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明,黃岡師范學院后勤產業集團黨總支書記,2023年9月起任黃岡師范學院駐麻城市龜山鎮東垸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東垸村地處鄂東大別山深處。10年前,這里幾乎不通車,山貨運不出去,外面的商品也送不進來。那時候,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婦都很困難。
2015年9月,黃岡師范學院響應號召,確定東垸村為精準扶貧幫扶定點村。歷經10年,6任工作隊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先后籌集資金一千多萬元,修通了4公里的進村公路,打通了5.5公里與古孝感鄉都景區的連接線,并按照國家3A景區道路通行標準全部用瀝青刷黑。
路修通了,村民進出方便了,村里的山貨可以快速運出變現,建材也能迅速運進來,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村姑娘也愿意嫁到村里來了,游客也慕名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鄉村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湖廣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當年,麻城先民就是從孝感鄉都古渡口上船,經舉水、入長江向西進入巴蜀落地生根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移民后代回麻城尋根問祖,東垸村就是其中一站。2022年2月,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反復調研、討論,決定充分發掘移民文化,把東垸村打造成百萬川渝移民夢里老家樣板間。我們積極爭取住建部傳統村落連片改造項目資金,力圖恢復傳統村落原來面貌。
為了讓移民后代記得住鄉愁,我們請黃岡師范學院建筑學院、美術學院選派專業教師到村,一起討論確定規劃,逐一確定每棟傳統民居保護修繕設計方案,推進民居改造。
如果說傳統民居是百萬移民“夢里老家的樣板間”的話,村里隨處可見的老祠堂、老戲臺、老碾臺就是千年不變的文化空間,各式建筑上隨處可見的磚雕、石雕、木雕就是文化密碼。
我們工作隊和學校美術學院、音樂學院(黃梅戲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等專業教師一起,挖掘宣傳傳統農耕文化,修建村史館、農耕文化體驗館,組織龍獅隊,教授黃梅戲、楚劇;鋪設石板路1200米,再現傳統古法榨油、老磨坊;保護120棵百年古樹,開發原生態銀杏谷,再現綠水青山;運用共同締造理念組織村民優化環境,評選最美庭院、五好家庭等,村里面貌煥然一新。
幾經努力,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俱佳的東垸村,一躍成為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森林鄉村,湖北省美麗鄉村。
根據東垸村現有資源,2023年,我們再次和鎮黨委、村“兩委”商討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以傳統村落為支撐,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打造全域旅游下的麻城鄉村旅游示范區。
據此,東垸村提出“招商+運營+游覽+銷售”的鄉村文旅生活社區綜合開發模式。按國家級3A景區的建設標準,把東垸村建設成“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摘、冬看雪”宜游宜居和美鄉村,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為確保景區在國慶節前開園,我們正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下功夫:在硬件上,修建游步道、竹海棧道、環村休閑步道,新建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生態停車場,改造10余套古民居作為旅游民宿;在軟件建設上,吸引武漢大學來村共建大別山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院,全方位開展文旅融合的研究、實踐、孵化等工作,建設鄉村圖書館、藝術展示空間、鄉村文化孵化基地、鄉村講壇、科研創作工作室等,加快推動麻城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現在的東垸村已經成為風靡省內的網紅打卡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企業前來游覽、投資。但對我們所有東垸人來說,這只是通向未來美好生活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