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話,出門帶上耳朵就行了?!边@是父母對莫言的勸誡,也成就了“莫言”這一筆名。幾十年后,莫言成為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個名字家喻戶曉,在中國乃至全球文壇上都熠熠生輝。謹慎沉默的他,卻用自己的筆創造了一個狂放的語言王國。他的王國不僅贏得了讀者的心,更為中國文學界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莫言。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3年聯考)
紅高粱(節選) 莫言
①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名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敵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余司令說:“立住吧?!蹦棠叹土⒆×?。奶奶對我父親說:“豆官,聽你干爹的話?!备赣H沒吱聲,他看著奶奶高大的身軀,嗅著奶奶的夾襖里散出的熱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涼氣逼人。他打了一個戰,肚子咕嚕嚕響一陣。余司令拍了一下父親的頭,說:“走,干兒?!?/p>
②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綽綽,隊伍的雜沓腳步聲已響出很遠。父親眼前掛著藍白色的霧幔,擋住了他的視線,只聞隊伍腳步聲,不見隊伍形和影。父親緊緊扯住余司令的衣角,雙腿快速挪動。奶奶像岸愈離愈遠,霧像海水愈近愈洶涌,父親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條船舷。
③父親就這樣奔向了聳立在故鄉通紅的高粱地里屬于他的那塊無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墳頭上已經枯草瑟瑟,曾經有一個光屁股的男孩牽著一只雪白的山羊來到這里,山羊不緊不慢地啃著墳頭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氣沖沖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聲高唱:高粱紅了——日本來了——同胞們準備好——開槍開炮——
④有人說這個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對高密東北鄉極端熱愛,曾經對高密東北鄉極端仇恨,長大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我終于悟到:高密東北鄉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地感到種的退化。
⑤出村之后,隊伍在一條狹窄的土路上行進,人的腳步聲中夾雜著路邊碎草的窸窣聲響。霧奇濃,活潑多變。我父親的臉上,無數密集的小水點凝成大顆粒的水珠,他的一撮頭發,粘在頭皮上。從路兩邊高粱地里飄來的幽淡的薄荷氣息和成熟高粱苦澀微甘的氣味,我父親早已聞慣,不新不奇。在這次霧中行軍里,我父親聞到了那種新奇的、黃紅相間的腥甜氣息。那味道從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隱隱約約地透過來,喚起父親心靈深處一種非常遙遠的記憶。
⑥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肅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過水銀,汩汩生輝。我父親在剪破的月影下聞到了比現在強烈無數倍的腥甜氣息。那時候,余司令牽著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個鄉親疊股枕臂、陳尸狼藉。腥甜的氣味令人窒息,一群前來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著父親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來得手槍,甩手一響,兩只狗眼滅了;又一甩手,滅了兩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遠遠的,嗚嗚地咆哮著,貪婪地望著死尸。腥甜味愈加強烈,余司令大喊一聲:“日本狗!狗娘養的日本!”他對著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彈,狗跑得無影無蹤。余司令對我父親說:“走吧,兒子!”一老一小,便迎著月光,向高粱深處走去。那股彌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親的靈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殘忍的歲月里,這股腥甜味一直伴隨著他。
⑦拐進高粱地后,霧更顯凝滯,質量加大,流動感少,在人的身體與人負載的物體碰撞高粱秸稈后,隨著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鳴聲,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撲簌簌落下。水珠冰涼清爽,味道鮮美,我父親仰臉時,一滴大水珠準確地打進他的嘴里。父親看到舒緩的霧團里,晃動著高粱沉甸甸的頭顱。高粱沾滿了露水的柔韌葉片,鋸著父親的衣衫和面頰。高粱晃動激起的小風在父親頭頂上短促出擊,墨水河的流水聲愈來愈響。
(選自《紅高粱家族》,有刪改)
一說一立,寥寥數語塑造了奶奶深明大義的形象。
表現出父親對未來的恐懼。
籠罩的濃霧使得整個故事增添了一絲如夢似幻的意味。
“船舷”象征著安全,體現年少父親對余司令深深的依賴與信任。
