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張曉民
思辨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培養小學生的思辨能力尤為重要。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教師要注重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文章結構、學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呢?教師應當把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課程特點來實施教學。
一、培養小學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在教育體制改革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關鍵,這不僅是指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更重要的是具備出色的思辨能力。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看到,部分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忽視了思辨能力的培養。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一些改變。
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上,這不僅是對教學內容的改變,更是對教學方式的改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目標已經不再僅為教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升語文水平。
二、思辨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思辨能力作為一種高級認知能力,關乎人們對事物的深層次理解和判斷。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有助于深化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讓他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具備思辨能力后,學生可以通過思考和分析,對語言文字和文學作品內容形成準確的理解,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結構化的知識網絡。這樣的知識體系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還能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思辨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參與到各種思考和討論活動中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得到顯著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提升,從而使其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最后,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極大的價值。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和討論,幫助他們學會獨立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依托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質疑是推動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精心創設疑問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船借箭》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通讀課文之后提出一個關鍵性問題:“作者是怎樣把草船借箭和諸葛亮這兩個故事結合起來寫的?”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寫作手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提出問題:“曹操為什么要讓魯肅去找諸葛亮?曹操為什么要借箭給諸葛亮?”鼓勵學生從文本中尋找信息,進行推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和思考來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知識,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觀點,互相提問,共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還能夠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想法,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思維也會得到有效鍛煉和提升。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思考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采用合作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與合作,使他們在討論中大膽提出問題,并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打破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模式,將課堂變成一個互動、探究和學習的平臺。
以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烏鴉喝水》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合作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首先,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鼓勵他們分享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烏鴉為什么要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烏鴉最終是否成功地喝到了水?為什么?大家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一下烏鴉還可以怎么做才能喝到水?”
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容,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鍛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其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交流。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你們認為烏鴉是一個怎樣的動物?它有什么特點?
你們認為烏鴉的行為是否值得學習?為什么?
你們認為這個故事給我們傳達了什么樣的道理或啟示?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不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還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巧設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使其不僅能在閱讀中體會到文章的內涵,還能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以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壁虎借尾巴》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行為,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只小壁虎,你會借給它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引發了學生的討論,有的說“我不會借”,有的說“我會借”。于是,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作者感情、人物心理等方面對小壁虎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課文內容的豐富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思考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學生在思考中進一步領悟到小壁虎的機智和勇敢。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小課題研究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四)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練習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教師應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認知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以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英雄雨來》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練習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課文內容。這樣的練習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還能夠引發他們的新思考,培養其思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練習題:
請分析雨來的行為舉止,他的哪些品質讓你覺得他是一個小英雄?
課文中描述了雨來與鬼子的斗爭,請分析這場斗爭中雨來表現出哪些勇敢和智慧的行為?
雨來的故事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你能從他身上學到哪些品質?
這些練習題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篩選信息、分析問題和形成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在思考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學生解答這些練習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反饋,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培養他們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讓他們在互動中學習,從而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
在練習中,學生在閱讀中的思維活動會更加活躍,思辨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養和提高。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也為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和未來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組織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作為一種理性思考的方式,涉及對事物的深入剖析和辯證分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巧妙地將辯論活動融入其中,以此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辯論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和邏輯性,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以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將相和》為例。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辯論活動,讓學生深入探討課文中的主題和人物,如“藺相如和廉頗,誰更值得尊敬?”然后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觀點進行辯論。在辯論活動中,學生需要仔細分析課文內容,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思考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特點、他們的行為動機以及其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等。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分析,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傾聽和回應對方的論點。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通過這樣的辯論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在思考和辯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如何邏輯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未來學習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六)注重對學生進行提問式閱讀,提高其思辨能力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肩負著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任。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教師應當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自主探究,從而達到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手法和中心思想的目的。
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以便確定合適的閱讀材料和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之前的教學活動、作業和測試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和閱讀興趣,以選擇適合學生水平的閱讀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源。
其次,教師應巧妙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問題應該具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解讀文章。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來回答,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寫作手法和中心思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再次,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但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感受,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探索和成長。
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閱讀理解進行評估和反饋。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和寫作等方式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寫作手法和中心思想的理解程度。同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反饋,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提供改進的建議。這樣,學生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和思考方式,進一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巧妙設計問題,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并進行評估和反饋。通過這些方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寫作手法和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閱讀能力。
四、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再僅是教授學生一些基礎知識和技能,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思辨能力就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小學生正處于思辨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訓練,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立項的重點課題“依托統編教材發展小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ZJZ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