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東寶區泉口街道瀏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蘇玉梅:探索培育社區社會組織“149”模式
搭建“1”個平臺。為解決社區社會組織誰來培育、在哪培育、如何培育等問題,社區黨委成立全省首家本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東寶區德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制定羅伯特議事規則等規章制度,為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撐,搭建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器”平臺。
培育孵化“4”階段“9”流程。瀏河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孵化,全程由德政社工服務中心專業人員引導,按“四個階段”“九步流程”開展。
找準居民需求。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已有社會組織、居民、志愿者、轄區單位等在社區服務情況,鎖定有需求、有意愿的目標人群,結合其愛好、需求、關注的問題等,針對性舉辦聯誼、競賽、演出等各類活動,吸引居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
組織居民活動。用小組工作法將不同興趣類人群分組,開展問題討論,依次發言做好記錄,或以交流、咨詢、卡片收集等形式,讓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居民建立聯系;劃分若干討論小組,開展專項問題整治行動或興趣愛好類團隊活動;根據觀察挖掘、成員推選等方式選出1—2名領導者,通過宣傳和骨干成員帶動吸引更多居民參與。
規范建立組織。由各組織負責人構思組織框架、管理細則,民主選舉理事人員,設計組織名稱、LOGO、團服等,進行登記備案;收集組織成員意見建議,制定公約。建立積分兌換制度,激勵組織成員、社區愛心商家參與積分兌換。
持續提升賦能。通過向上爭取、公益眾籌、愛心人士、企業捐助等方式鏈接經費支持,推動組織活動常態化。通過內部挖掘培育社區能人和外部鏈接師資力量相結合方式,為組織成員培訓賦能。建立評價督導機制,以內部評估或第三方專業評估等形式,定期開展評估督導,制定持續推進機制,采取必要的預防和糾正措施。
武漢市武昌區糧道街道曇華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馮晶:
培育創建“老街坊調解之家”社會組織
找骨干建隊伍。曇華林社區屬于典型老舊片區,且商鋪眾多,噪音、油煙擾民等問題突出。為此,社區黨委積極鏈接整合社會力量,成立民間調解組織,以三義村群眾威望高的黨員代表為核心成員,發動網格員、片區黨支部書記在轄區內挖掘其他熱心老黨員、專業律師等力量,共同組建“老街坊調解之家”團隊,為居民提供民事糾紛調解及政策咨詢服務,實現“小矛盾不出小區,大矛盾不出社區”。
搭平臺給舞臺。社區配備針對性調解工作室,工作日固定安排2位組織成員坐班,接待轄區居民來訪,其他成員定期外出巡查,入戶走訪,探訪慰問空巢老人,提供困難家庭幫扶等服務。將每周四設為“老街坊調解之家”法律咨詢日,由在職律師為居民提供專業法律咨詢。社區為每位成員分發工作記錄本,便于記錄社區居民焦點問題,做好跟蹤服務,確保工作連續性。
強賦能提質效。為提高組織專業化、規范化水平,社區鏈接社工站資源,幫助“老街坊調解之家”孵化備案成為正式社會組織;社區律師定期組織成員進行專業法律知識培訓學習,通過調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業務能力。定期開展組織成員交流活動,幫助成員疏導情緒、緩解壓力,以更樂觀的工作狀態服務居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