敘述節奏陡然加快,時空跨度加大。以“預敘”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對人生、歷史的透視感,賦予小說虛實相間的獨特節奏,同時增添了深重的歷史感。
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極具張力而又一瀉千里的語言,體現了作者對家鄉極其復雜的感情。
既有對“精忠報國”的先輩的贊嘆,也有對如今這種赤忱之心退化的嘆惋。
插敘結束,時間被拉回。
時間再次跳躍。
高粱已不再僅僅是故事的背景,而是活生生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細節中見語言錘煉的精心。
時間再次被拉回。
文本二:
魔幻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在拉丁美洲所興起的一種文學流派,主要是在小說領域表現得比較突出。通過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思路,一些作家努力將現實投放到了虛幻的氣氛之中,然后進行詳細的描述,從而使得現實被一層光怪陸離的外衣所籠罩。魔幻現實主義是在文學作品中插入了許多神奇和怪誕的幻想,整個畫面也呈現出真假難辨、虛實不分的情況。莫言作品中有著一定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這與莫言對于拉美文學的理解有著一定的關系,同時在作品中又結合了莫言自身特有的一些語言特點,他的作品是一種情境澎湃的感情傾訴,這和莫言自身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讀者在讀莫言作品的時候,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富有穿透力的語言,產生很大的心靈震撼。莫言的作品所展示出來的魅力和獨特的語言風格與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有著很大的關系。
(節選自《莫言作品:魔幻現實主義》)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與《荷花淀》都以普通農民抗日表現中國人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B.小說中“我奶奶”內外兼美,她既有魅力,又懷有民族大義,是一個杰出的女性形象。
C.文本一第四段中“我”的感悟表達出作者對父老鄉親的理性思考和復雜的情感。
D.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中的現實被虛幻的外衣所籠罩,《百年孤獨》就是這樣的小說。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本中“我父親”“我奶奶”兼具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的視角敘述功能,這既使敘述顯得真實,又使敘述比較自由。
B.本文與《老人與海》都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來塑造形象,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情感世界,而且豐富了文章的意蘊。
C.本文以心理時序來展開情節,以小說敘述者的心靈為中心,以三代人的經歷將處于不同時間的故事融合成一個家族故事。
D.第七段中“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鳴聲”寫高粱被撞后產生幽怨的心理,賦予高粱以人的靈性,使小說具有魔幻的感覺。
3.文本一運用多種感官描寫環境,請結合第五段的描寫簡要說明。
4.一些魔幻現實主義作者通過在作品中“插入了許多神奇和怪誕的幻想”來表現真實的心理,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
1.A.(根據“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可知,“普通農民”的說法有誤。根據“三百多個鄉親疊股枕臂、陳尸狼藉”的場景描寫可知,文本中的戰爭是殘酷的,所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錯誤。故選A)
2.B(“都運用了大量的內心獨白來塑造形象”錯誤。內心獨白指人的自思、自語等內心活動,本文并沒有大量的內心獨白。故選B)
3.①“狹窄的土路”,用視覺描寫土路很窄;②“腳步聲中夾雜著路邊碎草的窸窣聲響”,用聽覺寫人們行軍時的寂靜;③“幽淡的薄荷氣息”,用嗅覺寫高粱地的氣味;④“苦澀微甘”“腥甜”,用味覺寫高粱和在高粱地行軍的環境給“我父親”的感受。
4.①幻想奶奶是愈離愈遠的岸,表現“我父親”離開母親時的依依不舍。②幻想霧是愈近愈洶涌的海水,表現越來越接近戰場時“我父親”內心的不安。③幻想余司令是船舷,表現“我父親”對余司令的崇敬、仰慕,他覺得在遇到危險時余司令能給予安全感。④幻想高粱肅然默立,表現鄉親們犧牲于高粱地時余司令對他們的犧牲肅然起敬。
考點分析
同學們對魔幻現實主義并不陌生,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的第三單元節選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是一部典型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對中國作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莫言也從中受益。但莫言的寫作絕不是對馬爾克斯的全然模仿,而是有著自己的創造與獨特的生命體驗。莫言的作品中既有近幾年成為高考考查熱點的革命小說所具備的家國情懷,也有超越了一般革命小說的世界視野與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因此,無論是從內容還是藝術手法的考查角度看,莫言的作品都不失為高考現代文閱讀的一個好的選擇。
