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紅,國網長陽縣供電公司駐都鎮灣鎮峰巖村第一書記。曾獲“中國好人”、湖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他讓山貨變金寶,助力峰巖鄉村振興,村子被授予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2015年7月,我作為國網公司選派的駐村書記,在都鎮灣鎮峰巖村扎下了根。峰巖村當時是全縣重點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為零,當地人形象的稱其為“村在邊邊上,路在懸崖上,屋在坎坎上,田在巖皮上”。
面對現實困境,我意識到,“等靠要”只能解決一陣子,只有造血式幫扶,才是長久之計。
思路改變出路,說干就干,我決定主動對接市場,將山內的平常貨,賣成山外的稀罕物。對此,村民調侃我說:“覃書記,我們峰巖村除了蚊子多,還有什么可賣的呢?”“峰巖的東西多著呢,關鍵是看誰來賣,怎么賣。”我對他們說,“我們‘先賣風,后賣坑,再賣皮’。”
峰巖村的風,是穿骨風,風像鞭子甩在身上,當地人戲稱“鞭鞭風”。我說的賣風,就是賣經過“鞭鞭風”吹打的臘制品,我給它取名叫“鞭風臘肉”。峰巖村以南,有一口巨大天坑,洞中時有回聲,坑口云霧繚繞,被稱“臥龍坑”,我要賣的,是“臥龍坑”對面云霧籠罩的茶葉,我稱其為“臥龍吐芽”。峰巖村盛產各類菜皮,人稱“菜皮干”。我要賣這些菜皮子背后的故事。峰巖村是賀龍元帥駐軍之地,當時村里的菜皮子充當過紅軍的軍糧,我為其取名“紅軍菜皮”。
接下來,我乘著微信抖音的東風,一路吆喝,居然將“鞭風臘肉”“峰巖龍芽”“紅軍菜皮”這些山貨,為村民鋪出了致富的道路。為賣好產品,我寫下了兩萬余字的廣告推詞,其中最出名的是仿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蜂蜜葛粉黃花,辣椒豇豆苦瓜,雞蛋臘肉羊胯,夕陽西下,買貨人在哪呀!發布后僅一天,竟賣出萬余元山貨。最為難得的是,我的“三賣”之舉,真正點亮了父老鄉親的心燈,讓他們驚訝原來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還真是值錢的寶貝,為村里帶來了新的希望。
于是,村里各類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筍。跑跑豬、茶樹雞、陳家的掃帚、劉家的皮……各類峰巖村的土特產,成了山外的稀罕物。我也成了紅極一時的“貨郎書記”,粉絲數量達到了五萬多。
就在鄉親們大辦家庭產業的興頭上,我說服村“兩委”班子激流勇進,用合作社的模式整合單打獨斗,讓峰巖村的庭院經濟變得可持續發展。
我以自己抖音號為窗口,用“天坑圍爐煮茶”“家庭農場掠影”“峰巖土鍋土灶”三大直播間為支撐,特聘專業帶貨網紅土味小黃哥全域運營,率先帶動21名村民進入特色小視頻時代。
而整個村子則分工合作,分戶重組。在產銷之間,由片區鄉村經紀人上達電商,下聯農戶,對所有產品分級分類、統收統購。自此峰巖村的庭院經濟,終于走上了一條分工有序、自主管理、環環相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和村“兩委”的努力下,村集體經濟也由過去的零收入達到了現在的40萬元。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如今我在完成了讓山里貨賣出去的任務后,又在謀劃如何把山外的人請進來。為推介峰巖村,擴大影響力,實現文化振興,我主動聯系原宜昌廣播電臺副臺長做導演,于去年6月在峰巖村打造了一臺千余人的“土味村晚”。
我一直告誡自己,肩頭的擔子一頭挑著真誠為民服務的情懷,一頭挑著一方百姓對幸福的向往。我將把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上,不斷摸索前進。