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黨對一切工作進行領導,這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其次,堅守人民的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最后,堅定舍己為國的信念。如同每一位英勇“戰士”的誓言,隨時準備為國、為黨、為民犧牲一切。為迎接機遇與挑戰,新時代的我們必須堅定舍己為人的信念,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紙短意長,《百位著名科學家入黨志愿書》中雖然只刊登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感人事跡與入黨志愿書手稿照片,但是紙后表達的信仰的力量、奉獻的精神、新時代的影響力重若千鈞,值得處于新時代的我們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深刻總結。于我而言,這部書對我剛開始的職業生涯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今后,我將把所讀所想、所思所感融入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將信仰、奉獻刻在我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