一、莫言與故鄉:“禾苗與土地”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出生于山東高密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莫言從小就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艱苦的條件卻從未消磨他對于閱讀的渴望,甚至有一次,他為了看同學家的一本《封神演義》,為他們家拉了一下午的磨。對出生的那塊“血地”,莫言愛恨交加,他想逃離土地,逃離鄉村,先后四次報名參軍,直到21歲才如愿以償。1976年,莫言應征入伍,并在工作期間閱讀了大量文學書籍,為他以后的寫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莫言正式步入文壇,開始了文學創作。剛開始的三年是莫言最為艱苦的三年,那時的他屢屢碰壁、郁郁不得志,直到1981年處女作《春夜雨霏霏》成功發表,“莫言”這個名字才漸漸被文壇知曉。
童年深刻的饑餓記憶曾讓莫言一度想逃離故鄉,永不回歸。但直到離開了家鄉,莫言才明白,“我與農村的關系是魚與水的關系,是禾苗與土地的關系”。而記憶中貧窮而努力勞作的生活,故鄉的那些人與事也早已一點一滴地累積下來,經過時間的沉淀,逐漸構筑起莫言的精神歸宿。
二、文學王國的建構:對“生存”的領悟和發現
2000年,莫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演講《福克納大叔,你好嗎?》時說:“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闭鞘艿礁?思{的啟示,莫言高舉起“高密東北鄉”的大旗,創建了屬于自己的文學王國。
在這個古代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天高地闊的熱烈坦蕩和蘆葦深處的神秘詭異孕育出極其旺盛的生命力,這里的人們野蠻生長,狂放、熱烈而不受拘束。在這個萬物肆意生長的世界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野性而又真實的中國;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小人物身上人性的自私、原始的欲望;我們同樣也看到個人面對命運的苦難、戰火的侵襲、食不果腹等生命危機時,在巨大的歷史洪流和苦難中閃現的堅韌、頑強與包容的人性之光。莫言拋棄了一般意義上的宏大的歷史書寫或簡單的鄉情書寫,而執著于對人的“生存”的領悟和發現。在這個層面,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的“鄉土文學”的狹隘和局限,在世界文學版圖上留下了堪比托馬斯·哈代筆下的“威塞克斯”或加西亞·馬爾克斯所描寫的“馬孔多”的“高密東北鄉”。
三、借鑒與創新:狂放不羈的創作
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對其創作的影響。莫言小說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地進行場景切換和時空顛倒,與??思{的風格遙相呼應。而他引用神話傳說以及動物角度敘事則明顯帶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與此同時,莫言與生俱來的叛逆精神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沒有停留于模仿層面,而是不斷地進行文本形式的探索和語言的創新。他吸收六朝志怪小說、唐傳奇、明清筆記小說,尤其是民間口頭文學的營養,一方面創造出了各種帶有夢幻奇譎色彩的作品,另一方面在語言使用上信馬由韁不受任何語法邏輯限制,形成了一種一瀉千里泥沙俱下式的言說方式。
作家李洱曾這樣評價莫言的作品:“在中國文化的轉型時期,莫言以自己的方式激活著漢語的表現力。在一個更廣大的時空范疇內,他以野性對抗飽受污染的人類文明,著力表現人在面對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的擠壓的同時,如何艱難維護自身的尊嚴和力量。用‘野草’這個意象來形容莫言的作品,應該是無誤的。”我想,“野草”中蘊藏的蓬勃與肆意生長的不羈不僅是莫言作品的特質,也是對莫言本身極好的注解。
莫言由一個農民的兒子成長為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樣傳奇的人生經歷足以讓人們對此敬佩不已,并對他的力量來源孜孜探究。故鄉給予他的淚與血固然是其豐富的精神礦藏,但血淚既有可能催生奇跡般的花朵,亦有可能令人陷入荒蕪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莫言本身的力量。
適用話題1:用閱讀汲取人生力量
如何面對人生的苦厄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莫言汲取力量的來源卻稍顯特別:閱讀陪伴他度過漫長而苦難的童年,閱讀給予他戰勝饑餓的精神食糧,也正是持續不斷的閱讀,讓他找到并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越來越多的人迷失于物欲而很久沒有翻開一本書的當今,在“電子榨菜”愈發泛濫、碎片化閱讀替代深度閱讀的當下,閱讀之于人生的意義,對我們尤其具有啟示性。
適用話題2:學習與創新
莫言不僅僅是中國的莫言,也是世界的莫言。他既廣泛學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寫作手法,又吸收了六朝志怪小說、唐傳奇、明清筆記小說,尤其是民間口頭文學的營養,不斷地進行文本形式的探索和語言的創新。他一輩子的確只寫了“一個小地方”,但他讓這個小地方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版圖上一塊熠熠生輝的土地,這與他善于廣泛汲取營養并且不斷開拓創新的“野草”精神息息相關。
[編輯:葛杰 魯雪雯(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