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華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環保意識的培養已經刻不容緩。小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依托統編教材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僅是對傳統教育內容的拓展,還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積極回應。這種教育方式的新穎之處在于,其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教學中,使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環保觀念和行為習慣。這樣,小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在內心深處植下保護地球的種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結構特點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特色鮮明,教材緊扣兒童生活,選取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話題,如家庭生活、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等,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體現了人文關懷,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教材還契合學生的經驗積累,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分析事例,展示自己個性化的觀點,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實現技能的發展。
新教材強調理實結合,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設計了體驗、主題設計、問題探究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素養。課文內容圍繞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積累經驗、豐富認知、錘煉技能、提升素養。這種設計重構了教與學的關系,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基礎,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科學的思路。
教材精準把握教育目標,通過開放性、綜合性和靈活性的教育主題,如國家及家庭(認識國家象征、建立公民意識等)、規則及安全(交通規則、消防安全等)以及自然(了解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這些教材特色都為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提供了很好的切入點。
二、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的意義
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從小就理解并實踐環保行為,對共建美好家園具有深遠的影響。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成長期,他們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都在這個階段形成。因此,在這個階段進行環保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還能使他們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環保教育能夠讓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環境,認識到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學會珍惜并合理利用資源。比如,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學生可以學會將廢棄物分類投放,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到節約用水、用電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減少資源消耗。
參與環保活動能夠讓學生體驗到環保的實際意義,增強對環保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植樹節、環保手工制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加珍惜自然環境,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環保教育還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學習環保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社交習慣。
三、依托統編教材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的策略
(一)發揮教材的引導作用
統編版教材中有多個單元圍繞“自然”這一主題滲透了環保概念,如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讓生活多一點綠色》、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等,通過“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環保行動”等多個側面對“自然”這一主題進行了直接、詳細的闡述,旨在讓學生在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的基礎上熱愛自然,為保護自然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每個與“自然”和“環保”相關的單元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互動式的探究活動。
例如,在學習《我和大自然》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進校園附近的公園或自然保護區,觀察和記錄自己見到的動植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環境需求,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更直觀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脆弱,從而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在《綠色小衛士》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游戲,模擬不同職業的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行動。比如,有的學生扮演環保志愿者,在公園里撿拾垃圾;有的學生扮演環保宣傳員,向身邊的人宣傳節約資源的重要性。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環保知識,還能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開展一些具體的環保實踐項目。比如,在《讓生活多一點綠色》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家庭中的資源消耗情況,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節能減排方案。在《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校園或社區的環保志愿服務活動,如植樹造林、清理河道等。這些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環保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培養他們的環保行為習慣。
(二)加強情感教育與親身體驗
情感教育是觸發學生內在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故事、圖片或視頻資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愛護,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模擬環境污染的場景,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破壞環境帶來的后果,進一步增強其環保意識。然而,僅有情感教育不足以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習慣,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同樣不可或缺。實地考察為學生提供了直觀了解環保工作和成果的機會,環保實踐活動則讓學生參與其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教師將情感教育與親身體驗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環保教育落到實處。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讓生活多一點綠色》時,本單元利用“了解環境污染”“變廢為寶”“低碳生活”三個子主題,向學生展示了如何通過自身行動讓生活多一點綠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講述環境污染的嚴重后果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思考;組織學生觀看關于自然環境保護的紀錄片或短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脆弱,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環保行動的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單元主題設定開放性的討論話題,如“如何實現家庭的低碳生活?”“發現你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等,鼓勵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分享自己的環保經驗和想法,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具有創意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環保主題演講等,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情感教育與親身體驗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其形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三)培養科學的環保觀念和思維方式
科學的環保觀念是指基于環境科學知識和環保原理,對環境問題形成全面、深入的認識,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深遠影響,以及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種觀念不僅包含對環境現狀的清晰認知,還包含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見和對生態倫理的尊重。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指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看待和解決問題。在環保教育中,這意味著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環境問題,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支撐,不跟風、不輕信傳言,能夠獨立思考、科學判斷。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科學的環保觀念和思維方式,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環境科學教育。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環境科學知識,學生才能形成科學的環境觀念。學校應當提高環境科學課程的比重,讓學生從小就建立起基本的環境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能夠獨立分析環境問題。環保教育不應僅限于理論課堂,還應走入實踐,學校應當組織更多的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形成環保行為習慣。
以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士》教學為例。本單元旨在通過對環境元素(水資源、空氣、低碳生活)的介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開展環保觀察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內觀察身邊的環境問題,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等。在活動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環保主題的創意比賽,如環保手工制作、環保標語設計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環保的理解和認識。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加強環境科學教育、組織環保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環保觀念和思維方式
(四)加強家校合作,共同推動環保教育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但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因此,將家庭與學校緊密結合,共同開展環保教育,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
加強家校合作的前提是提升家長對環保教育的認識。學校可以通過講座、工作坊等方式向家長普及環保知識,讓他們了解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理念,如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等,讓孩子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學校還可以聯合家長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活動,如親子植樹、環保創意手工制作等活動,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共同體驗環保的樂趣。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還能增進親子關系,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同時,建立家校環保教育反饋機制也十分重要。學校可以定期向家長反饋孩子在環保方面的表現,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這樣,家校之間便形成了良好互動,共同推動學生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教學為例。本單元分為兩個子主題:一是認識我們的家園——地球,二是學習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加強家校合作,共同推動環保教育,教師可以設計家校聯合實踐活動,如“綠色家園,共同守護”,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到環保行動中。活動開幕式當天,學校可以邀請環保專家為家長和學生進行環保知識講座。講座結束后,家長和孩子組成小組,參與校園垃圾分類和植樹活動。活動中,家長和孩子一起挖土、澆水、種植。這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讓他們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同時,家長的積極參與也為孩子樹立了榜樣,使他們從小便形成了正確的環保觀念。這一系列的家校合作活動,不僅加強了家校的溝通與聯系,也讓環保教育真正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中。
(五)持續推動,建立長效環保教育機制
長效環保教育機制的建立需要系統的頂層設計和長遠的規劃。學校應當制定詳細的環保教育計劃,將其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中,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同時,學校還應當建立環保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的發展情況納入考核體系,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如,將環保行為作為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一部分,通過日常的評價和反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實踐活動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環保行動中,增強學生的環保體驗和實踐能力。
家庭和社會也是長效環保機制建立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引導家長關注環保教育,共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保氛圍;積極與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可以設立環保監督小組,負責監督和推進各項環保措施的執行,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競賽和實踐操作比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感受環保的有趣和意義。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等渠道,定期發布環保知識和環保行動倡議,營造濃厚的環保氛圍。
持續推動建立長效的環保教育機制,將環保教育和行為習慣培養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法治精神,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環保不是單一的社會議題,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全球責任。小學生作為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將決定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依托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加強環保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需從發揮教材的引導作用、加強情感教育與親身體驗、培養科學的環保觀念和思維方式、加強家校合作等方面入手,共同為小學生打下堅實的環保基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的下一代,共同守護我們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